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1989年,鄧小平的舅舅淡以興因病在廣安離世,鄧小平得知後只簡單地交待了三句話,每句話都簡潔明了,且充滿了鄉音的味道。鄧小平到底說了哪三句話?他和淡以興之間有過哪些往事?鄧小平為何一直堅守着自己的原則?
舅舅的離世
1989年11月14日,淡以興因病醫治無效離世。一時間在當地引起了較大的轟動,他們都為這位老人的離世感到深切悲痛。長期陪在他身邊的老伴更是悲痛欲絕,無法接受這個現實。鑒於他和鄧小平之間的緊密關係,以及他曾經為鄧小平和鄧家人的貢獻,廣安縣政府在處理他的後事上,召開了多次會議進行商討。
會議中有人提出,鄧小平現在是國家的領導人,淡以興是他的舅舅,鑒於這樣的關係,不應該對他的喪事有所怠慢,一切都應該按照本地最高規格來進行應對。有的人則覺得這麼樣的大事,應該請示一下上級,尤其是要逐級彙報給鄧小平,徵詢一下他的意見來辦,可能更要合理一些。
還有人則持與以上兩種不同的意見,他們認為鄧小平一直以來都是低調樸素,若違背了這個意志大操大辦,這會惹鄧小平不高興吧。再有鄧小平平時公務繁忙,詢問後事操辦事宜,真的有必要嗎?
縣委內部經過多次討論,仍舊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他們後來經過慎重考慮,起草了一份極為詳盡的文件,內容主要是彙報他們對淡以興去世,如何舉辦喪禮的一些初步想法,以及問一下鄧小平是否需要當地政府代為操辦?
此外,為了不讓鄧小平對他們的工作進行質疑,還對淡以興治生前治療的全過程進行詳細彙報,並禮貌詢問了他的意願。
不久後就收到了鄧小平的三句回復:知道了。”“規格夠高了。”“不再送什麼了。”
鄧小平的這三句話里都有“了”字,85歲的他背井離鄉多年還沒有丟了鄉音。當然我們現在也可以將這三句話進行新的解讀:我現在是人民的公僕,舅舅去世這件事,喪葬規格足夠高了,其他的沒必要再附加了。
鄧小平為何對舅舅淡以興離世的反應如此平淡?這其中有着怎樣的隱情?他與淡以興之間又有着什麼樣的淵源?
兒時要好的玩伴
1904年,鄧小平出生於重慶,那時候的淡鄧氏的弟弟淡以興才不滿兩歲。因為年紀相仿,這也給兩個孩子很多在一起玩耍的機會。
等兩個孩子到上學年齡時,他們一同來到“翰林院子”學習,後來又一起上了小學。小學畢業後,淡以興因家裡沒有人種田就中斷了自己的學業,鄧小平則是選擇繼續求學。
1919年9月,鄧小平應父親的要求,來到重慶留法預備學校讀書,一年後,鄧小平來到法國留學。鄧小平去法國留學後,他就再也沒有見過淡以興,但因為有了淡家的資金支持,鄧小平的求學之路才得以順遂,無形中也算是拉進了兩家的關係,而兩個人再見面的時候,也已經是30多年後的事情了。
1950年春,居住在四川廣安的淡以興和鄧小平的繼母夏伯根,來到重慶探望已經當上大官的鄧小平。等他們到達鄧小平工作的地方後,值班警衛員崔來儒向還在開會的鄧小平報告:“政委,你的家裡人從廣安來看你了。”
鄧小平聽後愣了一秒,崔來儒見狀繼續問道:“需不需要通知夫人,讓她來幫忙招待一下。”鄧小平果斷回絕,然後讓警衛員安排他們到招待所安頓下來。
崔來儒沒有走得意思,他又和鄧小平說道:“政委,你的舅舅餓得不行了,一直嚷着要吃飯呢,還在那裡點菜說要吃好的。”鄧小平沉默不語,崔來儒有點急了,他又說:“政委,您這是老家來親戚了,您確定不招待一下嗎?”鄧小平揮了揮手,直接又去會議室開會了。
當天晚上,感覺受到冷落的淡以興,醉酒後來到鄧小平的家中。等鄧小平回到家後,他不由分說地質問道:“好你個賢娃子,真是做了大官了,連家裡人都忘了。”鄧小平見狀說道:“舅舅你來了啊。”淡以興略顯委屈地說:“你還知道舅舅啊?你還認不認得自己的老娘了。”
“當然記得啦。”鄧小平說道。
淡以興突然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然後和鄧小平說:“你的母親在你走的時候,心情很是難過,你知不知道她是最疼你的?你走後7年,她就思念成疾離開了。你在海外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她的心情?臨死前她都沒有看到自己的兒子,她這一輩子的多麼遺憾。”
鄧小平聽到這眼睛瞬間濕潤了,他對舅舅說:“舅舅,我怎麼會忘記自己的家鄉,忘了和你在一起玩耍嬉戲的日子。媽媽已經走了30年了,這30年無論我在哪裡,都在想着母親,想着我曾經和她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鄧小平又繼續回憶道:“媽媽是一個特別勤儉持家的人,小時候爸爸常年在外,她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我們生活得也很踏實。記得我離家求學的時候,母親帶着我的弟弟妹妹送我,一直把我送到了五里墩。我還安慰自己的母親,讓她在家等我回來。”
“在我的記憶里,父親也是一個特別的人,他有理想,有抱負,沒有他,我想我也無法去重慶讀書,更談不上去法國留學了。也正是我的父親,讓我有了出去看看的機會,也改變了我的一生。”
“1920年的農曆七月十二是我16歲生日,那一天也是我準備動身離開法國的前一天。父親從老家來重慶為我過生日,他還帶了媽媽給我做的牛肉乾。我們在太平門附近的一家餐館吃飯,他給我點了好幾個菜。還沒等動筷吃飯呢,父親就難過地哭了。我連忙勸他,我已經是大人了,以後去國外,一定會好好學習,回國以後報效祖國,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
“次日,我就登上了去往法國的郵輪。那時候的天氣已經很冷了,我看見父親一直在努力地向我揮手。媽媽給我做的牛肉乾特別多,我記得我在穿上一直吃都沒有吃完。”
鄧小平滔滔不絕地說著,淡以興認認真真地聽着。他們聊得十分投入,忘記了在一旁的夏伯根。
“共產黨的差事不能亂給”
說起夏伯根,這位婦女雖然年近50,但精氣神十足。她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也為共產黨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自己微薄的貢獻。重慶解放後,夏伯根聽說賢娃子在重慶任職。她就興高采烈地扔下家裡所有生計,跟着淡以興一起來到了重慶。
聊得興起的淡以興突然想到了在一旁等候多時的夏伯根,他馬上同鄧小平介紹起這個沉默寡言的女人:“這是你的後母,夏伯根。是她照顧你父親,並給他送了終。你後母特別能幹,家裡什麼活都會,沒有她,這個家都撐不起來。老家的街坊們沒有不誇的,都說她來我們家是鄧家的福氣。”
夏伯根聽後連忙打斷了淡以興的話:“舅舅,快別說了。”她制止住淡以興後,自己同鄧小平說:“很早就聽家裡人說你在重慶做官,一直想來看看你,過陣子我就和你舅舅走嘞。”
鄧小平聽完舅舅和後母的話,看着這位只比自己大幾歲的婦人,他深情地說:“夏媽媽,不要走,我們一起生活,不好嗎?讓我來給你養老。”
夏伯根聽後瞬間眼淚奪眶而出,從這以後,她一直沒有離開鄧小平的身邊。即使後來,鄧小平罹難,她也一直陪伴左右,熬過了那段苦難的時光。2001年,夏伯根逝世,終年101歲。
鄧小平和夏媽媽說完話後,又看了一眼舅舅,他說:“1939年,我在延安遇到鄧墾,他和我說是舅舅你資助他來到延安的。就因為這個國民黨還通緝你,讓你妻離子散,遭了不少罪。按理說,你這次特意來重慶看我,我應該給你謀個差事。但是,舅舅你也是清楚的,共產黨的差事不是說給就給的啊。”淡以興聽後有些難過,他本來準備和鄧小平說些什麼,話到嘴邊的他還是忍住了。
鄧小平的兒子“胖胖”見屋子裡沒人說話了,突然問道:“爸爸你是叫賢娃子嗎?我怎麼不知道嘞。”淡以興開玩笑得說:“小朋友,你不知道的事情多着呢。放假的時候,我接你到廣安玩,你去不去啊。”胖胖回道:“真的嗎?不會是騙我的吧。”淡以興說:“我不會騙你,放心吧。”他轉頭由鄧小平說:“過兩天我就回老家了,舅舅雖然沒啥文化,但是養活自己不成問題。”
“您是鄧小平的舅舅吧!快到前面來割肉。”
1976年,鄧小平被有心人再次抓住所謂的“把柄”,被第三次打倒。1977年7月鄧小平才被平反。遠在廣安老家的淡以興聽到這個消息後,急火攻心突然病倒。古稀之年的他在床上躺了七八天,只有老伴不離不棄地陪在他身邊。
一次,老伴領着他下樓去遛彎,活動一下身體。他碰到了自己的好友金福生,金福生看到淡以興後,對他說:“感覺你氣色差了很多,不要過分憂慮賢娃子的安危了,他一定會逢凶化吉的。要不我帶你去龍溪場玩一玩吧。”
淡以興望着天空,深深地嘆了一口氣,他跟自己的好友說:“我現在的身體狀況太糟糕了,渾身無力,哪裡也不想去。”金福生回復道:“你這是養病忌口太嚴重了,好久沒吃肉了吧。我去給你找點肉票,你割點肉回去讓你愛人做點好吃的給你補補吧。”
淡以興和金福生倆人來到龍溪街上賣豬肉的地方,只見那裡早已排成了長隊。金福生讓淡以興去排隊,自己去給他找肉票。乖乖排隊的淡以興沒過多久就被人認了出來:“你是不是鄧小平的舅舅?”
一時間,排隊買肉的隊伍有些騷動,大家都轉頭回來看淡以興。屠宰場的工人聽說是鄧小平的舅舅來買肉,他直接對着排隊的隊伍喊道:“誰是鄧小平的舅舅?請你到隊伍前面來,給你割一塊好肉!”
淡以興有點不知所措,隊伍中的人直接把他攙扶到最前面。屠宰場工人看到淡以興後,對排隊的人說:“鄧小平兢兢業業為了我們百姓做了那麼多實事,他被人陷害,我們讓他插隊割點肉不過分吧。”
排隊的人大聲回應道:“不過分,快給他割肉吧。”
話音剛落,屠宰場的工人就給淡以興割了一塊兩斤重的好肉,但是淡以興的兜里只有一塊錢。
淡以興和屠宰場的人說我只要一斤肉,屠宰場的人對他說:“你什麼時候有空了帶錢補給我就可以了。”
他把肉遞給淡以興,又補充說道:“淡老,我們聽說鄧小平再度罹難後,一直想寫信鼓勵他堅強一些,但是擔心寄不到他手裡。這次有幸看到舅舅您了,希望你能替我們去信問候鄧小平,老家的人沒有忘記他,人民沒有忘記他。”
淡以興拿着“插隊”買來的肉,轉身走出人群,他背對着人流,淚如泉湧……
二十餘年後的再見
1986年2月,鄧小平回到成都過春節,他和身邊人說很想見見自己的舅舅。
沒過幾天,廣安縣委接到指示就把淡以興送到成都,鄧小平看到舅舅後激動走向前和他握手交談,和他一同回憶小時候在一起玩耍的往事。後來,倆人又聊起鄧小平接連三次被打倒,舅舅淡以興受影響後世如何生活的。
他雖然在廣安受盡了苦難,但是始終沒有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一直和別人說:“鄧小平是永遠不會被打倒。”倆人在吃飯的時候,淡以興看到餐桌上的飯菜很寡淡,他委屈地說:“這菜怎麼這麼清淡,嘎嘎都沒得幾坨,廣安的膀扣肉都沒。”
鄧小平聽到舅舅的抱怨後,說道:“那就讓他們夾菜,整點嘎嘎來吃,但是這裡沒得老家的膀扣肉。再有,你我的歲數都不小了,吃太多腌肉對身體不好。”
緊接着,他看到桌子上的紅酒又說:“老家的奎閣酒都沒有嗎?”鄧小平和舅舅說:“這是紅酒,比老家的白酒貴多了,老年人喝點紅酒對身體好,可以活血。”喝慣老家酒的舅舅怎麼可能喝的來這個紅酒,鄧小平為了照顧舅舅,讓人拿來了老家的白酒。
舅舅喝高興了,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鄧小平見狀,馬上及時出來勸解,不讓舅舅繼續喝下去了。
吃過飯後,鄧小平一家還和舅舅一家在外面合了一張全家福。這張珍貴影像也一直珍藏在淡家祠堂中。
事實上,鄧小平夫妻倆自從第三次平反歸來,一直沒有停止對淡以興一家的幫助。自1978年8月起,鄧小平和夫人卓琳總會定期給舅舅一家寄一些錢物。卓琳每次在寄錢之前,都會提前告知淡以興,並及時跟他說明情況。夫妻二人直到淡以興夫婦去世後才停止寄錢。
偉人鄧小平身居高位,始終心繫百姓、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從來不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給親人謀取不正當利益。他以一顆赤誠之心,對待自己的親人,給到了他們最實際的幫助。他這種不忘初心的高尚人格魅力,實在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