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作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烏克蘭的人均GDP是1449美元;
同年,中國的人均GDP僅有283美元。
可以說,在那時的大多數中國人看來,烏克蘭人簡直是過着天堂一般的生活。
1980年代的一個烏克蘭雙職工家庭
1980年代,烏克蘭國有企業的家屬幼兒園
三十年後,2018年,烏克蘭人均GDP是3095美元,而中國為9770美元,是烏克蘭的三倍多。
同年,曾經的“東歐糧倉”,雲集了蘇聯科技和工業精華的烏克蘭,還淪落成了歐洲人均GDP倒數第一的國家。
也是這一年,蘇聯時代航母建造基地,前蘇聯9艘航母的誕生地(第九艘“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在已完成30%的情況下,由俄烏共同拆解後平分了),被烏克蘭政府宣布破產。
蘇聯時代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
船廠內的大量設備、廠房都被拆除,由幾個寡頭低價收購(這就是典型的“國有資產流失),人員則被買斷工齡後遣散。曾經輝煌無比的前蘇聯航母製造基地,只剩下一些殘敗的廠房和廢棄的船艦,宛如一個巨大的“建築垃圾場”。
這之後,前員工們被禁止進入船廠。據說,主要原因是怕破敗的景象會令他們難以承受,引發其他問題....
破產後的尼古拉耶夫造船廠
不久後的2019年1月,安東諾夫設計局的首席工程師、前蘇聯勞動紅旗勳章獲得者,曾主持設計過世界最大的運輸機安-225“夢幻”的維克多·科瓦爾斯基,這位80多歲的老人家,因生活所迫在基輔街頭倒騰外幣時,被巡警摁在街頭拳打腳踢,隨後又把他拷起來帶到了警局繼續審問。
在警察局,經過一番核實,最終證明了這位老大爺那個令人尊敬的身份。
事後,被打成了腦震蕩,面部出現大片淤青的維克多·科瓦爾斯基向電視台記者回憶自己被群毆的經歷
這時候,他主持設計的 曾被看作整個蘇聯的驕傲的225“夢幻”,早已經被拆卸,正在以殘垣斷壁的形式,蹲在角落裡吃灰。
225“夢幻”的殘肢
曾經的“國之重器”慘遭肢解,輝煌的軍工基地走向破產,而那些“國寶級”的人物,竟然淪落到了在街頭倒賣外匯來養老的境地…
其實,維克多·科瓦爾斯基的遭遇,就是當烏克蘭老專家們的一個縮影——“單位”黃了,技術沒有用武之地,甚至連謀生都困難,他們曾經的榮耀,不是被倒賣就是遭到廢棄....
基輔郊區一個被廢棄的廠房
然而,出於各種原因,特別是技術保密的需要,這些專家們卻被困住了~他們很難憑本人意願做出選擇——想直接投奔俄羅斯的話,烏克蘭往往堅決不讓走;去第三國的話,即便烏克蘭讓走,俄羅斯方面也得攔下,甚至涉及到特別關鍵的人物,美國還要暗中插手。
除了前面提及的安東諾夫設計局(基輔)和黑海造船廠(尼古拉耶夫),同樣在痛苦和矛盾中掙扎的還有烏克蘭3000多家國防軍工單位和近200萬職工,這其中不乏莫洛佐夫機械設計局(哈爾科夫)、馬達西奇公司(扎波羅熱)、南方設計局廠(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曙光機械廠(尼古拉耶夫)....那些世界著名的軍工中心和它們名下無數個高超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
哈爾科夫的坦克墳場
這,就是西方世界播撒“民主、自由”福報的結果。
三十多年前,剛獨立時的烏克蘭曾被視為東歐最有潛力的國家——6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不算俄羅斯的話,烏克蘭就是歐洲面積的NO.1)大部分都是廣袤的平原和一望無垠的黑土地,蘊藏着70餘種礦產資源;
蘇聯時代,烏東頓巴斯地區的工人老大哥
而且,分家時,它還獲得了龐大的軍隊和1200多枚核武器,直接搖身變成了世界第三大擁核國家。
烏克蘭的優勢還不止於此,更耀眼的是,它那雄厚的重工業基礎設施和現代軍工體系。
這時候,包括烏克蘭自己在內,全世界都認為東歐會崛起一個新的大國,連大毛都在操心以後二毛會超過自己。
尷尬的是,誰都沒想到,獨立之初的烏克蘭,就是它的巔峰時代,那以後,大部分歲月,烏克蘭都在走下坡路....
休克療法搞崩潰經濟,這個屬於幾乎整個前蘇聯地區的集體遭遇,大家都很熟悉,此處就不多贅述了。
還有烏克蘭棄核的選擇,其實也存在爭議。
正在拆卸中
畢竟,你手裡有核彈,也並不代表着,你就掌握了完整的核打擊能力。在無法操控作戰數據鏈又缺乏相關配套設施的情形下,經濟已經陷入崩潰,無力繼續維持核武庫的烏克蘭選擇棄核,也算是個沒有選擇的選擇。
克拉夫丘克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烏克蘭保留核武,就像猴子拿着手榴彈
畢竟,人家哈薩克斯坦同樣主動放棄了核武器,但小日子過得一直很不錯,國家環境也大致安穩。
可惜的是,當年烏克蘭政府太過幼稚,輕信了那些畫出的“大餅”,沒有在具體細節上據理力爭,當他們銷毀核武器和圖-160戰略轟炸機後,卻只拿到了美方的幾百萬美金杯水車薪的援助。
緊接着,烏克蘭又主動走向了“去工業化”之路。
早前蘇聯時代的工業產業分工,是莫斯科方面從一個完整的國民經濟系統角度規劃的,各個加盟共和國都有自己的分工,放一起才能發揮合力。
烏克蘭分到的都是關鍵角色
這導致,雖然烏克蘭分到手的家底超級雄厚,卻存在一個問題——大量企業在上下游都需要依賴俄羅斯和其他加盟共和國的配套產業鏈。
因為承接蘇制工業體系,它們跟西方還不兼容,離開了俄羅斯,擱到別處,就是一堆廢銅爛鐵。
特別是軍工業,一定時期內,要想繼續維持,絕對離不開俄羅斯。
只是,整個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俄烏關係還說得過去的時候,大毛自己家也沒什麼“餘糧”,搞得二毛的這邊也經營慘淡,原來能吃上肉的,現在只能湊合著喝口湯。
不過,好歹還有吃有喝…直到本世紀初,顏色革命,烏克蘭跟俄羅斯走向了決裂。
然而,都說爛船還有三斤釘,即便不靠俄羅斯,烏克蘭應該多少還是留了一些工業底子的,尤其是國防領域那些赫赫有名的企業。
可再怎麼三斤釘,也只剩了三斤,況且這些工業企業還都屬於傳統的蘇式模板。
被廢棄的車間
而且,他們管理層的腐敗問題都非常嚴重。
這時候,西方專家們開始點撥烏克蘭——私有化是整治腐敗的利器。
結果,經過西方“先進經驗”的“指導”後,烏克蘭越來越窮,寡頭們越來越富,國有資產嘩嘩的流失。
這時候,寡頭們已經不滿足於幕後操縱,開始親自披掛上陣了,把政壇攪和得烏煙瘴氣,似乎連政府都成了他們的手上的私有財產。
從右至左—“美國女婿”尤先科總統和“天然氣公主”季莫申科總理、 “糖果寡頭”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波羅申科
就這樣,烏克蘭自己把自己的工業體系給玩死了。
可它還嫌自己死得不夠透,在西方的忽悠下,又跟歐盟搞了個貿易協定,讓歐洲工業品把烏克蘭國內市場也給順走了。
但這麼差的治理水平,總得找個台階下才行。於是,為了糊弄糊弄民眾,“美國女婿”尤先科和“天然氣公主”這對“金童玉女”上台後,在政客們開始煽動起了民族主義情緒。
“天然氣公主”和“美國女婿”,這是一對“貌合神離”的“金童玉女”
此番煽動,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跟大毛同源於基輔羅斯,做一家人超過300年,獨立建國才二三十年光景的烏克蘭,直接把大毛劃為了仇敵。
特別是2014年後,烏克蘭政府搞了非常激進的“去俄化”,禁止俄語和俄羅斯、蘇聯相關的一切事物,在很多公共場合,說俄語將被認作“違法行為”。
要知道,至今烏克蘭國內仍舊有一半人日常多說俄語,剩下的那一半說也能說,只是被嚇唬的不敢或者不願意說罷了。
顯然,這麼干,很危險。
下一步就是分裂。
2012年,烏克蘭各地的主要日常用語
很快,烏克蘭東部一些地區表示了“不服”。
可以說,整個烏克蘭的工業精華,大部分都位於烏東部和黑海沿岸區域。
這些地區俄族人佔比較高,大部分人日常都只說俄語,傳統產業鏈也和俄羅斯本土工業高度配套。
特別是頓巴斯地區,頓涅茨克和盧甘茨克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工業合作對象,就是俄羅斯,如果直接選擇決裂,幾乎就等於讓當地人去喝西北風。
最終,第二次顏色革命後,因單位倒閉而失業在家生活困頓,又慘遭報復的頓巴斯工人老大哥老大姐們一怒之下,拿起了武器進行反抗。
2014年2月起,頓巴斯戰爭開打,戰火一直燒到了今天...
照說,就算退一步看,烏克蘭即便工業不復往日輝煌,黑土地好歹還在吧,靠着農業經營,似乎也不太應該淪落成歐洲最窮國家。
可惜的是,在大寡頭們的操縱下,不但國有資產被以“白菜價”買賣給了私人,甚至連烏克蘭的黑土地,也被打着“長期租賃”的旗號,變相拱手讓給了西方糧食公司,美其名曰——吸收外資,引入現代化農業經營模式。
美國的糧食資本大搖大擺地殺進來後,烏克蘭農民們雖然仍舊在自家門口耕種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土地,但他們的種子化肥、農用機械,卻都得去按照西方規定的操作,再也沒有自主選擇的餘地。
而糧食加工,特別是糧食深加工,則是絕對禁止的——因為糧食加工的利潤更大。
甚至可以說——如今的烏克蘭身為糧食出口大國,卻毫無種糧自主權。
任何有點常識的人都能看清楚~如果能成功忽悠並控制住一個國家的糧食產業鏈,那麼,這個國家的領導層,一定會乖乖地任由你擺布。
到了2020年,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通過了《烏克蘭農業土地流轉法案修正案》,準備直接廢除“農地禁售令”,放寬外國企業對烏克蘭農業土地的購買限制。
經過一年多的過渡期,2021年7月1日,澤連斯基總統正式簽署和頒布了該法案,宣布從即日起,逐步開放農用土地的外資交易。
而如今西方世界熱情追捧司機總統,甚至直接將他封神的行為,咱們也可以從這個角度細品品。
深情對視
早在2018年7月,尼古拉耶夫造船破產的時候,就有人評論說過——你哪怕把金山銀山,甚至全宇宙都給了烏克蘭,他早晚也會敗光的。
30多年來,很多時候,烏克蘭似乎一直都在為西方的畫餅而奮鬥。
與此同時,歐美資本和寡頭們正在開心地各取所需,而曾經上街高呼“民主”、“自由”的烏克蘭群眾們,則獲得了貧窮的自由、愚昧的自由、當牛做馬的自由、出賣子宮代孕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