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從洲是解放軍中將,其實,他是從國民黨軍起義過來的。
1946年5月,原楊虎城的西北軍第38軍被蔣介石縮編為38師,孔從洲為副師長,被派去河南“剿共”。孔從洲於是率部起義。但是,由於敵人重兵“圍剿”,他不得不下令部隊分散突圍。當孔從洲到達邯鄲解放區時,身邊只剩下一個警衛員。於是,毛澤東和黨中央決定重建38軍,以孔從洲為軍長。
1947年7月,毛澤東決定陳賡率部南渡黃河,挺進豫西。為此,他親自對陳賡交代說:
“中央把38軍交給你帶,那是楊虎城將軍的命根子。孔軍長給蔣介石‘吃’雜牌‘吃’怕了,你可不要‘吃’雜牌喲。”
陳賡說:“只有蔣介石一心培植嫡系,才把非嫡系當作雜牌。我們黨內,人民解放軍都是黨領導,無所謂雜牌。”
毛澤東說:“我叫你不‘吃’雜牌,是叫你多幫助他們,以打仗俘虜的兵員、繳獲的物資,充實38軍。”
陳賡高興地答應了。
孔從洲38軍加入陳賡兵團,準備南渡黃河,進軍豫西。
這一帶黃河地勢兇險,水流又急又猛,兩岸均為峻峭的陡壁,歷來兵家都將此當作“天然屏障”。自從劉鄧大軍從豫中南渡 黃河進入大別山後,蔣介石飭令手下在豫西星夜趕修河防工事。陳賡兵團所選擇的渡口對岸,敵人在河邊修有防禦堡壘和交 通溝,山上築有大珊堡。這些工事居高臨下,地勢雄險,又逢河水近期暴漲浪濤洶湧,渡河異常困難,敵人認為“河防萬無一失”。
根據陳賡兵團在陽城會議制定的作戰計劃,兵團主力渡過黃河後,迅速向隴海鐵路突擊,攻佔新安、澠池,並相機奪取洛陽;38軍的任務是與第22旅組成西線右縱隊,在茅津渡以東渡河,爾後以一部向東奔襲張茅鎮和觀音堂車站,切斷靈寶、陝縣間敵軍的聯繫,抗擊牽制由陝西東援的敵人。
孔從洲在陽城領受了任務回到部隊後,就先派出偵察組去黃河岸邊進行渡河準備工作,觀察敵岸地形、渡口情況,選擇主渡點和佯渡點,籌備渡河的物資和器材。8月12日,38軍按兵團統一命令從曲沃、垣曲駐地出動。行軍途中,正逢陰雨連綿,部隊在暴風驟雨中踏着泥濘的山道前進,一個個都被淋得像落湯雞。途中夜宿,山巔、村邊、路旁,到處燃起一堆堆烤衣服的篝火。8月15日,部隊準時到達黃河北岸預定地點平陸地區。沿河船隻數量很少,孔從洲很着急,親自去茅津渡想辦法。他抗戰期間曾在這一帶駐防,與老百姓關係很好。他找到幾個很熟悉的老船戶,請他們幫助搜集破船修理。一個姓劉的老船戶對他說:“部隊這麼多,把破船都修出來也不夠用。可以用油布包裝上棉花、雜草代替船隻運送大軍過河。”
民間用油布包渡一兩個客人可以,但要代替船隻運送部隊,孔從洲還是有些懷疑。
他說:“先試一試,可以製作油布包進行試驗。”
孔從洲依計而行。開頭,油布包可以載人渡水,但每隻油布包只能坐三四個人,而且不好操縱方向。後來,大家琢磨出把三個油布包編成一組,用木板連在一起,把油布包捆綁在木板底下,成為戰士們說的“土造汽艇”。試驗結果,可以坐一個班,還可載一挺機槍與一門小炮。戰士們編了打油詩稱讚油布包:“油布包,浮力大,不怕風吹和浪打;目標小,調頭快,敵人雖有千里眼,他也看不見!”
隨後,孔從洲就動員群眾趕製出大量的油布包,供渡河作戰使用。渡河原定8月19日晚間全線渡河,後因連日暴雨而推遲了3天。
8月22日這天晚上,右縱隊第一梯隊二十二旅的勇士們, 在另一部分兵力實施佯渡誘惑與牽制敵人所進行的掩護下,冒 着狂風暴雨,衝破驚濤駭浪,乘坐一批油布包在茅津渡偷渡登陸,只經十幾分鐘就飛越了黃河天塹。船工們很快就駕着油 布包回來接第二梯隊,第二梯隊由第17師、55師組成。當渡河部隊向敵陣地實施衝擊時,敵人方才發覺。孔從洲指揮的右縱隊乘敵夜深慌亂之際,突入其縱深,搶佔了敵軍寬約10里的沿河陣地。先頭部隊主力乘勝向隴海鐵路出擊,於23日攻佔陝縣東側的會興鎮,炸毀車站大橋,佔領了尚村、洪渠之線,配合東線部隊一夜之間將300多里蔣軍黃河防線全部突破。25日,右縱隊全部渡河完畢。此役西線偷渡中,右縱隊傷亡36人,殲敵一個連,俘30餘人。偷渡成攻後,孔從洲很高興,即興吟詠了一首詩:
勒馬在中條,目睹黃水滔;
敵人謂天險,我渡如鴻毛!
陳賡得知孔從洲一舉渡河成功,損失又如此小時,又驚奇又高興,說:“老孔真是一員好將,打仗有一套呀!誰說西北軍不行,我看有勇有謀,比老蔣的嫡系強得多!主席要我支援38軍,現在38軍都可以支援我了。”
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大河向東:他們為什麼凝聚在毛澤東旗幟下》一書記述了毛澤東的領導魅力及人們為什麼追隨毛澤東的歷史奧秘。該書為該社的年度暢銷書,曾名列各暢銷書排行榜,為讀者喜歡的正能量紅色歷史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