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李敏和母親賀子珍從蘇聯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國。這一年,她已經是一個11歲的小姑娘了。由於在蘇聯待了7年,她的母語已經忘得一乾二淨,不得不重新學習中文。
一天晚上,賀子珍將女兒叫到自己面前,嚴肅地對她說:“嬌嬌,媽媽給你找個新爸爸好不好?”
李敏眉頭緊皺,生氣地說:“我只有一個爸爸,不要...不要新爸爸…”
賀子珍無奈地看着女兒,心中泛起一陣苦楚。
賀子珍母女回到祖國後不久,她的妹妹賀怡聞訊趕到她們住處。姐妹倆開始了長達幾個小時的對話。
這場對話,最終的結果是,在賀怡的建議下,李敏給父親毛主席寫了一封信。這封信是用俄文寫的,毛主席看不懂俄文,請工作人員翻譯了,才明白女兒信件的內容:
“……我在蘇聯沒有見過您……到底您是不是我的親爸爸啊?我是不是您的親女兒?請趕快來信告訴我,這樣,我才好回到您的身邊。”
圖|毛主席與李敏
毛主席看完信後,立刻動筆寫了一封回信……
那麼,毛主席是如何回復李敏的呢?
他對李敏的態度是怎樣的?
李敏又有一段怎樣的童年經歷?
請隨筆者一一看下去。
一、出生才4個月就被寄養
1936年,陝北志丹縣一個破舊的窯洞里,賀子珍剛剛躺上潮濕的土坑,一陣嘹亮的啼哭聲,從窯洞里傳了出來。
正在門外來回走動的毛主席,緊張的面龐總算放鬆下來,他大步跨過門檻,走向賀子珍,對接生的工作人員開玩笑道:“好快呀!跟雞下蛋一樣!”
他的這一句玩笑話,不僅緩解了賀子珍的疼痛,也寬慰了她的心。
第二天,得知喜訊的鄧穎超、康克清等人,從不遠處趕來,為毛主席和賀子珍表示祝賀。她們見到在門外迎客的毛主席,關心地問:“子珍生了沒有?生了個啥?”
毛主席一邊帶她們進屋,一邊笑着對她們說:“生了,生了,生了個大雞蛋。哈哈哈!”
大家都跟着毛主席哈哈大笑起來。因為賀子珍懷孕以來,一直跟着黨中央四處東奔西走,沒吃過什麼有油水的東西,所以孩子生下來,瘦得跟個小猴子似的。
鄧穎超憐惜地走上前,熟練抱起了孩子,說:“子珍跟着我們沒吃過什麼好東西,孩子也瘦得不像樣。真是個可憐的小嬌嬌啊!”
在場的人,都跟着鄧穎超叫孩子“小嬌嬌”。站在一旁的毛主席,聽完若有所思:“嬌嬌?是個好名字。《西京雜記》中有一段是‘文君姣好’。以後,孩子的小名就是‘姣姣’了。”
由於“姣”這個字不常用,所以後來大家都習慣叫李敏“嬌嬌”。
可見,毛主席內心是非常喜愛李敏的,然而,賀子珍求學心切,她向毛主席提出要去抗大學習。毛主席作為黨中央領袖,自然沒有時間帶孩子,他只能和賀子珍一起將年僅4個月的李敏送到了陝北老鄉家裡。
後來,李敏長到上幼兒園的年紀,她才被送到延安的一個幼兒園。她在幼兒園待了三年,一直過着“無父”、“無母”的生活。
圖|毛主席與賀子珍
1937年9月,在戰場上負傷且一直未得到治療的賀子珍,決定途經延安去上海動手術。後來,儘管毛主席極力挽留,她還是毅然離開丈夫和女兒前往蘇聯。
賀子珍離開中國後,為了彌補對女兒的虧欠,毛主席派人將李敏接到了身邊自己帶。
賀子珍離開中國前,她已經懷有身孕,並於抵達蘇聯的1938年,生下了毛主席最小的兒子,她為孩子取了個俄文名——廖瓦。
可惜1939年初,因為沒得到及時治療,才10個月大的廖瓦不幸夭折。賀子珍自責不已,認為是自己的疏忽導致了兒子的死亡,一度陷入了無盡的孤獨和悔恨之中。
國內的毛主席,聽說這件事後,非常心疼賀子珍。1941年1月,他決定將4歲的李敏送到蘇聯陪賀子珍。李敏是在朱德女兒朱敏的陪同下,從延安飛抵莫斯科的。
李敏的到來,對剛遭受喪子之痛的賀子珍來說,猶如一劑強心劑,徹底拯救了她失落的心靈。賀子珍盡心儘力照顧女兒,為女兒操勞、擔心,也為女兒的乖巧和一天天長大而高興和自豪。
二、李敏命懸一線,賀子珍全力挽救
不久,納粹德國將戰火燒到了莫斯科,留在蘇聯的世界各國共產黨人,被撤離到幾百公里外的伊萬諾沃市。李敏和媽媽,還有在蘇聯留學的毛岸英、毛岸青也在其中。
殘酷的戰爭切斷了生活物資的供應,賀子珍母女和蘇聯人民一起在生死線上艱難生活。頑強活下來的賀子珍母女,還會儘力照顧岸英和岸青。
1943年,戰爭形勢扭轉,蘇聯紅軍進入反攻德國的階段。蘇聯國內經濟開始正常化,已經年滿8歲的李敏才開始進入5年制的小學讀書。
一切似乎都朝好的方向發展起來了,可是禍不單行,由於長時間的戰亂和飢餓造成的心理和生理損傷,李敏得了重病:高燒、不停抽搐。賀子珍抱着她走進醫院,經醫生診斷,李敏得了急性腦膜炎。
要知道急性腦膜炎可是號稱“幼兒殺手”,一旦治療不及時,就會有生命危險。醫生看着奄奄一息的李敏,搖搖頭說:“沒救了,推進太平間吧!”
經歷過4次喪子之痛的賀子珍,怎麼可能輕易放棄。她的心中只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無論如何都要把女兒救活。她衝到醫務人員面前,無論如何也不准他們將女兒推進太平間。她小心抱起女兒離開醫院。
蘇聯的冬天非常寒冷,凜冽的寒風吹得行人直打哆嗦。賀子珍不顧寒冷,將自己的棉大衣脫下來包裹住女兒的身體,只剩單衣的她,頂着風雪往家裡走去。
賀子珍莫斯科的家,是共產國際辦公室的一間小屋。家裡一貧如洗,沒什麼東西可以給女兒補充營養,她思來想去,決定用自己年前收穫的土豆,與鄰居換得半杯牛奶、一小包白糖。
牛奶熱好後,她往裡面加了一勺白糖,提高口感。可是,牙關緊閉的李敏,根本吃不進一點東西。賀子珍只能小心翼翼撬開女兒的嘴巴,用湯匙一點一點喂牛奶。
幾天後,李敏的病情沒有惡化,她的意識逐漸恢復過來。賀子珍很開心,她繼續用剩下的土豆,換來了一些牛奶、雞蛋,精心照顧女兒。也許是上天不願讓她經歷喪女之痛,李敏奇蹟般脫離了危險期,身體慢慢恢復起來。賀子珍看着初愈的女兒,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為精心照顧女兒,賀子珍無法完成分配給她的勞動定額,也拒絕讓嬌嬌再回國際兒童院。因為聽不懂俄語,她和兒童院院長交談時,情緒激動,被這位沒有人情味的院長,當作“瘋子”送進了精神病院。
李敏遠離父親,又與母親隔離,淪為父母雙全卻誰也見不着、管不着的“孤兒”,被送入了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
在這裡,嬌嬌和哥哥毛岸英、毛岸青等一樣:每天早餐半片麵包,1小碗玉米粥;中午和晚上都是1片麵包、幾顆蘸鹽的土豆……
李敏在蘇聯生活了7年,在延安時,只有4歲的她也沒見過父親幾次,再加上賀子珍很少與她提起父親,所以在她的印象中,自己是沒有父親的。
有一次,哥哥毛岸青來兒童院找她,兄妹倆坐在空曠的禮堂里聊天。突然,毛岸青指着牆上掛着的巨幅毛澤東像,問李敏:“妹妹,你知道畫像上的那個人是誰嗎?”
李敏不假思索回答:“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
“是的,同時,他也是我們的爸爸!”
“你騙人,我從來沒有見過爸爸。”
“我沒有騙你,他確實是我們的爸爸。他為了我們的安全,把我們送到蘇聯來的。”
李敏用水靈靈的大眼睛看着哥哥,將信將疑說:“你說的不算,我去問問媽媽就知道了。”
李敏找到賀子珍,問她:“岸青哥哥,說我的爸爸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這是真的嗎?媽媽!”
賀子珍坦誠地說:“岸青哥哥說的沒錯,你的爸爸確實是毛澤東。”
以後,李敏一有空就會去兒童院的禮堂看爸爸畫像,她還會自豪地對其他中國小朋友說:“看,那個人,就是我的爸爸!厲害吧!”
在其他孩子羨慕的眼神中,李敏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可是,見不到現實中的爸爸,李敏很失望。她一直等待着,有一天爸爸會來蘇聯將她接回去。
1947年,李敏的願望總算實現了。當時,在蘇聯的王稼祥經過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賀子珍和李敏的下落。
圖|李敏
當李敏再次回到賀子珍身邊時,她一把將女兒抱住,發誓再也不讓女兒離開自己。見到如此感人的場景,一旁的王稼祥也忍不住落下淚來。
王稼祥將賀子珍母女的情況,通過電報彙報給了毛主席,並請示送她們回國。毛主席複電:“批准回國!”
當年冬天,賀子珍母女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祖國。
三、用俄文給父親寫信
回到哈爾濱的李敏,已經是一個11歲的小姑娘了。因為在蘇聯待了7年,和哥哥毛岸青一樣,她的母語已經忘得徹徹底底了,不得不重新請老師學習中文。
當時,賀子珍剛過完40歲生日,風韻猶存。她多次表示與毛澤東的關係已結束,要開始新的生活。她工作的單位,也的確有同事向她示好。她也想過開始一段新的婚姻。
一天晚上,她找到女兒,想跟她聊聊這件事:“嬌嬌,媽媽跟你說件事,你不要生氣。”
“什麼事?”
“媽媽給你找個新爸爸怎麼樣?”
“不要,不要,我只要我的舊爸爸,不要新的。”
賀子珍沒想到女兒的反應竟然會這麼大,從此她再也不敢在女兒面前提起這件事。
賀子珍母女回到哈爾濱後不久,賀怡得知姐姐回國的消息,專程坐火車來哈爾濱與姐姐見面。這時,兩姐妹已經分別10多年。姐妹相見,聊了很多,其中就談到了讓李敏認親的事情。
賀怡說:“嬌嬌畢竟是他的女兒,你要找時間讓她去見見自己的親生父親。”
賀子珍十分為難地說:“不是我不想,現在我和他的關係,你又不是不知道。”
“那就讓嬌嬌給他寫一封信,先看看他到底什麼態度。”
在小姨的建議下,李敏開始用自己擅長的俄文給父親寫信,寫完後,賀子珍幫她用中文署名,當天就找人寄了出去。
毛主席收到信後,一眼就認出了信封上的中文字跡是賀子珍寫的。他小心翼翼拆開信封,發現裡面全是歪歪扭扭,用俄文寫成的內容。他看不懂俄文,只好請懂俄語的工作人員幫忙翻譯,得知信中的內容後,他哈哈大笑,立刻動筆給女兒寫回信。
回信的大意是:“嬌嬌,我是你的親爸爸,你是我的親女兒。幾年不見了,爸爸很想你,快點回到爸爸身邊來吧!你的小姨賀怡過幾天,將會代替我去哈爾濱接你回家。”
毛主席寫完回信後,本打算交給秘書寄出去。但想到郵寄太慢了,急於見到女兒的他,改了主意,決定讓秘書用加急電報的方式,發到哈爾濱。
李敏收到回信後,因看不懂中文,特意央求母親幫忙翻譯。賀子珍雖然不會說俄語,但俄文還是會用的,她逐字逐句幫女兒翻譯成了中文。
拿到母親翻譯的手稿,李敏高興地跳了起來:“我的親爸爸來信了,我就說他沒有忘記我吧!”
賀子珍沒有女兒那麼高興,她不舍地叮囑女兒:“到爸爸身邊去了,一定要聽他的話,不要惹他生氣……”
1949年,李敏離開了相依為命6、7年的媽媽,跟着小姨去了北京。離開前,她多次回頭注視母親遠去的身影,大聲喊道:“媽媽,你在這等着,等我見到了爸爸,就叫他來接你。”
圖|賀子珍與賀怡
當時,毛主席已經搬到北京香山雙清別墅居住,得知女兒的到來,他提前結束了手上的工作,走出別墅,和遠道而來的賀怡和李敏打招呼。
賀怡牽着李敏的小手,走到毛主席面前,對主席說:“嬌嬌已經接到了,你交給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
接着,她又回頭對李敏說:“你的親爸爸就在眼前,怎麼不叫呢?”
也許是太久不見,膽怯戰勝了思念,讓李敏有些猶豫,她未能叫出“爸爸”兩字。
毛主席卻說:“多年不見,不叫我很正常。”
這時,後知後覺的李敏,突然抱住主席的腰,激動地用不太熟練的中文叫了聲:“爸爸!”
毛主席先是遲疑了一會,然後將女兒高高抱起,嘴裡不斷重複着:“我的嬌嬌,可想死爸爸了……”
四、李敏這個名字的由來
其實,在回到毛主席身邊前,李敏,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包括賀子珍在內都只叫她的小名“嬌嬌”。(上文是為了敘述方便才用的“李敏”,請見諒)
一個風和日麗的傍晚,吃過晚飯的嬌嬌和毛主席,在院子里休息。突然,主席饒有興趣地問嬌嬌:“媽媽一直沒給嬌嬌取名字嗎?”
“爸爸,我有名字,我叫毛嬌嬌。為什麼還要媽媽取呢?”
“嬌嬌呀,是爸爸在延安的時候,給你取的小名,現在你都十幾歲了,該有個大名了,以後上學也方便。”
“那,爸爸給我取個大名吧!”
“《論語》中講‘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我覺得敏這個字很適合你,你的名可以叫‘敏’,但不一定要姓毛,可以和妹妹李訥一樣,姓李。”
嬌嬌十分不解地問:“為什麼岸英、岸青哥哥可以姓毛,我為什麼不能姓毛?”
毛主席輕輕拍着嬌嬌的腦袋說:“爸爸以前有過很多名字,比如毛潤之、趙東、李得勝等。其中,爸爸最喜歡的是李得勝這個名字,所以你姓李,實際上也是跟爸爸姓。”
“原來是這樣啊!那爸爸你給我講講‘李得勝’這個名字的由來吧!”
毛主席點了一根煙,娓娓道來:“1947年,蔣介石派人大舉進攻延安。黨中央從大局出發,決定主動放棄延安,採取游擊戰,與敵人死磕到底。那時,我化名李得勝指揮戰鬥,就是想討個好兆頭。結果,這個預言真的成真了。我們離開延安後,輾轉陝北各地,將蔣介石的軍隊打得損兵折將……這就是爸爸李得勝這個名字的由來。”
嬌嬌懂事地點點頭,說:“我知道了,謝謝爸爸給我取的名字,我很喜歡。”
實際上,嬌嬌不知道的是,毛主席給她取“李敏”這個名字,還有另外一層用意。我們知道李訥的親生母親江青的原名叫李雲鶴,毛主席讓嬌嬌也姓李,其實是想讓她和妹妹更加親密,幫助她更好融入新家庭。可見主席的良苦用心。
後來,李敏進入北師大附中學習。在讀中學那幾年,她成了父母間的“傳聲筒”,經常將媽媽的情況告訴爸爸,又將爸爸的情況轉告媽媽。
高中畢業,李敏考入北京師範大學。
圖|孔令華夫婦和毛主席
上大學時,李敏和國民黨起義軍將領,孔從洲的兒子孔令華談起了戀愛。孔從洲知道後,對此事非常驚訝。他覺得自己以前是國民黨將領,自己的兒子配不上國家主席千金,嚴令禁止兒子與李敏交往。
李敏察覺到孔令華的反常後,向爸爸尋求幫助。毛主席聽完女兒的訴說,決定幫女兒一把。
一個周末,他邀請孔從洲一家到家裡吃飯,席間,開門見山道:“現在流行自由戀愛,既然李敏和孔令華是真心相愛,我們也不能加以阻攔。你說是不是呀,老孔?”
孔從洲見毛主席都表態了,他也不能再說什麼,當面向毛主席表示:“主席說的是,以後我不會幹涉他們了。”
“這才對嘛!”
1959年8月29日,李敏和孔令華結為夫妻。
五、李敏回韶山祭祖
2012年4月30日,一輛銀灰色轎車駛進了寧靜的韶山沖,車子里坐着一位留着短髮、戴着眼鏡、身着青色舊西裝的75歲高齡老人,她就是人民領袖毛澤東的長女李敏,隨行的還有她的女兒孔東梅、女婿陳東升及外孫等。他們回到韶山,祭祀先祖。
李敏對隨行人員說:“韶山沖,是我父親出生的地方,也是培養他獨特品質的地方。作為他的女兒,我永遠不會忘記這裡,今天我就是回來祭祖的。”
當天上午9點,李敏在眾人的陪同下,給毛主席銅像獻上了花籃。她深情地說:“爸爸,李敏回來看您了。”
10點,李敏一行人離開銅像,前往毛澤東故居。當時,前面有很多遊客在排隊,他們也自覺站到了隊伍的末尾。
進入故居後,李敏一步一頓一抬頭,看着牆上掛着的祖父母照片,並請工作人員幫忙拍照。在父母的卧室,她含着眼淚,輕輕撫摸父母睡過的床,對家人和隨行人員說:“父親生前教育我,不要搞特殊待遇,要老老實實做人,做一個普通人……”
圖|李敏
11點,李敏在家人和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乘上汽車,前往祖墳為祖父母掃墓,李敏與親人手捧鮮花,肅然站立,並依照韶山的傳統習俗輪流在墳上敬上酒水,鞠躬、作揖,寄託懷念先祖之情。
中午用餐時,李敏站起身來,給大家敬酒,高興地說:“感謝老鄉的款待,我在這裡代表全家祝願故鄉越來越好!”
謹以此文獻給偉大領袖毛主席和他的女兒李敏。
祝願他的後人永遠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