馬海德為什麼會成為周總理親自批准的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的人?從他為中國人民做出的貢獻就可以知道原因。
在紅軍和八路軍時期,馬海德為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幾十家醫院和更多的診所,讓成千上萬的軍民能夠得到有效的醫療救治。
建國後,他在中國投身於麻風病這種慢性傳染病的防治工作,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讓麻風病的患病人數從建國時的50多萬降低到了現在的幾千人,讓中國幾十萬人免於麻風病的痛苦折磨。
馬海德
據保守估計,馬海德至少讓中國50萬人免於傷病死亡,為中國革命和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鄧小平評價馬海德是“中國衛生事業的先驅”。
自紅軍時期開始,不乏有外國友人對我軍部隊表示支持和伸出援助之手,而馬海德則是其中少有的直接讓自己深深紮根於中國,變成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的人,他還娶了中國姑娘,從此在中國生活下去直到去世。
雖然沒有聞名於世,但是他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做出的貢獻,沒有哪一個外國人能夠比肩。
馬海德
陌生的醫生,滋潤幼小的心靈
馬海德於1910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的一個黎巴嫩移民家庭,父母都是鋼鐵廠的工人。
當時困擾着這個貧困家庭的,除了經濟上的拮据以外,還有時常流行的傳染病。
當時的醫療條件並不發達,許多人得了傳染病之後根本拿不出錢來治療,普通疾病就自己努力熬過去,一旦得了嚴重疾病就會遊走在死亡的邊緣。
在這種生活條件下,馬海德從小就對傳染病有着深刻的印象,有一次全家人都得了流行性感冒,但是父母拿不出多餘的錢來治病,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忍受。
美國
而就在這時,有一位當地醫生主動上門為他們全家人治病,並且臨走時還留下了一些錢,讓他們拿來買一些麵包。
這名醫生的無私與仁慈深深觸動了馬海德的內心,從此以後,他對醫生這種職業充滿了嚮往,帶着這種嚮往之心,大學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醫學專業。
1933年,馬海德從瑞士日內瓦大學畢業並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他和同學一起準備到各處考察流行病。
當得知幅員遼闊的中國正在經曆日本侵略和醫療落後的雙重不幸時,他毅然將考察地點選在了中國。
在中國上海的廣慈醫院工作時,他看到中國人民為了抵禦外敵侵略而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卻無奈飽受疾病折磨的現狀。
廣慈醫院舊址
本來只準備在中國工作一年的他,再次做出了一個令朋友震驚的選擇——留在中國。
為了給中國人看病,馬海德和朋友一起在上海開了一家診所,起初並沒有多少普通百姓來看病,後來人們發現這位洋醫生不僅對待病人和藹負責,而且收費也很低,於是前來看病的人變得越來越多。
當看到許多病人因為缺乏醫療常識而耽誤治療後,馬海德更加堅定了留在中國發展醫療、普及醫學的信念。
馬海德
後來合夥開診所的朋友都相繼回國,只有馬海德一直堅持留了下來。
隨着診所在上海的名氣越來越大,來診所看病的人也越來越多,馬海德逐漸結識了許多上海各界的人物。
有一天,一位和他同樣來自美國的白種女人來到診所看病,交談之後馬海德才知道,眼前這位名叫史沫特萊的女士是宋慶齡的英文秘書,此人還是共產國際的一名成員。
與史沫特萊的相識,讓馬海德的命運軌跡開始發生改變,他不僅通過史沫特萊認識了宋慶齡女士,而且從史沫特萊口中了解了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
宋慶齡
此時的馬海德才知道,在蔣介石放棄東北、消極抗日的情況下,在中國陝北的土地上,有一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他們建立了紅色革命根據地,並主張積極抗日,但卻受到蔣介石的壓制甚至進攻。
馬海德心中的正義感讓他對這支在當時帶有神秘色彩的部隊產生了好奇。
後來從宋慶齡口中得知陝北的革命隊伍的醫療條件落後,醫療物資短缺,這讓他越來越想要親自前往陝北,為這支條件落後卻堅持抗日的隊伍做出一份貢獻。
恰好此時陝北紅軍也希望能夠從上海等相對發達的城市尋找醫生來改善革命根據地的醫療條件,這一點中央領導已經向身在上海的宋慶齡表達過,並且希望宋慶齡能夠幫助尋找一位可靠的醫生,宋慶齡當即答應了下來。
宋慶齡
留在中國的外國人,又選擇留在陝北
宋慶齡在尋找醫生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對紅色根據地早已經嚮往許久的馬海德。
她找到馬海德向其表明了來自中央的邀請,這讓馬海德感到興奮而又喜悅,沒想到自己那麼快就等來了前往陝北的機會。
當時美國記者斯諾也正好要通過宋慶齡的安排前往陝北,於是馬海德和斯諾一起,在宋慶齡的精心安排下,由地下黨員護送着走上了前往陝北的道路。
一路上他們要穿過國民黨軍隊的重重封鎖,為了在身份上作掩護,地下黨員為他們準備了相關證件。
斯諾
有時候為了避免引起國民黨崗哨的懷疑,他們還躲在運送貨物的卡車上,身穿中國農民的普通棉衣,藏在一堆貨物下面。
身為體面的醫生和記者,馬海德和斯諾從來沒有過這樣“灰頭土臉”的經歷,但是他們心甘情願忍受這一切,因為他們即將到達的是自己嚮往已久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經過一番歷險和顛簸,馬海德和斯諾終於在地下黨的帶領下成功進入到了陝北。
1936年7月8日,是馬海德和斯諾到達陝北的日子,周恩來、李克農和葉劍英等中央領導一起在根據地前沿白家坪迎接這兩位重要客人。
周總理
幾天後他們和周恩來一起見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對他們表示熱烈歡迎,後來他們在紅軍官兵的陪同下去了陝北的許多地方考察風土民情,了解根據地狀況。
此後廣為人知的一件事是,美國記者斯諾根據在延安的所見所聞寫出了《西行漫記》,也就是後來更名為的《紅星照耀中國》。
該書全面介紹了當時紅色革命根據地的狀況,讓全中國人民了解到了延安的風土人情和共產黨良好的政治方針和救國理念。
而與斯諾所寫的書同樣影響深遠但卻沒有廣為人知的事情,是馬海德為陝北根據地的醫療事業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在馬海德剛剛到達陝北的時候,毛主席就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請對部隊各個衛生單位的工作給出寶貴的意見。”
毛主席
馬海德知道根據地的醫療衛生條件非常有限,身為醫生的他馬上就開始參與到紅軍的衛生工作中來。
在會見中央幹部時,馬海德為王稼祥、張聞天等有傷的幹部做了身體檢查,並給出進一步治療建議。
隨後他馬上下部隊,對部隊的醫療狀況進行評估和改進,彷彿就像是在自己早已經非常熟悉的單位做着自己分內的工作一樣,駕輕就熟。
而要說馬海德和紅軍的關係,其實從他還沒有來陝北之前就已經開始。
馬海德
從1935年開始,宋慶齡在上海通過馬海德的努力和掩護,分多次購買了大量的醫療器械和藥品運往紅色根據地。
與此同時馬海德在對紅軍的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始學習馬列思想,並讓共產主義信念在心中深深紮下了根,而且還把他的診所作為上海地下黨的開會和接頭地點。
有一次陳雲途徑上海前往蘇聯時,還是馬海德以外國醫生的身份將陳雲護送上船。
可以說,馬海德在來陝北之前,就已經算是半個共產黨人和半個紅軍了,因此在來到陝北之後,他馬上有了一種回到家的感覺。
馬海德在繼續學習馬列思想的同時,完全把自己投身於陝北根據地的醫療衛生建設工作中。
他根據陝北有限的條件,提出“勤儉節約、自力更生、創建醫療體系”的工作方針,從此以後根據地的醫院和診所數量開始快速增長。
當初在來到中國上海時,本來打算只待一年的馬海德下定決心要留在中國,而如今來到陝北根據地之後,本來打算短暫考察和援助的他,又下定了決心要留在紅色根據地,此後這裡就成為了他心靈和事業的歸屬。
馬海德在建設醫院時,將白求恩醫院作為學習對象,在紅色根據地中建立了8個中心醫院,以中心醫院為起點又建立了24個分區醫院,還有各地的醫療診所共幾十家。
這些醫療機構的床位加起來一共達到了一萬多張,形成了漸趨成熟的醫療體系。
在馬海德到來之前,許多傷員無法得到良好的治療,長時間因為缺醫少葯而一再延誤治療。
馬海德帶領建立的這些醫院和診所,讓陝北根據地成千上萬的傷病員得以在受傷之後得到及時的治療,順利康復之後繼續投入到抗日事業之中。
馬海德除了有出色的外傷治療本領和醫療建設能力外,還擅長傳染病的防治。
因為從小馬海德的家庭經常受到傳染病的影響而生活困苦,所以學醫後他一直熱衷於研究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
在他剛剛到達陝北面見毛主席時,毛主席還曾經握着他的手說道:“請先生對部隊產生傳染病的可能性做出評估。”
毛主席
為了方便馬海德在部隊開展醫療工作,黨中央專門任命他為醫療顧問,這是馬海德在紅軍部隊中獲得的第一個職位,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職位,表明了黨中央對他的充分信任。
馬海德按照毛主席的囑咐,在考察根據地醫療體系建設的同時,也認真考察着根據地的潛在的傳染病傳播因素。
經過一番仔細的調查和分析,馬海德得出結論,陝北根據地爆發傳染病疫情的可能性比較小,這讓黨中央領導放心了下來。
“我會批准你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
當時毛主席因為軍務和政務繁忙,非常耗費腦力,馬海德為了幫助毛主席放鬆下來,就經常陪着毛主席散步和打乒乓球。
除此以外他就在醫院研究各個傷員的治療方案,或者到病床查看官兵的病情,王稼祥當時體弱多病,馬海德常常親自跑去為他診療。
每當遇到王稼祥高燒不退的時候,他就徹夜守在身邊,直到其病情好轉。
王稼祥
隨着在中國工作的時間越來越長,他早已經逐漸將自己融入到了中國的文化環境中。
1937年2月,馬海德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以後他讓自己像一名普通的中國共產主義戰士一樣生活。
馬海德是為中國革命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外國人,甚至可以說是做出了第一貢獻的人。
在抗日戰爭期間,他就表示想要加入中國國籍,當時周總理向他許諾:
“等將來建立了新中國,我馬上批准你第一個加入中國國籍。”
周總理
後來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專門找到了周總理提起了當年的諾言。
周總理言而有信,馬上就做出批示允許馬海德加入中國國籍,從此以後馬海德就以一名中國人的身份和所有人一起走向了社會主義建設工作之中。
1950年,馬海德被任命為衛生部顧問,首先他把注意力放在了防治皮膚病、性病的工作中。
為了讓中國的皮膚病和性病防治能力水平更上一層樓,他親自到各個省份走訪調查,參與建立了中國皮膚性病研究所,讓中國成千上萬的人免除了皮膚病和性病的痛苦。
馬海德給人看病
另外,他還一直對麻風病的防治工作進行研究。
麻風病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輕則導致皮膚潰爛和周圍神經粗大,重則可能會使得肢體殘廢,新中國成立之前,麻風病一直是困擾着中國人的一種嚴重傳染病。
新中國成立後,衛生部門開始對麻風病的防治工作進行研究,起初因為醫療條件有限而研究進展較為緩慢。
後來隨着改革開放的進行,馬海德抓住機會,馬上提出了“讓中國在2000年以前消除麻風病”的口號。
馬海德
為了促進麻風病的防治,他輾轉於多個國家參加醫學交流,並在國際上為中國的衛生工作爭取了上億元的資金支持。
在馬海德的積極努力之下,配合著越來越先進的醫療設備,我國的麻風病防治工作突飛猛進。
到2000年的時候,我國的麻風病已經完全得到有效控制,發病率變得極低,患病人數從建國時的50多萬降低到了幾千人。
但是遺憾的是,馬海德同志在1988年已經因病去世,沒能等到2000年。
馬海德
當年他在延安時娶的中國姑娘蘇菲,也是一名醫療工作者,他們的孩子周幼馬於1943年在延安出生,後來長期擔任着馬海德基金會的會長,用父親貢獻出來的錢,資助着社會各界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