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一天,在湖南省衡南縣的一條鄉道上,幾名穿着政府工作人員制服的人,攙扶着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在路上緩緩地行走着。
這條路不長,但是對於這位老人來說,卻似乎有千里萬里,而且是既熟悉卻又陌生。
這位老人名叫謝春生,是一位台灣老兵。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回大陸探親了,只是之前兩次,他都沒有找到自己的家。
這一次重回大陸,謝春生知道,這很可能是自己有生之年最後一次回來了,因為他自己的年紀,也已經86歲了。
懷着激動的心情回到大陸以後,謝春生找到了相關部門,請求他們幫忙尋找一下自己的母親和妹妹,他們已經足足分別了71年了。
所幸的是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謝春生這一次真的找到了自己的家。讓他無比激動的是,自己106歲的老母親還在人世。
15歲從軍
1922年,謝春生出生於湖南省衡南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在童年的記憶中,謝春生唯獨對貧窮和飢餓印象最深。
由於貧困,所以在謝春生很小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在家裡干農活了,幫助母親播種撒肥,幫助父親拾柴放牛……
稍微大一點後,謝春生又開始給地主家打短工,放牛養羊。田間地頭,到處都能看到他幼小的背影。
“七七事變”爆發以後,日本鬼子的鐵蹄踏上了湖南地界,謝春生所在的小山村也沒能倖免,當地的老百姓們生活在了水深火熱之中。
年僅15歲的謝春生,目睹了很多鬼子的暴行,他的內心深處也萌生了抗擊日寇的念頭。
剛開始的時候,只要鬼子一進村,父親就讓謝春生和母親、妹妹躲在地窖之中,自己則留在外面和鬼子周旋。
每當鬼子走後,父親就教育他,一定要做一個男子漢,以後要保護好自己的媽媽和妹妹。謝春生把父親的這些話,牢牢地記在了心裡。
直到那一天,鬼子又像往常一樣來掃蕩。謝春生和母親、妹妹躲在地窖里,卻聽到了外面傳來陣陣打鬥聲。
謝春生打算爬出去,卻被母親死死地拽住了手臂。母親趴在門縫上看了一會兒,確認外面沒人了就爬了出去。
隨着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傳來,謝春生和妹妹趕緊鑽出了地窖。
父親的慘死,那一刻擊透了謝春生的心靈,他緊握的拳頭,被指甲刺傷了手掌都沒有感覺。
家中失去了頂樑柱,謝春生的母親只能帶着一雙兒女開始逃難,他們一邊乞討,一邊試圖找到一個沒有戰爭的地方。
逃難的路上,謝春生看到了無數的中國同胞慘死,他對日本鬼子的痛恨,已經達到了一個爆發的邊緣。
不久之後,謝春生看到了國民黨軍隊在徵兵,於是他也報名參加了軍隊,決定上陣殺敵,為父報仇。
然而,母親已經失去了丈夫,如今唯一的兒子又要去參軍,戰爭年代生死只在一瞬間,所以她是死活都不同意。
夜晚,謝春生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一閉上眼全是村莊那些充滿血跡的屋子和父親慘死的樣子,他更加地想參軍了。
沒有辦法的謝春生,開始努力做母親的思想工作,他說國難當前,自己應該投身軍隊,為國盡忠。
就這樣,母親還是拗不過謝春生的想法,不得不含淚送他去了部隊。
在新兵營待了半個多月,謝春生開始踏上了戰場,他一邊跟隨老兵衝鋒陷陣,一邊學習着戰鬥經驗。
上海保衛戰打響以後,謝春生也跟隨着大部隊奔赴前線。看着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謝春生真正認識到戰爭的殘酷,他來不及害怕,只能迅速成長起來。
戰鬥進入白熱化階段後,由於武器裝備的差異,陣地丟失了。
直到後來,謝春生曾回憶道:“當時長官非常的生氣,下令當天晚上就必須奪回陣地。”
第二天凌晨4點鐘,謝春生和戰友們悄悄地摸上了山頭,經歷了長達5個小時的艱苦奮戰,最終於上午9點,成功奪回了陣地。
然而,這場戰鬥的激烈,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謝春生所在的團部減員一大半,剩下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傷勢。
從1937年到1945年,整整八年的時間,謝春生一共參加了大大小小上百場戰鬥。
直到1945年,日本鬼子宣布無條件投降以後,長達8年的艱苦抗戰終於結束。
在無數個日日夜夜,謝春生都在思念着自己的母親和妹妹,此時他已經準備好了,打算回到老家去尋找親人。
然而不久之後內戰爆發了,謝春生想走都走不了,因為逃跑被發現的話,等待他的就是被軍法處置。
內戰結束後,蔣介石退守台灣,也帶走了不少國民黨的軍隊。作為軍隊的一員,謝春生也去了台灣,從此以後他和自己親人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蔣介石
剛開始的時候,謝春生以為不久以後就能回來,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一去就是幾十年,家的記憶也是越來越模糊。
一別71年
曾經風華正茂的小夥子,在歲月的流逝下,最終變成了一個垂垂老矣的老人,但是謝春生渴望回家的念頭,卻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揮之不去。
到達台灣以後,由於歷史的客觀原因,謝春生沒法給家裡寫信。他也只能聽從安排,在當地娶妻生子。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兩岸關係開始緩解,謝春生帶着激動的心情,終於踏上了尋親的道路。
然而幾十年萬物更替,昔日的泥土瓦房也全部變成了高樓大廈,謝春生的尋親之路,走的是無比的艱難。
當時,謝春生也曾想過,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母親是否還活着?但是在他的心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找到親人,再見母親一面,訴說自己的不孝。
直到2008年,已經86歲的謝春生,依然放不下自己的母親和妹妹,他幾經周折,決定再去一次家鄉,而這也許是他有生之年,最後一次尋親了。
也許是上天不負苦心人,這一次還真被謝春生找到了,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之下,謝春生得知自己的母親還在世。
難掩心中的激動之情,在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陪同下,謝春生終於回到了闊別近71年的家鄉。
此時的王秀英已經是106歲的高齡,平常大多數時間都只能躺在床上,但是她還保留着最後一絲清醒,堅信兒子肯定會回來。
長達71年的時間裡,王秀英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坐在院門口的小板凳上,默默地等待著兒子,有時候甚至一坐就是一天。
此時此刻,當謝春生看到了躺在床上的母親,他淚如雨下,一下子就跪在了床頭呼喊道:“媽媽,您睜開眼看看我,你的春生回來了……”
也許是聽到了兒子的呼喊,已經彌留之際的王秀英,緩緩地睜開了眼睛,嘴唇蠕動了一下,似乎想說些什麼?
被兒子緊握着的手,似乎也有了一些力氣。但是由於年紀太大了,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她最後還是緩緩地閉上了眼睛,兩行渾濁的淚水流了下來。
相信在聽到兒子呼喊的時候,這位母親的內心是滿足的,畢竟在有生之年,她還是見到了兒子一面。
然而對於謝春生來說,這個結果又是殘酷的。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母親,但是卻沒能多陪伴她一段時間。
時隔71年,這對母子終於再度相見,在場之人看到這一幕,無不動容落淚,而王秀英在心中的牽掛放下之後就離開了人世。
寫在最後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這是作家余光中1971年在台灣寫下的,這一年也是余光中離開家鄉的第20個年頭。
而在看到此詩之時,那麼多的台灣老兵們無不落淚,他們的鄉愁,亦如詩中所描述的那樣啊!
戰爭永遠都是殘酷的,而遭遇戰爭以後,受苦受難的永遠都是無辜的老百姓了。試想如果沒有那場戰爭,謝春生的悲劇也就不會上演了。
我們只希望在未來,這個世界上永遠都不要再有戰爭,讓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和平的環境下,所有的兒女都能承歡在父母膝下,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