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謎與日本的“韜光養晦”
橋本隆則
上一篇專欄寫完是星期六下午,因為星期天是海鵬兄的追悼會,匆忙趕筆,其中有一處錯誤:文中寫溫州漁民,正確的是台州溫嶺石塘的漁民,向各位表達歉意。
與海鵬兄,在網上聊得最多的是歷史,他是我見過記憶最好的人,各種典故信手拈來,並且不迂腐,會巧妙地做出各種比方,讓你明白其中的奧妙。
斯人已去,希望自己能夠一直保持初心,持續不斷地對歷史,對社會有自己獨特的意見與看法。
大概海鵬離去,對自己打擊很大,本來想寫的專欄暫時擱下,正好手頭有本茂呂美耶的《江戶日本》,隨手一翻,想想閑來無事,就寫下點感想。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但是這個事件中有很多至今未解的謎團:
第一個疑團:孝明天皇(明治天皇)離奇的死。據說天皇與幕府關係密切,不願意與幕府翻臉,被公卿中的維新派毒死,之後當維新成功,這幫維新人士害怕自己毒死天皇事發,不得不盡心儘力為日本現代化作貢獻。云云
第二個疑團:坂本龍馬的死。這位土佐藩(高知縣)出身的武士,與幕府達成協議,幕府將軍慶喜上交權利,與維新派組成聯合政府。這個計劃如果成功,就沒有主戰派西鄉隆盛,岩倉具視等的事情,或許日本維新發展是另一番的景象。
但是,當薩摩,長州等起兵反對幕府,慶喜馬上“大政奉還”,在這關鍵時刻,坂本龍馬就被暗殺。日本政治的和平演變變為西南勢力的武力統一,這也成就了長期貽害日本的長州藩系統掌握日本政治。
其實,每個國家的前進之路都是決定好的。筆者認為就算坂本龍馬不死,按照西鄉隆盛的脾氣,還是會武力解決,徹底驅逐幕府的勢力是維新派的共識。
回到現在日本,最近有人想重振日本雄風,提出的建議就是日本要學中國韜光養晦,這位作者認為當中國與美國對立時,日本就是當年的中國,需要完全站在美國的立場,獲得美國的支持來恢復日本經濟。
筆者認為,日本的問題並不是是不是韜光養晦,而是日本目前的體制僵化,各種創意被束縛,如果不能推倒重來,日本不但不能成為第二個中國,還會成為新的夏威夷。
剛看到一組5月份各國的貿易數據:
德國貿易逆差10億歐元
越南逆差17.5億美元
日本逆差約177.9億美元
韓國逆差17.1億美元
印度233.3億美元
中國順差787.6億美元……
5月份中國的經濟成績並不好,包括上海在內的幾個重要城市成績很差,記得當時日本“經濟學者”又一次出來說中國經濟要“崩”。就算這樣,貿易成績還是非常亮眼的。
目前的中國經濟,只要沒有外力的阻斷,趕上美國的GDP應該沒有太大的疑問。很多人說,這是拜“俄烏衝突”所賜,這句話既對也不對。
“俄烏衝突”背景是冷戰遺留問題的爆發,北約東擴以及俄羅斯的影響力抬頭是這場衝突的導火索。如果俄羅斯有當年蘇聯的實力,或許沒有這場衝突。
而中國在“俄烏衝突”中保持中立,就等於沒有下場。就像一戰,二戰的戰火沒有燒到美國,美國經濟才會迅速發展的道理一樣,保持中立是獲得利益最大化的最好辦法。
日本說自己要韜光養晦,卻緊跟美國對俄羅斯施行最嚴厲的“制裁”,一點面子都不給俄羅斯人。撕破臉對日本沒有任何的好處,日本能源20%左右依賴俄羅斯,就算可以從其它地方進口,日本付出的費用要遠遠大於現在。
另一方面,中國最近不提韜光養晦,因為無論如何低調,人家都會把你看做一種“挑戰”,筆者一直說中國需要做好自己。舉一個例子,最近阿富汗地震,需要國際援助,美國等西方國家並沒有伸出援手(唐山大地震時,美國還詢問中國需要援助是否,被中國拒絕),而中國派出運-20飛機運輸大量的物資前往,中國的舉動獲得當地民眾的讚揚。這才是破除美國圍堵,圍攻的最好方法,用實際行動教育美國人如何做人。
以上就是本周的感想。
原名:用實際行動教育美國如何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