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高爐女焊工講述與毛主席握手的故事 64年前的今天武鋼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鐵水

2022年09月13日18:20:35 歷史 1855

首位高爐女焊工講述與毛主席握手的故事 64年前的今天武鋼煉出新中國第一爐鐵水 - 天天要聞

吳潤梅指着老照片中的自己,向青年人講述與毛主席握手的故事。

1958年9月13日,64年前的今天,一股火紅的“洪流”從武鋼一號爐爐口噴涌而出。全場3000多人頓時響起震徹天際的掌聲和歡呼。毛澤東主席登臨爐台,站在平台上,全程觀看了第一爐鐵水的誕生。    

“毛主席笑得很開心、很親切,與在場所有人一同鼓掌,向大家一一招手。”當時站在毛澤東身後的吳潤梅,現已退休多年。2022年9月10日,吳潤梅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我腦子一片空白,他們在看出鐵水,我就目不轉睛看着毛主席,不曉得自己當時笑得這麼‘狠’。”吳潤梅拿出她一生珍藏的與毛主席合影的照片,一遍遍撫摸,講着講着又爽朗地笑了起來。    

對於當天一直跟在毛主席身邊,全程陪同的吳潤梅而言,1958年9月13日,是新中國與她共同的高光時刻。這個由“蘇聯專家熱情幫助,十八省市二百多工廠傾力支援”,建在武漢青山“荒五里”,容積1386立方米的“龐然大物”,日產生鐵2000噸以上,這比當時號稱“西歐最大高爐”的英國威爾思公司四號高爐日均產量還高500噸。新中國的第一爐鐵,讓曾公開預言“出鐵簡直是‘天方夜譚’”的歐美國家啞口無言,讓無數建設者備受鼓舞、歡欣雀躍。“我是當時千千萬萬建設者中的一員,是中國首位高爐女焊工。這一刻我無比榮耀。”64年來,吳潤梅曾無數次回憶、講述當時的場景,每每熱淚盈眶。

第一個跟毛主席握手,這一生都備受鼓舞

“毛主席當天與我們這些建設者一一握手,我是第一個跟他握手的。主席的手溫暖有力,目光堅定慈祥,一直看着我。”1958年9月11日,吳潤梅提前接到了通知,讓她不要隨便離開工地,她當時就猜到是毛主席要來。想到馬上就能親眼見到毛主席,她激動得整晚沒睡着覺。

9月13日,武鋼一號高爐順利出鐵,毛主席親臨出鐵儀式,與建設者一一握手。“毛主席很高大,他走到我身前用很濃重的湖南口音問我‘你多大年紀?’我立即回答了兩遍‘22歲!22歲!’我太激動了,一瞬間什麼都說不出來,只能一遍遍回答主席。”

據吳潤梅回憶,在當天毛主席接見握手的一線建設者中,她是唯一一位全程陪同的。毛澤東登上高爐平台,只有幾位工作人員簇擁着他,吳潤梅是其中一位,也是唯一的一名女同志。毛主席跟現場所有人微笑、招手,向蘇聯專家致謝,向圍在他身邊的設計、施工、生產等各個方面的建設者致意。臨別的時候,主席也一直向大家揮手,久久沒有放下。

“我深切地感受到,毛主席對我們工人階級,是有深厚感情的。”64年前的場景,吳潤梅至今歷歷在目,一生備受鼓舞。

“工作不講條件,勞動不計報酬”,是那個年代共同的精神

吳潤梅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自帶一股“不讓鬚眉”的“女將”颯勁兒。1956年,年僅20歲的她報名參加一號高爐焊接工作。經過三次嚴格考試,她如願進入武鋼工地。電焊是個苦活,尤其要在70米以上的高空作業,對一般年輕健壯的男同志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驗。當時的質量監督員對吳潤梅這位女焊工很不放心。“我作業時,質檢員目不轉睛地盯着我,每一件都要檢查。還把我焊好的東西拿去切開檢查橫切面,看合不合格。無論他怎麼檢,我都達標啦。”吳潤梅談起自己成為一號爐女焊工的經歷時眼中閃爍着光芒,“已經解放了,是新中國了!參加革命工作,男女平等,男同志能幹的,女同志也能幹。”

吳潤梅共參與了武鋼一、二、三、四四座高爐的建設,據她介紹,焊接四號爐時,已經有其他女性焊工加入了生產隊伍。

武漢的盛夏驕陽似火,焊接武鋼一號高爐時,吳潤梅每天要穿着厚重的防護服,爬上70多米高的高爐,戴着面罩進行作業。帶倆饅頭,水也不敢多喝,男焊工要焊多少,她就焊多少,沒焊完當班的任務就不下來。待一號高爐完工,吳潤梅“脫胎換骨”——體重掉了30斤,原本利落的短髮,已可以扎出兩根麻花辮。直至現在,她兩個手臂上還可見當年工作中留下的點點傷疤。

“工作不講條件,勞動不計報酬”,是新中國建設初期建設者們的精神。“有條件干,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干!不是我一個人這樣,大家的熱情都很高,幹勁大得很。”吳潤梅說:“為了建設新中國,大家都是在拚命干。”

見證國家巨變,“要是年輕點,還想參加建設”

吳潤梅雖然已近90歲,但耳聰目明、精神矍鑠。她見證了新中國的滄桑巨變。回憶起當年初到青山的場景,她感慨萬千。剛參加工作時,大家都住在廠區“工棚”中,整個青山區一片荒蕪,交通只有一輛6路公汽。從工廠回一趟漢陽的家,坐船、坐車,輾轉大半天。後來結婚、生子,分進“筒子樓”,大家擠着住,樓道很窄,廚衛都是共用的,跟現在比實在艱苦。

2007年,吳潤梅舉家搬進新建好的居民樓,社區物業服務完備,居住環境乾淨舒適,交通便利。她所在的武漢市青山區新溝橋街道也建起了嶄新的社區醫院,為居民尤其是高齡老人提供健康保障。如今孫子已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吳潤梅經常受邀參加單位黨組織活動,與年輕人交流思想。她鼓勵年輕一代要“巧幹”——既要傳承吃苦精神,也要學習掌握新的科學技術,積極創新。

吳潤梅年輕時,中國處於建設初期,發展落後,條件艱苦。她說:“短短几十年過去,現在我們國家真的在很多方面實現了趕超,真是振奮人心。我要是年輕點,還想繼續參加建設。”

“在黨66年,是我最大的榮譽”

吳潤梅的抽屜里珍藏着她跟毛主席的合影以及“光榮在黨五十年”紀念章和證書,這是她一生的“榮譽證明”。她說,“我能讀書、參加工作、被毛主席接見,過上現在的幸福生活,這一切都是中國共產黨給的。成為共產黨員,是我最大的榮譽。”

1954年剛從黃石技校畢業的吳潤梅被分配到行政崗位。但一心想學有所用的她堅持報名到建設一線,成為一號高爐女焊工。1964年,因結婚懷孕,她又被調整到後方。生育長女後一年,她再次主動向組織申請回到一線。直至1976年她被選舉為所在單位的工會主席,且身體狀態已不再適合高強度作業後,才從一線退出。進入行政崗位後,她首先着手建設基層黨組織。在擔任一冶下屬工廠支部專職副書記期間,她依然堅持“自己不能幹,但可以陪着工人師傅們干”。

“毛主席接見過我,黨信任我。這一輩子,我時時刻刻都嚴格要求自己。”吳潤梅說,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無論到什麼時候、在什麼崗位,都應該講奉獻、當先鋒。


【來源:長江日報 】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