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殤:盛世的落日,宛若名將的死亡

2022年10月07日23:51:15 歷史 1968

當歲月的時針划過天寶十四年,定格在公元755年;

當大一統的盛世燦若朝霞般走過了大唐的一百三十餘載春秋;

晉陽起兵的高祖,雄才大略的太宗,亦或者軟弱無能的高宗父子,或者那個空前絕後的武曌,無論是燕啄皇孫,還是母雞司晨,整個中原大地都是那麼的寧靜和美好!

直至那個懷有大志的少年英才李四郎的出現,將李唐混亂的宮廷和皇家整頓一清,同時締造了一個恢弘盛大的時代,將中華封建制度的文明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巔峰;

可是,如今的這一切卻即將破滅,從他而起,亦從他而終,是那麼的美好,也是那麼的夢幻。回望漫漫四十餘載,那個締造巍巍盛世的皇帝就如這眼下的江山,早已沒了朝氣和正義,只剩下了昏庸和猜忌!

安史之殤:盛世的落日,宛若名將的死亡 - 天天要聞

安史之亂

誰替皇帝買單?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冬天是異常的寒冷,一如玄宗的心,勢局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首先,他沒想到安祿山最終負了他,就像他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昏聵,用錯了人;其次,他沒想到燕趙鐵騎在安祿山手下,竟然如此的強悍,竟然在中原所向披靡;最後,更令他痛心的是他引以為傲的盛世,他的開元,他的天寶,竟然是如此的脆弱,就如同天子的虛榮和面子,軟弱而又倔強!

縱橫西域的猛將,權傾朝野的奸相,繁華盛大的東都,溫柔美麗的後宮三千,一切的一切在安祿山面前,是那麼的無力和脆弱!

這一切都是為什麼呢?他不斷地問自己,可是他遲遲找不到答案,但是事情發展到了如今這個地步,需要有人為帝國的失誤買單,是自己嗎?自己有錯,但是不能認錯,因為自己是天子。就在此時,身邊的一位宦官,向他的主子,大唐玄宗投來了諂媚的目光!

這個人叫做邊令誠,是一位監軍宦官,如果說恢弘盛大的大唐帝國最終亡於宦官弄權和潘鎮割據,那這兩者的開端就是邊令誠和安祿山!

安史之殤:盛世的落日,宛若名將的死亡 - 天天要聞

宦官專權

從私人關係而言,邊令誠曾經是高仙芝的老搭檔。當年高仙芝遠征小勃律,邊令誠就是監軍,在高仙芝受到夫蒙靈詧打壓的時候,邊令誠還替他說了些公道話,使得高仙芝不但擺脫了困境,而且一躍而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從這個意義上講,邊令誠也可以算是高仙芝命中的貴人。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當初邊令誠為了利益,在客觀上幫了高仙芝的忙;如今他再次為了自己的利益,同樣可以把高仙芝置於死地。

高仙芝從邊境被調回長安,前往東都抵禦安祿山,玄宗仍派邊令誠去當監軍。“監軍”這個職務,實在是一種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角色。所謂監軍,說好聽點叫作中央特派員、天子特使,說難聽點就是公開的特務,他們的使命就是專門給前線將帥找茬兒的,你要是不把他伺候舒服了,他動不動就會抓你的小辮子、打你的小報告。如果軍隊作戰勝利,功勞自然有他們一份;要是敗了,他們就會千方百計推卸責任,把屎盆子全部扣到將帥頭上。

“監軍”的設置始自漢朝,但歷來一直由朝臣擔任;而讓宦官出任監軍,其始作俑者正是唐玄宗李隆基。自從他開此先例之後,宦官監軍就成了中晚唐歷史上的一大弊政。在此後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裡,李唐朝廷將一次又一次因為這項弊政而蒙受巨大損失,在政治上和軍事上不斷付出慘痛的代價。

安史之殤:盛世的落日,宛若名將的死亡 - 天天要聞

宦官.潘鎮

當然,宦官也不見得都是卑鄙陰險之徒,但大部分都是一幫下作的,沒有任何原則的小人。 邊令誠也不例外, 他不但對軍事一竅不通,而且生性怯懦貪鄙。當年隨同高仙芝遠征小勃律,到連雲堡就不敢再往前半步了,極為貪生怕死。後來高仙芝悍然發兵洗劫石國,狠狠發了一筆不義之財,邊令誠估計也沒少敲他的竹杠。但是由於高仙芝是個狂傲之人,眼裡自然瞧不起這等人,因此多次拒絕賄賂邊令誠,邊令誠便懷恨在心,總想找機會報復。

這次,東都陷落,邊令誠便伺機報復,同時也是為了逃避自己監軍的戰敗責任,所以,邊令誠向玄宗進讒言。東京陷落後,高仙芝採納封常清避敵鋒芒的建議,在未及請示玄宗的情況下,主動棄守陝郡、退保潼關,這種事情說好聽點叫作戰略撤退,說難聽了就是逃跑。 身為監軍,邊令誠很清楚,一旦天子怪罪下來,不光高仙芝和封常清難辭其咎,他必然也會吃不了兜着走。所以,邊令誠唯一能夠自保的方法,就是在玄宗問罪之前搶先入朝,把罪責推給高仙芝和封常清頭上!

安史之殤:盛世的落日,宛若名將的死亡 - 天天要聞


因此,當高仙芝一退入潼關,邊令誠便迫不及待地趕回長安,向玄宗打了小報告,極力誇大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戰敗責任,單憑高仙芝和封常清未請示天子,私自退守潼關這一條,二人的處境就相當危險了,再加上邊令誠的一番密奏,玄宗更是暴跳如雷,鬱積在他心中多日的所有惡劣情緒一下子找到了發泄的出口。此前由於東京失陷之責,玄宗已經削除了封常清的所有官爵,讓他以“白衣”之身在高仙芝軍中效命,現在潼關以東的大片國土又全部淪於敵手,玄宗的憤怒就更是達到了極點。

二、名將之死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末日就此降臨,被滿腔怒火灼燒得喪失理智的玄宗當即頒下一道敕令,命邊令誠立刻前往潼關,將高仙芝和封常清就地斬首!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十二月十八日,邊令誠懷揣聖旨,馬不停蹄地趕回潼關,即刻宣封常清接旨。

安史之殤:盛世的落日,宛若名將的死亡 - 天天要聞


這一天,烏雲低垂,北風嗚咽,形容憔悴的封常清跪伏在地,臉上的表情堅硬如鐵。從開始聽宣的那一刻,直到被押赴刑場的一路上,封常清臉上的表情始終沒有改變過。臨刑前,封常清把早已寫就的一道遺表交給邊令誠,讓他轉呈玄宗,然後遙望着長安方向的天空,平靜地說了最後一句話:

“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國家旌麾,受戮賊手;討逆無效,死乃甘心!”(《舊唐書·封常清傳》)

說完即從容就戮。 一代名將就此含恨九泉。 這個長得瘦弱矮小,既跛足又斜眼的封常清,就這麼結束了他努力奮鬥的一生。 人們常說,努力一定有結果,但不一定有好結果。封常清的大半生,不停地憑藉過人的努力贏得了原本不屬於他的一切,可到了最後關頭,他的努力卻沒有給他帶來榮譽和功勛,反而給他帶來了厄運和死亡。時耶?命耶? 說到底,封常清的努力並沒有錯。雖然最終的結果出乎很多人,包括他本人的意料,可作為一個帝國名將,他已經盡到了自己應盡的職責,可以無愧於天地,無愧於歷史了。

安史之殤:盛世的落日,宛若名將的死亡 - 天天要聞

帝國名將


封常清東京兵敗、撤入潼關後,曾經三度上表,向玄宗陳述自己的兵敗緣由,同時客觀分析了當前的戰局,並針對叛軍的戰略意圖和戰術手段,詳細擬就了一份應對的方略。然而,這三份極具軍事價值的奏表,卻被玄宗棄之一旁。封常清不得不拍馬入朝,準備當面向玄宗請罪並陳述平叛方略。就在他剛剛走到渭南時,恰好遇到玄宗派出的使臣。使臣向他宣讀了玄宗的敕令,命他回高仙芝軍中,以“白衣”身份戴罪立功。 封常清懷着滿腔的抑鬱和失落,黯然折回了潼關。

走到這一步,封常清其實已經預感到了末日的降臨。於是他鋪開一紙素箋,揮毫寫下了一生中的最後一道奏表,也就是他的遺書。在這份遺書中,封常清字字泣血、聲聲哽咽地抒發了他壯志難酬的激憤之情,同時也慷慨淋漓地展現了他對家國社稷的忠誠與憂思。

臣自城陷已來,前後三度遣使奉表,具述赤心,竟不蒙引對。臣之此來,非求苟活,實欲陳社稷之計,破虎狼之謀。冀拜首闕庭,吐心陛下,論逆胡之兵勢,陳討捍之別謀。酬萬死之恩,以報一生之寵。豈料長安日遠,謁見無由;函谷關遙,陳情不暇!……昨者與羯胡接戰,自今月七日交兵,至於十三日不已。臣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素未訓習。率周南市人之眾,當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血流滿野。臣欲挺身刃下,死節軍前,恐長逆胡之威,以挫王師之勢。是以馳御就日,將命歸天。一期陛下斬臣於都市之下,以誡諸將;二期陛下問臣以逆賊之勢,將誡諸軍;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許臣竭露。臣今將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後,誑妄為辭;陛下或以臣欲盡所忠,肝膽見察。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尸諫之臣,死作聖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迴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聖代悲戀之至!(《舊唐書·封常清傳》)

封常清死了,接下來自然就輪到高仙芝了。邊令誠對高仙芝還是有幾分忌憚的,所以前去宣敕的時候,特意帶上了一百多名陌刀手,一副緊張兮兮、如臨大敵的模樣。 高仙芝跪地聽宣後,和封常清一樣,立刻被綁赴刑場。 到了刑場,看到封常清的屍身被隨便裹了一張草席扔在那裡,高仙芝頓時悲從中來,大聲說:

“我遇敵而退,死則宜矣。今上戴天,下履地,謂我盜減糧賜,則誣也!”(《資治通鑒》卷二一七)

我遇敵而退,固然應該以死謝罪。可今日上戴青天,下履黃土,說我剋扣糧餉和朝廷賜物,則是赤裸裸的誣衊! 當時,邊令誠故意把將士們全部召集到刑場周圍,讓他們現場觀刑,企圖以此震懾三軍。高仙芝面對將士們大喊:“我在京城招募了你們,雖然朝廷分發了一些物品,可事實上連起碼的作戰裝備都不能湊足,本來打算與諸君一道破賊立功,博取朝廷高官重賞,不料敵人太過猖獗,只好引兵固守潼關。我如果真有剋扣糧餉和賜物的行徑,諸君就大膽揭發;可要是我沒有這麼做,諸君當替我喊冤!”

高仙芝話音剛落,將士們便不約而同地大呼冤枉,其聲如雷,在整個潼關久久回蕩。然而,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既然邊令誠手中握着天子親自頒發的斬決令,任憑三軍將士喊破喉嚨,也挽救不了高仙芝的性命。最後的時刻,高仙芝對着封常清的屍體說:

“封二,子從微至著,我則引拔子為我判官,俄又代我為節度使,今日又與子同死於此,豈命也夫!”(《舊唐書·封常清傳》)

說完這句話,劊子手的鬼頭刀便已高高揚起。 而後,高仙芝雙目圓睜的頭顱便飛離身軀,滾落到了封常清早已冰涼的屍體旁。 其實,從安祿山悍然發動叛亂的那一刻起,像高仙芝和封常清這樣的悲劇就已經註定了。

安史之殤:盛世的落日,宛若名將的死亡 - 天天要聞

因為,在盛世迷夢中浸淫日久的玄宗君臣和帝國軍民,根本不具備絲毫的抗風險和抗挫折能力。所以,當盛世的美麗面紗被安祿山剝落殆盡,乍然露出蒼白虛胖、萎靡孱弱的真實面目時,當歌舞昇平、繁華富庶的太平圖景被生靈塗炭、山河破碎的慘象徹底取代時,驚駭萬分、惱羞成怒的唐玄宗就必然要抓幾個人來背這口既難堪又沉重的歷史黑鍋。

換言之,總有人要為此付出代價,總有人要為帝國的不幸買單! 高仙芝和封常清確實是時運不濟。因為他們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作出了一個在政治上極為錯誤的選擇,所以註定要成為犧牲品。但是,玄宗沒想到的是,要為帝國買單的人絕不僅僅只是高仙芝和封常清。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曾經飛揚跋扈的楊國忠,曾經“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楊貴妃,都將作為這場歷史性災難的犧牲品,與盛世唐朝一同埋葬。同時被埋葬的,還有唐玄宗李隆基引以為豪的帝王偉業,以及刻骨銘心的絕世愛情。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英雄重慶⑨|鄒進賢:被讚譽的“革命啟蒙老師” - 天天要聞

英雄重慶⑨|鄒進賢:被讚譽的“革命啟蒙老師”

新重慶-重慶日報 鄒進賢 中共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供圖【人物簡介】鄒進賢(1899~1930)又名鄒游、鄒定達,化名朱三元、周三元、周正清,四川省綦江縣(現重慶市綦江區)人。四川共產主義先驅者,四川黨組織和武裝鬥爭的重要領導人。
宇文護弒君連環局:西魏宗室婚配簿里的血色權謀 - 天天要聞

宇文護弒君連環局:西魏宗室婚配簿里的血色權謀

獨孤部私兵的崛起:從草原鐵騎到關隴暗棋 公元535年的關中平原,寒風卷着沙塵掠過殘破的城垣。一支身披獸皮、腰懸彎刀的騎兵隊伍悄然進入長安,馬蹄踏碎北魏末年的最後寧靜。這支隊伍的首領獨孤信不會想到,他帶來的五百私兵,將在未來三十年里成為撬動中
四平市司法局團委開展“弘揚五四精神 銘記英雄歷史”主題團日活動 - 天天要聞

四平市司法局團委開展“弘揚五四精神 銘記英雄歷史”主題團日活動

為紀念五四運動106周年,弘揚“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引導廣大青年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勇擔時代使命,5月6日,四平市司法局團委組織市直司法行政系統青年幹部參觀解放一江山島空戰紀念館,開展“弘揚五四精神 銘記英雄歷史”主題團日活動。 在紀念館內,全體青年幹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依次參觀了各個展廳。...
青島雙星名人家族內鬥 84歲創始人被兒子和孫子逼宮? - 天天要聞

青島雙星名人家族內鬥 84歲創始人被兒子和孫子逼宮?

“ 知名鞋服企業青島雙星名人集團陷入內鬥傳聞之中,有媒體報道稱84歲的雙星鞋服集團董事長汪海聲稱遭兒子、兒媳以及孫子‘逼宮’。”5月5日,一封署名是青島雙星名人創始人汪海的公開信在網上流傳。雙星名人鞋業正是80、90後耳熟能詳的雙星運動鞋生產商,汪海是創始人、總裁,今年84歲。網上流傳的公開信稱,汪海被兒子汪...
春申君傳奇隻身的趕赴 兇險的咸陽近在眼前 - 天天要聞

春申君傳奇隻身的趕赴 兇險的咸陽近在眼前

隻身的趕赴 兇險的咸陽近在眼前——《春申君傳奇》沈國冰1按照楚國王室傳統,太子傅不僅要教授太子詩書禮樂,還要教導太子騎射武藝。一般,太子傅很難文武兼備。但是頃襄王為太子熊完所選定的太子傅黃歇,卻是文武雙全。楚人尚武,作為楚國王室的傳人,每一個被立為太子的王子都要文武兼修。翻身上馬,可以馳騁戰場。立於...
噩耗傳來:他不幸犧牲,年僅42歲 - 天天要聞

噩耗傳來:他不幸犧牲,年僅42歲

5月1日上午,退役軍人高武不顧個人安危,跳入水中救起落水者,自己卻不幸犧牲,生命定格在42歲。高武,男,漢族,1983年1月出生,武警退役,中共黨員,溫州鄱陽商會副會長,中保恆傑保安集團法人代表。他養育有一兒一女,兒子今年16歲,女兒今年8歲,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5月1日,高武攜帶妻女出發去浙江省溫州市楠溪江阿...
我的姓怎麼來的?姓王真是王,姓鐘不撞鐘…… - 天天要聞

我的姓怎麼來的?姓王真是王,姓鐘不撞鐘……

先來假設一段對話——好問題,一問一個不吱聲。你的姓氏是怎麼來的?和祖先之間有什麼關係?如果姓“王”,祖上是不是國王?如果姓“鍾”,祖上是不是撞鐘的?如果姓“龍”,祖上總不會是真龍吧?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就得將目光轉回上古時期。祖宗在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