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親善冒險救紅軍
任龍
1952年的一天,大滿鎮東閘村七社的賈親善突然收到了從四川成都寄來的一封署名於志清的感謝信,他怎麼也想不起這個於志清,他為什麼要感謝自己。想來想去才想起自己在十五年前收留過一個紅軍小戰士,他小名叫“榮娃”。於志清是不是就是那個叫“榮娃”的紅軍小戰士。
1937年農曆2月的一天晚上,春寒料峭,前些天的一場大雪還沒有融化,更加顯得清冷。賈親善和其他莊戶人家一樣,早早收拾好街門,坐在炕沿上圍着火盆烤了一會火,準備脫衣服睡覺。
“咚、咚、咚——咚、咚、咚——”突然聽到有人在敲門。他想這深更半夜的哪來的人敲門?怕是誰家有什麼急事,他便披了件皮襖起來去開門。
他小心地打開了門,一個陌生人立刻擠了進來。賈親善一看是個陌生人,本想喝斥幾聲將他趕出去,但藉著燈籠微弱的燈光仔細一看:這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他蓬頭垢面,兩個腳上穿着雙爛草鞋,草鞋上面又用繩子綁着塊爛氈片。身上是一條毛氈從中間挖個洞,頭從洞中鑽出來,毛氈從身體前後捶下去,腰裡用一截細毛繩系著。兩手伸在胸前的毛氈中,站在門裡哆嗦着一個勁的發抖哩。賈親善見此情景,心裡早軟了半截。前些日子聽說這裡來了一隊紅軍,被馬家軍打散了,到處流落,這娃可能就是共產黨紅軍。想到這裡,賈親善頓時緊張起來。這時,那個孩子哆嗦着操着一口外地聲音說:“老鄉,不要怕,我是共產黨的紅軍戰士,不害你們,我們被馬家軍打散了,已經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了,你行行好,給我弄點吃的。”賈親善聽了,看着這個可憐的紅軍小戰士,沉思了一下,小心地將他領到自己的屋子裡,小聲叫起妻子武貴貞給弄吃的。自己去找了件舊衣服和鞋子給小戰士穿上。
吃過東西,那個小戰士也慢慢暖和了過來。他一邊搓着手在火盆上烤着,一邊對賈親善夫妻說:
“我們是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在河西走廊張掖臨澤一帶被馬步芳的騎兵打散了。這只是暫時的,紅軍一定會勝利的。如果方便的話,請讓我在你家躲幾天,等和部隊聯繫上了我就走,決不會連累你們。”
經過慎重考慮,賈親善告訴小戰士:“我們家人多嘴雜不能住,在東邊的樹林里有我們家兩間看樹林放羊的‘羊房子’。那裡一般沒人去,你去那裡躲幾天,我每天給你送吃的。”
小戰士一聽:“這很好,謝謝了,老鄉” 。
賈親善便連夜將小戰士送到東邊樹林中的羊房子,簡單收拾了一下,讓他住了下來。
第二天天亮,本地民團就派人四處搜查,各家各戶搜查完後還去了那個羊房子,機靈的小戰士聽到有人來了,偷偷爬到了房頂上躲過了搜查。等民團走遠了從房上爬了下來,才沒有被發現。
就這樣小戰士天天躲在羊房子裡面,賈親善每天偷偷去送飯。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外面的風聲漸漸淡漠了下來。社會上傳說不打仗了,也不抓紅軍了。小戰士才公開露了面,住到了賈親善家裡,幫着賈親善家放羊,干點農活。
小戰士老家在四川,小名榮娃。紅軍在四川鬧革命時參加了紅軍,輾轉來到這裡,要不是賈親善收留,榮娃也不知命喪何方。
就這樣,榮娃一直在賈親善家住到了秋天。有一天,賈親善家門上來了一個要飯的,他衣破爛,左手提着個搪瓷缸子,右手拄根打狗棍。左腿瘸着,走路顯得十分吃力。見到榮娃後和他交談了很久。榮娃走進屋來對賈親善說:
“我們的同志找到我了,我要回去了,謝謝你們收留了我,以後一定厚報”。然後就跟着那個瘸要飯的走了。
這年冬季的一天,賈親善正在家裡忙活,突然進來幾個人將他帶到了馬家軍團部,吊起來進行嚴刑拷打,要他交待如何通共的事情。賈親善只承認自己見到了一個要飯的孩子,見他可憐就給了飯吃,並不知道什麼是“通共”。後來家人湊了二百大洋,央求地方上的頭面人物和親戚進行聯保,賈親善才被保釋出獄。
信中說,他當年收留的小戰士榮娃,是四川成都人。當年被救後返回了四川老家,解放後在成都某工廠當了一名工人,他非常感謝賈親善的營救之恩,便寫了這封感謝信。
從此,賈親善捨命救紅軍也在當地傳為佳話。
(作者簡介:任龍,男,漢族,張掖市甘州區大滿鎮人,現為甘州區作協會員,張掖市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小說《鳥語老人》、《住院》,散文《又到五月棗花香》《放風箏》等多篇文學作品刊登於省、市、區刊物和媒體。民間故事《祁連傳說》,《花寨由來》,《黑美川》《蛇仙》《黑河、龍渠、鶯落峽》,收錄於多種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