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聽起來似乎是歷史的輪迴,分、合也像歷史的兩面,永不停息的在歷史長河之中交替輪現。合雖然也有很多不如意之處,但分必然面臨的是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在我國歷史中因為分裂而導致出現過五大亂世,每一個時期都是中華民族永久的傷痛。
第一: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現在的我們看東周歷史,會為那個時期出現的五霸、七雄、諸子、百家等等而擊節讚歎,卻忽略這時一個無日不戰、混亂不堪、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亂世。
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在平王東遷之後,歷史進入東周時期,但周王室的勢力離開發源地後,逐日減弱,對諸侯已經失去控制,只勉強保留了一個共主的名頭,也成為諸侯之間挾以自重的一個吉祥物。沒有了周王室的控制,諸侯之間掀起紛爭, 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也造就了我們熟知的春秋五霸(關於五霸還有另一個版本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是以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晉為標誌,曾經稱霸諸侯的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徹底退出歷史舞台,韓、趙、魏分別崛起於諸侯之間。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一中原前,齊、楚、趙、韓、魏、秦、燕七個大國之間混戰不休,各個小諸侯國在夾縫之間艱難求存,可是也隨時面臨滅國的危險,像我們熟知的假道伐虢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到小國寡民在這一時期生存的艱難,生死存亡不過在大國諸侯的一念之間。因為此故,故被所以這一時期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諸侯之間的頻繁征戰,雖然推動了科技、文化以及政治制度的發展,早就了百家爭鳴這一歷史罕有的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但同時給時間帶來的是無休止的殺戮,普通平民的災難,死於戰亂之中的民眾、兵士根本難以計數,在秦趙長平之戰一戰之中被坑殺的趙軍士兵就有四十萬,類似這樣規模的戰役在戰果後期幾乎每年都在發生,那可不是像現在這樣擁有皇皇14億多的人口,要知道在我們歷史上最繁華的大唐巔峰時期我國的人口也不過不到九千萬,由此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兩千多年前的時候,能夠在戰亂之中存活下來的比例能有多少?亂世的殘酷可見一斑。
春秋戰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之後,才結束這一長達五百多年的亂世,才讓中原大地烽煙熄滅,才讓這片土地擺脫像歐洲一般國家林立的局面。所以秦始皇被稱為千古一帝是實至名歸的,其在歷史上的功績不應該向我們看到的那樣是一個殘暴不仁、焚書坑儒等等的昏君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