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2022年09月26日19:05:46 歷史 1141

1988年3月20日,鄭為元來到孫立人的寓所拜訪他,並說:“今後你想去哪裡都可以,想見什麼人就見什麼人。”孫立人愣住了,這代表着他終於盼來了失去了33年的自由。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孫立人還沒來得及享受自由的空氣,就於1990年11月19日病逝。臨終前,他曾緊緊地握著兒子的手說:“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孫立人是誰,他為何被軟禁了33年?他最後所說的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揚名仁安羌大捷

孫立人1900年出生在安徽廬江縣一個書香世家中,從小就接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和近代教育,1914年以安徽省第一名的好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在孫立人求學期間,他還十分熱愛體育運動,曾以清華大學籃球隊隊員的身份代表我國參加第三屆遠東運動會,並在賽場上表現出色,被大家稱為“飛將軍”。孫立人帶領中國隊一路過關斬將,並在決賽中擊敗日本隊,獲得最終的勝利。

1923年,孫立人從清華大學畢業,隨後獲得公費留學的機會,來到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讀書。8月17日,孫立人和同窗冰心梁實秋等人乘坐美國遊船赴美繼續深造。

普渡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後,孫立人本可和他的同窗一樣回國當大學教授或者是專家學者。但令人意外的是,他不僅沒有這麼做,反而投筆從戎,考入弗吉尼亞軍校。孫立人認為:“讀書可以救國,同樣軍事也可以救國。”

1927年,孫立人在軍校完成學業後,踏上了遊歷英、德、法、日等國家的征程,這對他完善軍事理論和增強軍事技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在弗吉尼亞軍校史館中,還陳列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傑出的兩位校友的業績:一位是美國的巴頓,另一位就是我們中國的孫立人。

1928年孫立人回國,在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擔任中尉軍訓隊長;1930年來到陸海空軍總司令部侍衛總隊,擔任上校副總隊長;1932年,又被調往財政部稅警總團擔任第二支隊上校司令,兼第四團團長。

稅警總團是由財政部長宋子文一手創辦的,從美國購買武器,排以上的軍官大多是由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學生擔任的。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在宋子文的支持下,孫立人努力施展自己的軍事才能,想辦法訓練好部隊。他將中國的傳統教育和美國軍校的教育方式相結合,制定出適合自己部隊需要的訓練制度和方法,被大家稱為“孫氏操典”。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同年9月稅警總團前往淞滬抗戰前線。孫立人率領稅警第四團防守蘇州河南岸,和日軍血戰整整14天,並在周家橋七次擊退強渡蘇州河的日軍,令該地稱為淞滬會戰中日軍傷亡最多的地方。

孫立人因為沖在最前方而被日軍的迫擊炮擊中,全身中彈片13處,昏迷了整整三天三夜。不久後,孫立人被緊急送去香港接受治療,這才得以痊癒。傷愈後,孫立人連忙返回武漢,率部到貴州都勻練兵,加強自身的實力。

1941年年底,蔣介石將稅警總團改編為新38師,孫立人為首任師長。沒過多久,孫立人就被派往緬甸和同盟軍並肩作戰。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後,蔣介石飛往曼德勒城東40公里處的眉苗,召集將領開會,然後決定派孫立人擔負守衛曼德勒的重任。

1942年春,中國遠征軍在同古殲滅日軍5000餘人,同古之戰也是日軍在東南亞戰爭遭遇到的第一次大失敗。為了反擊,日軍在仁安羌向盟軍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

4月19日,當孫立人率領新38軍抵達戰鬥前線的時候,剛好遇上戍守陣地的英軍被日軍重重包圍,多次組織突圍都沒能獲得成功。孫立人見狀連忙派出新38軍唯一的裝甲兵團——第13團,搶佔高地,迅速投入到戰鬥當中。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第13團從日軍側後方發起進攻,經過兩天激烈的戰鬥後,一舉殲滅日軍第33師團主力1200多人,剩餘的日軍倉皇逃竄。

孫立人指揮的新38師不僅解除了7000多名英軍的危機,成功解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國軍人、美國傳教士等500多人,還奪回被日軍繳獲的不少馬匹和汽車,並全都歸還給英軍。

被孫立人解救出來的英國軍官對他以及新38師感激涕零,紛紛豎起大拇指。連史迪威得知這件事後,都忍不住說:“這傢伙太有種了,是個貨真價實的軍人,真希望有更多的孫立人!”

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出征後揚威國際的大勝仗,孫立人也因此獲得英皇授予的“帝國英雄”勳章和美國總統羅斯福授予的“豐功”勳章。

仁安羌戰役結束後,由於英軍放棄緬甸撤出印度,再加上中美英盟軍的配合失誤,導致盟軍遭到日軍的夾擊。因此,同盟軍只能選擇突圍這一條路。但非常可惜的是不管往東北方向,還是別的方向走,都不能成功突圍。

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孫立人沒有執行遠征軍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的命令,而是按照史迪威等人指定的路線向印度方向撤退。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在孫立人的指揮下,新38軍歷經幾十次浴血奮戰,最終殺出一條生路。而他所統領的5000人和裝備都沒有失散和損失。值得一提的是,孫立人在撤退途中還收留了不少散兵和難民,帶他們一起撤退到印度境內。

史迪威對孫立人的舉動十分讚賞,但杜聿明對此卻大為惱火,孫立人此次的行動也為他接下來的仕途升遷埋下禍根。

蔣介石對其不滿,解除兵權

大家都知道,由於國民黨不作為,再加上內部混亂,因此不少幹部都受到西方各國的鄙視。但孫立人卻不同,他入緬作戰後所創造的軍事奇蹟令他備受西方各國軍政領導人的關注和敬佩。

1945年3月底,曾擔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邀請孫立人赴歐洲考察,希望能認識這位傳奇的中國將軍。5月,孫立人經印度、巴基斯坦等地來到意大利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是英軍歐洲指揮官亞歷山大的防地,當他聽說曾救下英軍第一師的孫立人來到自己的防區後,連忙趕到機場迎接。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5月23日,孫立人一行離開那不勒斯,抵達巴黎。不過此時的艾森豪威爾因為在德國受降沒能親自去機場迎接孫立人,但他還是派去官員前去迎接,並讓孫立人坐專供元帥一級貴賓享用的房式坐車。

以往,只有像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法國的戴高樂將軍這樣的貴賓才能乘坐這種專車。很顯然,在艾森豪威爾的心中,孫立人和這些貴賓是一樣的。

喬治·巴頓是二戰期間的風雲人物,他和蘇聯的朱可夫元帥、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並稱“盟軍三驍將”。在孫立人訪問歐洲期間,巴頓已經晉陞為四星上將,但當他聽說孫立人要拜訪司令部後,當即表現出少有的熱情。

巴頓派出一個摩托車小隊,在離司令部還有20英里的一個路口恭候孫立人。不久後,巴頓和孫立人見面了,兩人緊緊地握住對方的手,訴說往事。

臨別之際,巴頓還將他所繳獲的戰利品——一枚德國十字勳章和手槍都贈送給孫立人。這對於率領百萬大軍馳騁疆場,且性情傲慢的巴頓來說,是非常少見的。

6月17日,孫立人受邀到英國訪問。在英國陸軍部,英國女王授予他第二枚“帝國司令勳章”,並表揚了孫立人在北緬作戰中的卓越功勛。6月23日,孫立人又受邀來到美國訪問……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孫立人在此次歐洲之行中,在沒有得到蔣介石的允許下,私自和外國領導人討論一些大事。儘管這不是正式的討論,但在蔣介石看來卻是“大逆不道”的。再加上孫立人知道蔣介石多疑的性格,便沒有將自己和艾森豪威爾、馬歇爾的談話告訴給他,這也更加引起蔣介石的猜忌,並為他之後的仕途埋下禍根。

1946年,由於抗戰勝利後國共關係逐漸惡化,國共兩黨爭奪東北的戰事也越來越激烈,蔣介石急電孫立人指揮新一軍參加戰鬥。

5月15日,在四平街被攻陷前夕,孫立人從鄭洞國的手中接過新一軍的指揮權。不久後,他率部向四平街進攻,同時新6軍廖耀湘部迂迴攻佔塔子山,切斷四平守軍的退路,迫使林彪率領的東北民主聯軍向後撤退。

林彪執行毛主席“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命令退到公主嶺,杜聿明接到情報,說是林彪沒有多餘的力氣繼續戰鬥。隨即杜聿明命令5個軍的命令進行追擊,孫立人則率部強渡遼河,攻擊公主嶺。林彪無奈只能繼續撤退,孫立人則率部在5日內攻克長春,隨後又收回農安等戰略要地。

就在這個時候,馬歇爾來中國調停,並向蔣介石施壓,迫使國共雙方停戰。6月6日,蔣介石下達了第二次國共停戰的命令。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在此期間,由於孫立人和杜聿明不合,杜聿明幾次三番給蔣介石發電批評孫立人,並指責他作戰不儘力,囂張跋扈等等。蔣介石知道兩人不合,於是便假意將孫立人升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實則解除他的兵權。

1947年7月,蔣介石將孫立人調離東北,擔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司令官,在南京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負責全國國防新軍的訓練……

蔣介石軟禁孫立人長達33年

不久後,孫立人被派去台灣鳳山練兵。在鳳山的4年時間裡,孫立人訓練出8個師,其中7個師留在台灣,後來被稱為台灣“新軍”,並成為台灣軍事力量的核心。

美國政府在蔣介石兵敗大陸之際,曾打算放棄蔣介石轉而保台灣,並打算由孫立人主政台灣。連麥克·阿瑟都找到孫立人,想讓他擔負起保衛台灣的責任。面對這種情況,孫立人毫不心動,果斷拒絕。

然而美國的這一舉動更加引起蔣介石的不安,但他初到台灣,手下沒有可用之兵,而孫立權則是台灣擁有兵權的實權人物,蔣介石重新當上“總統”也需要有孫立人的支持。於是,蔣介石為了安撫孫立人,特意任命他為“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兼台灣防衛總司令”。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不過隨着蔣介石在台灣的地位逐漸穩定,再加上孫立人因抵制蔣經國在軍隊中實行“特工制度”而和他產生矛盾。

在1954年“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完畢後,蔣介石認為自己不再需要藉助孫立人來“籠絡”美國,於是便罷免了他的兵權,並製造震驚島內外的“孫立人兵變冤案”,將他打入“冷宮”。孫立人也開始了他長達33年的軟禁生活……

孫立人被軟禁後,被迫遷移到台中居住。不過台灣當局也不是完全將孫立人軟禁在房子里,他可以自由出入,但不能出台灣;他可以和家人交流,但不能和群眾接觸。

孫立人當官時十分清廉,因此並沒有積蓄,再加上被軟禁後沒有薪水,他們的生活十分困難。早年孫立人擔任陸軍總司令的時候,家裡就很清貧,菜錢有限制,如果有人來做客的話,也只多加了“鹹蛋、炒蛋或者是皮蛋”。

大兒子孫安平回憶說:“每到開學的時候,我父母都會為我和弟弟妹妹們的學費等事煩心,日常生活也是儘可能節儉。”

孫立人自己也不得不親自上山種植果樹,然後將收穫的水果拿到市面上去售賣,以此貼補家用。在如此艱難的日子裡,孫立人格外懷念大陸,也懷念那些和他一同征戰並付出生命的戰友們。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緊接着,孫立人在卧室旁種了一棵紫白兩種花色的茉莉花。孩子們看到這裡非常疑惑,便問父親這是為什麼。孫立人看着面前的茉莉花說:“這是我們清華的校色。”

從這以後,孫立人對孩子們產生了一個執拗,那就是讓他們也上清華大學。最終孩子們聽從父親的意願,上了清華,不過只是台灣的清華,但在孫立人的心中,這所學校無疑是大陸清華之苗。

子女們有記憶的時候,常常看到父親每天早上總會喝一杯由脫脂奶粉沖泡的熱牛奶。喝完之後,他還會往杯子里再到半杯白開水涮涮,然後接着喝。一開始他們還以為父親這樣做只是為了節約,但了解後才知道不是這樣的。

原來這是孫立人從抗日戰爭緬甸戰場上養成的習慣,當時物資都靠美軍空投,其中就有濃縮的罐頭牛奶——煉乳。這種需要先加開水沖淡才能喝,基於愛惜物資的心理,即使是空了的煉乳罐頭盒,在丟棄前也要先拿開水涮涮。

此時孩子們才理解父親的舉動:“爸爸就這麼喝了一輩子帶着牛奶味的開水,當時並不覺得有什麼,但現在想想,他不僅是養成了節約的習慣,更是在悼念當年死去的同胞們。”

孫立人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20世紀80年代是台灣社會巨變的關鍵時期,政治氣氛也越來越緩和。1984年,台北動物園為了慶祝大象林旺60歲勝利,邀請了當年參加中印緬作戰的老兵出席。其中有不少都是孫立人的部下,因此他們開始關注孫立人的處境。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因病去世。隨着蔣經國的去世,孫立人的處境也逐漸好轉起來。3月20日,鄭為元親自來到台中拜訪孫立人,並對他說:“從今往後,孫將軍有行動和言論的充分自由,你想去哪裡就可以去哪裡,想見什麼人就可以見什麼人。”

孫立人起初有些愣住,但隨即反應過來,這代表着他終於獲得了自由,代表着他結束了長達33年的軟禁生活。恢復自由後,有很多不懷好意的人讓孫立人出來揭露蔣介石的殘暴,但都被他給拒絕了。孫立人不是不在意自己的遭遇,而是因為蔣介石是自己的長官,他不肯說長官的壞話。

孫立人自由後,他的身體卻越來越差,因此他開始緊迫尋找那些戰友在大陸的後代,關心他們的墓地現狀。比如孫立人十分關注自己當年在廣州新建的新一軍抗戰犧牲將士紀念碑的情況。

在當初仁安羌戰役時,擔任主攻的113團副團長兼3營營長張琦犧牲,40多年過去了,孫立人還不忘尋找張琦在大陸的後人,要將當年授予給張琦的那枚銀星勳章交到他們手裡。

除此之外,孫立人還十分關心齊學啟的墓。齊學啟是他的副師長,被日軍俘虜後犧牲。抗戰勝利後,是孫立人敦促國民政府表彰齊學啟,追授他為陸軍中將;也是孫立人通過國際組織的關係,將齊學啟的遺骨從緬甸取回,然後親自送到長沙的嶽麓山擇地建墳,讓他的老同學、戰友魂歸故里。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孫立人恢復自由後,率先想到的就是齊學啟的後人情況如何。當得知齊學啟的墓被毀的消息後,快90歲的孫立人寢食難安。1989年,孫立人派舊部前往長沙實地調查,在確定齊學啟墓的具體方位後,他在台灣籌集6000美金,委託有關人員重建齊學啟墓。

孫立人做的這些又何嘗不是對大陸的思念呢?在兩岸恢復交流後,隨着他獲得自由,這種思念更加迫切。孫立人曾在回憶錄中說:“我是安徽人,從安徽一個鄉下——金牛山出來……”

雖然孫立人的身體和年紀不足以支撐他回大陸,但只要有親友回大陸,他總是託付他們表達心愿,替自己回家鄉看看。有一年,孫立人的舊部劉文美回鄉探親後,給他帶回來一張故居的照片。孫立人看後感慨萬千,不停地撫摸照片。

1989年清明節前後,孫立人的舊部潘德輝回大陸探親,他得知後連忙托潘德輝到廬江,替自己祭祖。潘德輝回到大陸後,有關部門帶他去孫立人父母墳前祭拜。當孫立人得知父母墓地仍在後,他連忙派長子孫安平回大陸祭奠。

對當地有關部門的熱情招待和安排,孫安平回去後連忙向父親彙報。孫立人於5月中旬來信感謝,同時表達了想將父母墓地遷往故居地金牛山的心愿。雖然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他在信中對金牛山的描寫卻十分詳細。從這裡我們仍能看出孫立人對故鄉的懷念,只有時時刻刻都牽掛着故鄉的人,才會如此。

有關部門當即幫孫立人了卻了這樁心愿,但非常可惜的是他還是沒能親自回來祭拜父母。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1990年3月,孫立人的同窗冰心通過熟人給他寫了封信,邀請他回大陸看看。5月,冰心接到孫立人的回信,信中除了回憶他們之間的友誼,也說明自己的近況,並表示“自己想回卻回不了”的遺憾。

同年10月5日,是冰心90歲的生日,孫立人連忙從台灣拍來賀電,為她慶祝生日。此時離孫立人逝世僅一個多月的時間,他的身體越來越差,但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記住冰心的生日,並拍來賀電,足以看出他對冰心一家人的感情。

10月11日,孫立人因吞咽困難而昏迷,隨後被送到醫院治療。11月4日,孫立人因肺炎合併敗血症發生肺水腫,轉入重症病房。儘管醫護人員儘力治療,但孫立人的病情還是不見好轉,他只能靠着呼吸器呼吸。

一天中午,孫立人的精神格外好,他看了看守在病床旁的子女,然後拉著兒子的手說出自己的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1990年被軟禁33年的孫立人去世,留下遺囑:不葬大陸,棺不入土 - 天天要聞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因病逝世,享年89歲,此時距離他90歲生日只差十幾天。也正是因為孫立人的遺囑,在台灣他的墓前能看到他的棺槨是高於地面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美國高舉關稅大棒,是在歷史輪迴中自掘墳墓! - 天天要聞

美國高舉關稅大棒,是在歷史輪迴中自掘墳墓!

當美國再次舉起關稅大棒時,回看歷史:羅馬帝國因高額關稅流失東方商路,明朝海禁讓東南沿海淪為海盜樂園,奧斯曼帝國的商路壟斷反促歐洲大航海時代 —— 所有試圖用貿易壁壘構築霸權的文明,最終都被自己鍛造的致命絞索勒住咽喉。
台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赴新鄉市比干廟參訪 - 天天要聞

台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赴新鄉市比干廟參訪

中國台灣網4月3日訊 4月1日,台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長林銘聰一行20人赴新鄉市衛輝比干廟開展交流活動並祭祖。比干廟講解員帶領台胞們參觀了比干廟各個殿宇、河南省對台交流基地和霧峰林家圖片特展,詳細講解比乾的生平事迹、比干文化的歷史淵源,以及比干精神在兩岸的傳承和影響。 4月1日,台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理事...
34年來逾八萬人選擇海葬 上海有哪些節地生態葬惠民政策? - 天天要聞

34年來逾八萬人選擇海葬 上海有哪些節地生態葬惠民政策?

東方網記者項穎知4月3日報道:清明小長假前夕,在市民政局主辦下,一場跨越34載的致敬儀式今天下午在上海濱海古園舉行,拉開了今年上海海葬文化周的序幕。記者了解到,自1991年首次海葬活動以來,上海已累計護送80247位逝者骨灰撒向大海,服務家庭超31萬戶,成為全國海葬數量最多、服務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為紀念丈夫來...
AI技術重現音容:向秀麗烈士後人與奶奶“跨時空對話” - 天天要聞

AI技術重現音容:向秀麗烈士後人與奶奶“跨時空對話”

中新網廣州4月3日電 (蔡敏婕 劉馨齡)清明時節,廣州市銀河烈士陵園銀河廣場,松柏蒼翠,木棉花火炬熊熊燃燒,氣氛莊嚴肅穆。 廣州市民政局3日舉行“英雄花開英雄城”緬懷先烈·致敬英雄——2025年清明祭英烈活動。社會各界來到烈士陵園,通過向烈士墓獻花、參觀烈士紀念館等形式,緬懷革命先烈,賡續紅色血脈。廣州舉行202...
吉林省舉行紀念楊靖宇烈士公祭儀式 - 天天要聞

吉林省舉行紀念楊靖宇烈士公祭儀式

中新網通化4月3日電 (李彥國 高龍安)吉林省紀念楊靖宇烈士公祭儀式3日在通化市舉行,700多名各界代表向楊靖宇烈士、東北抗聯英烈以及所有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共和國建設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們致敬。 清明節前夕,楊靖宇烈士陵園松柏蒼翠、莊嚴肅穆,各界代表手持鮮花、列成方陣。民族英雄楊靖宇將軍戎裝銅像屹立在陵園正中...
山西這座城市2600年沒有改過名,只為紀念一位千古先賢和一個正在被遺忘的節日 - 天天要聞

山西這座城市2600年沒有改過名,只為紀念一位千古先賢和一個正在被遺忘的節日

節氣童謠《清明》作詞:李姝 作曲:鄒頔童聲合唱:深空少年合唱團三月三,天氣新,上巳祓禊祈平安。搖春光,盪鞦韆,盪走百病笑開顏。寒食節,蒸寒燕。飛向雲端彩虹現。插春柳,思親人,全家團圓是美滿。中國人一向有慎終追遠的傳統,一年中除了清明節,還會在中元節、寒衣節、冬至、除夕等節日里虔誠地祭奠祖先。每一個祭祖...
清明節傳統禁忌知多少? - 天天要聞

清明節傳統禁忌知多少?

清明節溯源傳統,銘記禁忌。清明節溯源傳統,銘記謹記。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背後藏着悠久的歷史和深刻文化。租傳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饑寒交迫,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湯給他喝。後來重耳當上了國君,卻忘了介子推的功勞。等想起時,介
陽泉市郊區河底小學少先隊員清明節祭掃 傳承紅色基因 - 天天要聞

陽泉市郊區河底小學少先隊員清明節祭掃 傳承紅色基因

山西青年報記者孟存田 通訊員張琪 為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在清明節來臨之際,4月3日上午,陽泉市郊區河底小學部分師生前往郊區河底鎮河底村革命烈士墓碑前,開展“紅色耀三晉,青年永傳承”主題清明節祭掃活動,少先隊員們通過敬獻花束、集體默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