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革命的熊熊烈火中,那些走在革命最前鋒帶領人民群眾脫離苦海的優秀將領們,後來都成為了新中國的功臣。為了全民族的獨立與解放事業,他們不但犧牲了自己的幸福與安寧生活,他們的家人同樣承受着比一般人更大的風浪。作為中共重要領導人的子女,葉楚梅對此深有感觸。
01
1928年,葉楚梅在香港出生了。其實她並不是香港本地人,而是母親為了逃避戰亂才來到這裡生下了她。待到國內形勢稍微穩定後,母親就帶她回到了廣東的家鄉。在她的童年記憶中,從來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直到1937年,家裡突然來了陌生人,帶着她們母女去見了一個人,9歲的她這才知道父親的存在。
原來,她的父親叫葉劍英。遺憾的是,這一場久別重逢是那麼的短暫,她甚至沒有來得及叫一聲“爸爸”,就被送回去了。抗戰勝利這一年,她來到了延安,是爸爸寫信讓她過來的。在這裡,她終於第一次感受到了父親的溫暖,也從很多人的講述中明白了父親的苦衷,對他充滿了敬佩之情。
02
因此,當父親讓她遠赴東北當兵時,她沒有任何的怨言,心中甚至充滿了對革命生活的嚮往。然而,現實的困難比想象中更加嚴酷,在南方長大的她很難適應冰天雪地的生活,但她沒有後悔與膽怯。每當覺得日子難捱時,她就掏出父親給自己寫的信反覆閱讀,如此就覺得鬥志昂揚。
她還把信里的內容跟戰友們分享,父親說:我相信你們都不是“坐享其成”的人,趕上了這場翻天覆地的鬥爭就要加入進來,做個鐵骨錚錚的人。東北解放後,她接受組織派遣去蘇聯留學,主攻機械製造,為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儲備知識。
03
學成歸國後,她分配到了機械工業部從事技術方面的工作,成為新中國最早期的技術人員之一。工作期間,她還遇到了自己的知心愛人鄒家華,他們都有過在東北革命的經歷,留蘇經歷,從事的又是相同的工作,走到一起也是非常令人羨慕的,父親也相當支持她的婚姻選擇。
十年動亂時期,他們夫妻受到嚴重衝擊,她一度在獄中病危。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父親能夠給予他們的也只是精神上的鼓勵。他告訴孩子們,沒有什麼想不開的,要經得住運動的考驗。恢復工作後,他們銘感父親的教導,投身奉獻人民事業,丈夫後官至副總理,是深受愛戴的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
結語
如今,93歲的葉楚梅依然健在,年長兩歲的丈夫也身體硬朗。他們夫妻共同經歷並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與建設進程,相伴60餘載始終相濡以沫,祝福二老福壽綿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