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著名農學家張心一
任甘肅農業廳長:一不要官,二不要錢,三不要臉
著名農學家張心一是甘肅長大的農村娃,最後成為農學巨子,開創了我國農業統計學,對農業經濟學做出過卓越貢獻。抗戰時期,張心一任甘肅農業廳長,在就職演說上,他說:他一不要官,二不要錢,三不要臉。此言一出,滿場皆驚。他說的,不要錢,不要官,好理解。這不要臉,究竟是啥意思?
這句不要臉的背後,隱藏着他和梁實秋的一段同學之誼。
1914年,張心一在蘭州中學上初一。這時,要選拔一位甘肅籍學生到清華學堂讀書。清華學堂(今清華大學)是用庚子賠款創辦的留美預備學校。按照有關協議,清華學堂的留美預備學生要從全國各省選拔,名額依照承擔款項的多少,按比例選拔。甘肅貧窮落後,負擔的庚子賠款數量不大,只能分到了一個名額。
按照要求,選拔的學生年齡必須在11歲到13歲之間,同時必須有一定的英文基礎。那時,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學生非常難找,尤其是學過英文的學生非常少。正好他為了報考郵政工作,跟一位從漢口來的青年學過8個月的英文。最終他從選拔中脫穎而出。
那時,沒有長途汽車,更沒有火車、飛機,從蘭州到北京基本上是徒步而行。經過1個多月的跋涉,才走到了北京。經過入學考試後,卻又發現他年齡不符(此時,張心一已經17歲了),幾經波折,張心一終於成為清華學堂的正式生。
他要比梁實秋大5歲,進入清華學堂比梁實秋早一年(梁實秋於1915年考入清華學堂)。兩人在清華學堂同窗七年,可算是至交好友。在梁實秋的眼中,他應該是學長和兄長兼而有之的。所以,1983年,梁先生在台灣寫了一篇回憶文章說,他在農學界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是同學兼朋友的張心一,另一個則是沈宗翰。而在平時,梁實秋和子女談論最多人中也有他,以至於他的名字在梁先生女兒中如“轟雷貫耳”。
張心一在清華學堂共讀了8年書(1914—1922年)。這一時期,正是各種思潮不斷碰撞,不同社團組織風起雲湧之時。他在讀書期間,除了完成各項功課、打好英語底子外,還研究了中國諸子百家和佛教、基督教的理論、倫理道德。最主要的是他接受了王陽明的知行學說以及民族和解的民族觀,這成為他以後為人處世的基本準則。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他和同學們參加了這一運動,結果被拘留10多天。放出來後,他更加積極地參加了社會活動。不久,他和梁實秋、潘光旦、時昭贏等4人(後增加一人,共為5人)組成了“厚薄社”。
為何要成立這樣一個社團呢?後來他回憶說,成立厚薄社的主要目的是反對當時社會上的歪風邪氣,不做老好人,認為他們“天性欠厚,臉皮欠薄”,天性欠厚,就是說他們的天資不足,要努力發奮學習,臉皮欠薄,就是說要對社會的歪風邪氣不講情面,所以取名厚薄社。
厚薄社經歷對他言行影響很大,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他擔任甘肅省建設廳廳長,在就職演說上說,他一不要官,二不要錢,三不要臉,所謂不要臉,就是做事不講情面,有不合理言行,立即批評,反對虛偽客套。
梁實秋結婚時,張心一是伴郎。這件事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了,他也從來沒有說起過。梁先生在他的回憶文章《槐園夢憶》中專門寫了這件事,梁先生這樣寫道,1927年2月11日,在北京南河沿歐美同學會舉行結婚儀式……結婚那天,晴而冷……張心一、張禹九兩位同學是男儐相,季淑(梁先生夫人程季淑女士)的美專同學孿生同學馮棠、馮棣是女儐相。我是讀了這段記載,才起來尋找相關故事的念頭,後來找到張心一先生的外甥,退休教師張敦田老先生,他提供不少資料和故事。不過,這已經差不多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
1950年2月,張心一從上海到了北京,住到了前門飯店,被任命為中央財經委農業局局長。而此時,梁實秋也已經輾轉到了台灣。
1983年,有關的媒體刊出了梁先生的那篇回憶文章,其內容引起了許多有心人的關注。張心一自然也看到了那篇文章。1985年6月15日,他給梁先生寫了40年來的第一封信。這封信輾轉了近兩個月才收到,8月6日,梁先生收到了那封信,梁先生“大為驚喜”,當即提筆寫了回信。梁先生的信不長一共600多字,在信中說,一直以為張心一下落不明了,還計劃寫一篇文章懷念張心一,卻未敢動筆(由於海峽相隔音信不通,曾有消息誤傳,冰心早已去世,梁先生曾為此專門寫了《哀冰心》的文章。沒曾想,後來梁先生卻先冰心而去。)。
梁先生在信中這樣寫道:“現在知道了四十年後,你仍然是你,你還是活的好好的,我也還是活的好好的。”接着,梁先生將幾位清華學堂同學去世的消息,一一轉告給了張心一。信中,梁先生還專門提到了他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情形。
此後,他們之間書信不斷。1986年12月7日張心一還專門給梁先生寄了新年賀卡。 誰知,1987年11月3日,梁實秋就因心肌梗塞,與世長辭。
梁實秋去世後不久,他的夫人韓菁清就專程來到北京代梁先生還願。在歐美同學的追思會上,張心一已經90高齡了,但還堅持來到了追思會上。1992年3月23日,張心一在北京病逝。
從此,故事成為傳奇,一直在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