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姓姬名旦(約前1100年),亦稱叔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謚文公。因采邑在周(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封於曲阜(魯國),留朝執政,長子伯禽就封。攝政6年,周公制禮作樂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稱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徹底交給了成王。為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元聖”,被尊為儒學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聖人之一。歷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說。比較出名的是易經中提到的周公解夢。“周公吐哺”即說周公旦。是周代第一位周公,周公,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輔佐周王治理天下。曾先後輔助周武王滅商、周成王治國。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周公執政稱王,發揮了王的作用。武王死後又平定“三監”叛亂,大行封建,營建成周洛邑作為東都,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實行井田制及宗法制,主張“明德慎罰”,還政成王,史稱“周公輔政”。在鞏固和發展周王朝的統治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文武周公”是孔子最為推崇的人物,而文王奠基、武王定鼎、周公主政。正是由於文王武王作為君主,而周公為周朝制定了禮樂等級典章制度,使得儒家學派奉周公、孔子為宗,之後歷代文廟也以周公為主祀,孔子等先賢為陪祀。但是在唐開元時期,掌控欲極度強烈的唐玄宗李隆基作為皇帝不能容忍周公在武王逝世、成王年幼時期主政以及西周末期周厲王出奔後的“周召共和”,於是下令取消周公文廟供奉的資格,改以孔子為主。如果說孔子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偉大奠基人,那麼周公旦則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偉大開創者。周公執政三年之後,在豐京養老,不久得了重病,死前說:“我死之後一定葬在成周,示意要臣服於成王。”成王說:“這表示我不敢以周公為臣。”前11世紀上半葉西周開國之初由周公姬旦進行的封建制改革,打造出中國官僚政治和德治國家的雛形,對後世影響深遠,成為後續三千年中國官僚政治的源頭。
周公先後建置七十一個封國,把武王十五個兄弟和十六個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另外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制,將土地統一規劃,鞏固和加強了周王朝的經濟基礎。周公旦封小弟康叔為衛君,令其駐守故商墟,以管理那裡的商朝遺民。分給他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錆氏、樊氏、飢氏、終葵氏,多是些有某種手工藝專長的氏族。康叔封地不僅面積大,而且統有八師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姜太公原被封為齊侯,都營丘(今山東臨淄北)。周公讓召公封給太公的土地是“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同時還具有專征專伐的特權,“五侯九伯,實得征之。”營丘附近還有許多小國,太公就封時東夷萊人就和他爭地。齊國先後滅掉這些小國,而成為東方大國。周的同姓召公奭被封到燕,召公長子在平叛之後才就封,建都於薊(今北京一帶)。燕是周王朝東北方的屏障。它的設立可以切斷殷商舊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國的聯繫。三監之亂平叛後周公命微子代表殷人後代,奉祀殷的先公先王,立國於宋(今河南商丘),後來宋成為有名的大國。宋的西面有姒姓杞國(夏禹的後代,今河南杞縣),西南有媯姓的陳(虞舜的後代,今河南淮陽)。據《荀子·儒效》記載,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說,“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周公旦功績是在軍事上,周公在周王朝立足未穩的情況下,二次克殷,統一東方,建立以成周為中心的軍事中心;政治上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嫡長制以及分封制;文化上制禮作樂集周禮之大成。穩定了周朝初期的統治,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其一系列改革對周朝中後期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