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能的勇武
瞿能是大明開國將領瞿能的兒子。1355年,瞿通在和州投奔朱元璋,成為朱元璋麾下最早的一批將領。儘管瞿通能力低微,可憑藉“從龍時間早”的緣故,在朱元璋開國後,竟坐到了都督僉事的位置。因此在瞿通病逝後,瞿能得以以正二品的官銜,走馬上任四川都指揮使。
瞿能為人精明勇武,識大體明韜略,少時就跟隨瞿通從軍,作戰經驗豐富,是開國將領後繼子孫中少有的將才。朱元璋將他放在四川,既鍛煉了瞿能的處事經驗,又得以讓他充分發揮自身的軍事才能,可謂是一舉兩得。
在瞿能抵達四川不久後,月魯帖木兒就趁建昌衛指揮使安配入京獻馬時,趁機發動叛亂,襲擊建昌衛,以殘忍手段虐殺了數百人。當時,朱元璋對月魯帖木兒極為厭惡,早就想除之而後快。在月魯帖木兒造反後,朱元璋立刻以藍玉為帥,派遣聶緯、徐司馬自陝西南下,統領瞿能的四川兵馬,一同平叛。
然而,瞿能卻自恃甚高,在他看來,殺雞焉用藍玉這把“牛刀”。故而在藍玉、聶緯未抵達四川時,瞿能就擅自動兵,將月魯帖木兒打得落花流水。瞿能的軍事能力即使與藍玉相比,也不遑多讓,可他們卻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政治嗅覺極差。
月魯帖木兒是前元平章,極善玩弄權術,兵敗後就主動投誠。瞿能心高氣傲,並未發覺月魯帖木兒的詐降之術,竟放開了一口子,讓月魯帖木兒順利逃脫。然而月魯帖木兒逃跑後,朱元璋雖極為生氣,卻並未處置瞿能。
當時,朱標的突然病逝打亂了朱元璋的一切部署。選擇新的繼承人,對於朱元璋來說,極為艱難。因此儘管藍玉早早的被封為平叛大將,可直到確定太孫之位後,他才滿不情願的離開應天。而對於朱元璋來說,並非藍玉親信的瞿能卻是可以着重培養的後起之秀。
鎮守雲南
在藍玉抵達四川後,聶緯、徐司馬、瞿能三箭齊發,不斷壓榨月魯帖木兒的生存空間,最終將他活捉到應天處死。然而僅僅數月後,“藍玉案”爆發,聶緯被扣上“藍黨”的帽子,當即處死,徐司馬也被追論為藍玉親信,挖墳鞭屍。而手握重兵的瞿能更是上了錦衣衛的“黑名單”,隨時都有可能被抓捕斬殺。
就在瞿能陷入危機之時,一向仁厚的蜀王朱椿冒死為他求情,方才保住了他的性命。藍玉死後,朝堂為之一空,武將多被波及,像瞿能這樣的戰場宿將更是成為稀有之物。因此,朱元璋對他委以重任,將瞿能放在雲南,協助沐春處理軍事要務。
自沐英死後,朱元璋對雲南地區就極不放心。他曾將朱守謙、朱桂陸續派往雲南,卻都遭到了沐春的反制。故而,朱元璋改弦更張,改派大將分割沐春的權力,與他互相制衡。
然而朱元璋的如意算盤再次落空了,瞿能固然是猛將,卻不善爭權奪利。他輔佐沐春治理雲南有功,卻未能實現朱元璋分割“西平侯”權力的願景。在朱元璋的最後一年,雲南爆發了刀干孟之亂。當時,刀干孟反覆無常,沐春又臨陣病逝,重壓之下的瞿能、何福在雲南山區血戰數月,方才平定雲南之亂。
可在刀干猛被俘後不久,朱元璋就駕鶴西去了。繼任者朱允炆不顧群臣反對,執意削藩,引發了靖難之役。在耿炳文率兵北上之際,竟意外地戰死在了真定。朱允炆放眼朝廷內外,善戰者不過宋晟、瞿能、徐輝祖數人。然而宋晟與朱棣關係密切,徐輝祖又是朱棣的妻弟。因此,朱允炆匆匆將瞿能從雲南調回應天,分置在李景隆身邊,輔佐他攻打順天城。
瞿能的打仗風格大開大合,儘管缺乏謀略,卻勇武果敢,披堅執銳,與大明開國之初的常遇春、傅友德類似。當李景隆連續多日無法攻克順天城門時,瞿能卻以精銳步兵,在彰義門打開了缺口。然而瞿能兵力不足,再加之李景隆嫉賢妒能,下令撤兵,故而喪失了這一千載難逢的好機會。
兵敗被殺
1400年4月,李景隆攜60萬大軍與朱棣對峙於白溝河。當時,瞿能、瞿郁、瞿陶受命襲擊房寬所部,攻略朱棣後軍。在李景隆的計劃中,只要瞿能攻陷房寬,他的中軍就可以長驅直入,絞殺朱棣。
事實上,瞿能也不負所托。他連續多次衝擊房寬的指揮部,將房寬打得潰不成軍。而在雙方休整時,瞿能又不顧疲勞,高呼“滅燕”,再次殺入敵陣。儘管朱棣親率援軍抵達,可在瞿能的凌冽攻勢下,竟瞬間被衝垮,倉皇逃竄。
當時,瞿能一人就牽制了朱棣、朱高煦、張玉三人,而南軍大將平安將丘福死死地控制在中軍外圍。李景隆只需穩紮穩打,就可擊敗朱棣,獲取最終的勝利。
然而在此時機,李景隆的帥旗卻被狂風折斷,失去指引的南軍頃刻之間,形如散沙,遭到了朱棣大軍的反攻。而坐鎮中軍的李景隆也不顧戰場局勢,率先逃跑,以致南軍大敗,瞿能父子不幸死於亂軍之中。
瞿能死後,南軍再無敢於衝殺敵陣的將領,僅僅兩年的時間,就被朱棣攻入應天,喪師辱國了。儘管作為對手,朱棣卻對瞿能極為欽佩,登基稱帝後,他下令尋找瞿能的屍骨,將他歸葬於家鄉,算是了卻了瞿能的一樁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