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逢亂世出名將,處於盛世有賢臣,南北朝華夏歷史上第一大亂世,也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時代。這也是武將輩出的時代,宇文泰,高歡,劉裕,慕容恪,陳霸先等等。到底誰是南北朝第一名將,可謂是說法各異。但在這裡無論怎樣評價,必然會有慕容恪的一席之地。
在《天龍八部》里,慕容博教育兒子慕容復。提到的第一個自家老祖宗就是慕容恪。要知道慕容恪生前並未榮登九五之尊,慕容恪,字玄恭,昌黎棘城(今遼寧省義縣)人,鮮卑族。十六國時前燕宗室,文明帝慕容皝第四子,史載其為人謹慎大度,謙恭仁和,有道是慈不掌兵,但慕容恪領兵卻以仁厚著稱。後世評價他是十六國第一名將。慕容恪十五歲領兵出征,憑着二千人追殺後趙的三十萬大軍,生生斬俘三萬敵人,而後擒殺有霸王之勇的武悼天王冉閔。就指揮能力而言,與他同一時代的人無出其右。
慕容恪所在的前燕政權一直不被史家視為正統王朝,但唐、宋兩朝卻承認慕容恪這個人,慕容恪的能力、職位、軍功、人品都擺在那裡,因此他成為唐之武廟64將、宋之武廟72將之一。太原王如果都入不了武廟,那也沒誰了,但早年的慕容恪很一般,由於其母高氏出身低微,也不受寵。所以他過得很憋屈。萬幸的是慕容恪非常好學,沉溺於先進的漢文化中,這就讓他養成了一個謙恭仁和的氣度。慕容恪雖然沒有當過皇帝,但他這個輔親王的身份和作用、威望和影響力,遠非那些的燕國皇帝可比。在皇帝二哥去世後,他依周公之禮輔佐幼主,穩定朝局,成為權臣與少主相稱的典範。
為將者必須要殺伐決斷,而慕容恪卻恰恰相反,治軍風格偏偏是將菩薩做到底。他只關注戰略大局,從不因小事而勞師動眾,更不崇尚軍法威嚴,完全是以個人恩信施惠於將士。慕容恪的軍事生涯,在戰鬥層面或有小挫,戰役層面百戰不敗,放諸整個五千年中國歷史,同樣也不愧為第一流名將。棘城之戰中,17歲的慕容恪擊潰後趙皇帝石虎親率的數十萬大軍,順勢斬首。而後20歲的慕容恪與其父燕王慕容皝率軍四萬東征高句麗,殺進高句麗國都丸都城,高句麗國王高釗單騎出逃。為了保障擊敗魏軍,他創新戰法,選出軍中善射者五千人,以鐵鎖連接戰馬,結成方陣在前硬扛魏軍,這就是後世聞名的連環馬。另外兩部燕軍分為左右兩翼,一旦中軍擋住魏軍後,兩翼燕軍即刻配合中軍全力圍殺魏軍。最終燕軍大破魏軍,斬首七千餘級,殺死魏僕射劉群,生擒魏將董閏、張溫等,將冉閔團團圍住。
因為慕容恪為前燕帝國立下赫赫在功,已然建號稱帝的慕容儁在公元354年四月以慕容恪為大司馬、侍中、大都督、錄尚書事,封太原王。公元359年,慕容儁病倒了,召來慕容恪說:“太子慕容暐年幼,要將皇位傳給你!”真假不知道,但慕容恪卻堅決拒絕,願意輔佐幼主,公元365年,輔佐幼主六年的慕容恪就病了當時吳王慕容垂才能出眾,慕容恪對其非常倚重。
公元366年,慕容恪病重,慕容評接班輔政,但慕容評深慮慕容暐手中無實權,而慕容評又多猜忌,便舉薦吳王慕容垂,希望慕容暐能夠信任慕容垂。可是,慕容垂始終遭到慕容暐一家的無端猜忌和無情打壓,即將獨自輔政的慕容評怎會分權給慕容垂,而且即便他肯分權,一向看慕容垂不順眼的可足渾太后能允許嗎?可嘆慕容恪的一片苦心無人能理解。
公元367年九月,慕容暐為慕容恪隆重發喪。以最高級的太牢之禮供奉其英靈。但他死後不到4年前燕就亡於前秦之手,而建立後燕的就是被慕容暐罷黜了慕容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