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女兒毛毛在回憶父親和聶榮臻之間的關係時曾說:“父親和聶榮臻伯伯,是72年的革命戰友,他們的友情親如兄弟”。聶榮臻和鄧小平是四川老鄉,兩人第一次相見是在法國。1919年,20歲的聶榮臻來到法國勤工儉學,一年後16歲的鄧小平也來到了這裡。兩位四川老鄉在異國相遇,說不出的高興和親切。在法國勤工儉學期間,二人一起加入了共產黨。
後來聶榮臻和鄧小平又先後前往蘇聯留學。從蘇聯回國後,聶榮臻參與領導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鄧小平領導了百色起義。後來二人都進入了中央蘇區工作。紅軍長徵到達毛兒蓋之後,鄧小平調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長,聶榮臻是紅一軍團的政委,兩位四川老鄉再次走到了一起,合作共事。1936年年底,身在甘肅慶陽的鄧小平不幸得了傷寒。
當時紅軍的條件很差,沒有什麼好的藥物可用。只能靠老中醫用草藥慢慢治療,病情越來越重,一點硬東西都吃不下去。聶榮臻非常着急,但也沒有什麼好辦法。此時東北軍正和紅軍搞統戰,張學良派人送來了不少慰問品,其中就包括一些罐裝牛奶,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高級的食品了。聶榮臻看到這些牛奶後非常高興,當即決定把這些牛奶全部留給鄧小平。
靠着牛奶的營養和老中醫的治療,鄧小平的身體慢慢康復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聶榮臻進入八路軍115師任職,後來開闢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鄧小平進入八路軍129師任職,擔任政委,和師長劉伯承一起率部多次和日寇血戰。解放戰爭期間,聶榮臻統率華北野戰軍在平津地區和傅作義交手。鄧小平則成了中野的政委,率部挺進大別山,縱橫淮海戰場,之後又進軍大西南,打得胡宗南抱頭鼠竄。
這一時期,二人雖然沒有在一起共事,但常有書信來往,彼此牽掛。新中國成立後,聶榮臻和鄧小平都擔任了重要職務。1952年,鄧小平從重慶來到北京,出任國務院副總理,住在了北京景山東北角上的一條小衚衕里,隔壁正好是聶榮臻家。一道不高的圍牆把他們隔成兩家,牆上有一個小木門,打開門,兩家就成了一家。
兩個親如兄弟的革命老戰友,住在一起後,來往更加頻繁了。當時鄧蓉和弟弟飛飛才上幼兒園,每天放學後,開門就跑進聶榮臻家的院子里玩。聶榮臻和夫人張瑞華對這一對小姐弟十分喜愛,經常拿糖和水果給他們吃。鄧蓉後來回憶這段情景時曾說:“在我們心裡,從小就把聶伯伯和張媽媽看成和自己的爸爸媽媽一個樣兒。”
1957年,鄧小平搬離景山衚衕。雖然不和聶榮臻住在一起了,但他們之間的關係依然十分親密,鄧小平常帶着家人去聶榮臻家裡吃豆花。十年特殊時期,鄧小平幾次落難,聶榮臻都給予了他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支持。“文革”結束後,鄧小平復出,主持全面工作,開始大刀闊斧地整頓和改革,更是在1985年的時候宣布裁軍100萬。
聶榮臻對這個決定給予了大力支持,並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一是要要落實預備役制度,預備役落實了,常備軍就可以減少;二是要注意保存技術力量,軍隊技術人員,一般不要轉業複員。三是要加強武器裝備的研究論證,盡量避免盲目性所帶來的重複浪費或空缺現象。這三點建議後來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986年夏天,為了進一步推動幹部年輕化,聶榮臻和許多老同志都主動退了下來。不久後鄧小平也提出來自己要在“十三大”上“全退”。聶榮臻得知此事後,專門委託王震(十三大人事安排五人小組成員)向鄧小平表達自己的意見,他說:“我認為,現在是過渡期,局面還不穩,小平同志如果在此時全退,對穩定軍心不利,他可以不參加常委會。他全退了,不當軍委主席,一旦有事,怎麼號令全軍?只有他能鎮得住,他在,軍隊就不會亂。所以,小平還不能全退。”
聶榮臻的這個建議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鄧小平因此沒有“全退”,保留了軍委主席一職。三年後鄧小平完全退休,晚年的時候由於身體原因,他已經不大外出,但仍會時不時地去聶榮臻家裡走動一下。1990年10月,86歲的鄧小平還登門探望了91歲的聶榮臻,並幽默地說:“過了90歲,就是勝利。”1992年,聶榮臻元帥病逝,鄧小平失去了一個親如兄弟的革命戰友,內心極為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