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不僅是世紀之交,更是共和國的50華誕,而這一年的國慶節也比往年寓意要更加濃烈些。在這天,天安門廣場舉行了一場盛大閱兵儀式,還邀請了不少重量級英雄模範來參加活動。
而在這些人當中,便有一位面色黝黑、穿着樸素的八旬老漢,他雖然看起來普通,但當時卻十分榮幸地被中央軍委邀請前來參加國慶節活動,還與被邀請的英雄模範們一起站在最顯眼的大看台上,觀看了規模宏大、氣勢恢弘的閱兵,以及群眾聯歡儀式。
在慶典結束後,有一位來自天津的知名企業家,當他得知老漢的身份和事迹後,對其很是敬重,還特意買來一件鴨絨襖和幾條好煙硬塞給了他。
而家在北京的退休老幹部王猛,他與老漢是舊相識,兩人闊別多年,如今好不容易相聚在一起,便把老漢接到自己家中一敘舊情。回憶往昔崢嶸歲月,兩人總有說不完的話題,敘不盡的情誼,於是這一呆便是半個月光景,之後二人才戀戀不捨地揮淚道別。
老幹部王猛是曾經渡江戰役時136團的政委,而老漢和他是戰友,身份自然也不一般。他名叫高如意,是解放戰爭時期的“渡江特等戰鬥英雄”,人送外號“渡江第一人”。
只是由於他淡泊名利的態度,導致其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事迹很長時間都不為太多人所知,如果不是他給鄧小平寫過一封信申冤,這個秘密還真有可能會瞞一輩子。
一、渡江戰役中的高如意
1919年,高如意出生於河北省行唐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貧窮、拮据的生活從沒有磨滅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若是沒有意外的話,他可能會正式接過家裡的生計重任,並成為頂樑柱,自此與新婚不久的妻子平平淡淡地過完一輩子。
可意想不到的變故卻來臨了,1945年即將敗亡的日寇並沒有收斂的打算,而是來到了他的家鄉掃蕩,高如意親眼目睹日寇對平民百姓的殘忍與血腥,於是在次日選擇加入當地的抗日小分隊,之後成為劉伯承、鄧小平手下一名新兵。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發動內戰。高如意積極響應號召投入到轟轟烈烈的解放戰爭當中,並且跟着劉鄧大軍在河北、河南、山東一帶與國軍對抗、周旋,直至挺進大別山。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當局在兵敗如山倒的情況下仍然拒絕在《國內和平協定》上簽字,國共和談宣告破裂,於是劉、鄧、陳等首長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於次日向二野(劉鄧大軍)發動了渡江令。
而這一天則是高如意人生當中最為輝煌的日子。
21日黃昏時分,我軍集中所有重火力武器向南岸敵軍陣地進行猛烈轟擊。而藉著濃密炮火的掩護,高如意所在的136團三營七連(渡江尖刀連)乘坐着戰船,在岸邊《解放軍進行曲》的鼓舞下向對岸沖了過來。
長江作為國民黨首都南京的天然防線,國軍十分重視,下令讓工程部隊在這一帶修建了大量暗堡,並全部配備重武器。如鐵桶般牢固的火力覆蓋防禦網,使得江上水柱迭起,很多戰船被擊沉或者是起火,場面格外慘烈......
但這並沒有讓解放軍戰士們有絲毫退縮之意,戰士們依舊划著木船,鉚足了勁往前面沖;而即便是落水的戰士們,也紛紛利用提前簡單製作的救生圈奮力向對岸游去。
而高如意也是這些戰士們當中的一員,當時身為突擊班班長的他,帶着手下6名戰士,乘坐着一艘叫“海州號”的木船一直猛衝,很快就行至江心,來到了突擊隊伍的最前頭。
暗堡上的國軍很快注意到了眼前這支小分隊,因此集中火力對其進行轟炸,而面對密集的炮火,木船不可避免地被擊中了。當炮彈在船舷附近爆炸後,不僅造成了一死兩重傷,甚至連船夫都被餘波炸暈,躺在了船板上,不能動彈。
高如意的小分隊不僅戰鬥力損耗過半,還失去了戰船的機動性,畢竟船夫的倒下讓“海州號”失去了控制,一直左搖右晃,無法前進。
二、特等戰鬥英雄
看到眼前這一幕,高如意捂着被炸彈皮擊中,一直鮮血直流的左臂急了。身為主心骨的高如意,為了穩定軍心,同時快速到達指定地點,他大聲向戰友們喊道:“同志們,不要慌!我來撐船,你們來划水。我們一定要打過長江,為犧牲的同志們報仇。”
之後他邁步到船尾,抓穩船柄後撥正方向,並讓還能動彈的戰士們用頭盔划船,冒着敵人暗堡、工事里噴射而出的“火舌”繼續前行。在划到離岸邊不足40米時,高如意口裡大喊到“同志們,跟我上”,便帶着小隊向敵人面對面發起了衝鋒。
當衝到敵人眼前時,恰好碰見一敵兵在架機槍,他立馬猛撲過去,從其手中搶走了機槍,並將其擊斃,隨後扛着這挺機槍,冒着飛蝗般噴射的子彈繼續突進。
對於一場陣地戰而言,佔據有利地形是壓制敵人火力的辦法,更是取勝的關鍵,從軍多年、老辣的高如意自然也深知這一點。
於是他在觀察完地形後,口裡喊道“必須搶佔有利地形,掩護大部隊過江”,之後一一吩咐任務,讓班裡戰士們突襲佔據了右側有利地形,隨後拿下了敵人一個江防陣地。
一個重要陣地被突襲拿下後,敵人極其惱火,在發覺高如意一行人人數尚少,便想趁立足未穩,投入重兵進行猛烈反撲。
在敵眾我寡的嚴峻局勢下,高如意站出來給戰友們“打雞血”,號召大家守住陣地,隨着一顆顆手榴彈不間斷地丟向敵人,加上7連排長前來增援,敵人的反撲都被一一打退。
隨後在得到排長請示,高如意更是帶着班裡戰士迂迴到敵人後方,一句“繳槍不殺”讓殘餘敵人完全膽寒,只能乖乖投降。在這次戰役當中,高如意的五班一共俘虜了超過60名敵人。
正是有高如意這樣戰士的犧牲,解放軍得以順利過江,而蔣介石苦心經營的長江防線最終被順利攻破。而渡江戰役的勝利,也讓國民黨劃江而治的幻想徹底破滅。
高如意當時所在的部隊,榮立集體一等功;海州號,被譽為“渡江第一船”。當然,高如意自己也憑藉渡江戰役,被評為“渡江特等戰鬥英雄”,被人們譽為“渡江第一人”,還得到了首長鄧小平的親自接見。
1950年9月25日,高如意還專門被邀請到北京出席全國戰鬥英雄代表會議,獲得了“全國特等戰鬥英雄”殊榮,隨後中央政府還特意給他頒布了獎章與紀念冊,以表彰戰鬥英雄高如意為全國解放所付出的血淚。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高如意又頻頻立下戰功,順利升到排長職位。本來像他這樣立下赫赫戰功的戰鬥英雄,理應受到國家的照顧。其實當時領導也確實看重他,對其極力挽留,但是高如意卻執意提出了複員回家的請求。
三、複員成農民
而他給出的理由有兩個。第一,自己沒多少文化,和平時代再留在部隊也做不出多大貢獻;第二,自己離家已經近10年了,也該回家照顧老娘了。
在高如意看來:自己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確實積累了不少戰鬥經驗,具備超高的戰鬥素養,但在新時代這個能力到底能不能用得上還是未知數,那還不趁早給年輕人讓出位置,自己回去建設家鄉。
在看到他的檔案後,毫無疑問他的返鄉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關注,1956年,當地民政部門打算給其安置工作,並詢問他願意在哪個行政單位上班。可出乎意料的是,高如意並沒有向政府伸手要官,而是提出:我想當搬運工。
他覺得自己沒有文化,去做行政工作也很難干好,總之以自身文化底蘊當不了官的,但是身強體壯,適合干體力活,不僅能過得充實,還能繼續為建設新中國奉獻出一力量。能處在和平年代當一名普通搬運工,吃自己的飯,滴自己的汗,對他而言已經十分滿意了。
就這樣,從1956年到1963年這七年時間內,老實話少的高如意一直都在當搬運工,幾乎從沒向人透露過自己是特等戰鬥英雄。
由於長期進行體力勞動,他的舊傷複發,並且越來越嚴重,當時在渡江戰役時留在左胳膊裡面的炮彈皮甚至已經開始影響他的正常生活,因此他不得不停下手頭工作開始修養。後來還是在縣領導的關懷下,才去縣醫院通過手術取出了胳膊上的炮彈片。
半年後,高如意的傷勢痊癒。只是當他打算重新回到工作崗位時,他所在的單位由於一些原因被解散了,於是他只好在本村生產隊中與妻子一起務農。但由於家裡有三個兒子,因此夫妻二人這點工分,只夠一家人養家糊口,他們的生活十分清貧。
但一向淡泊名利的高如意卻樂在其中,他享受這樣默默無聞的當一名純粹的農民,更享受身為人夫、人父的天倫之樂。出入過生死的他,知道和平來之不易,能夠擁有穩定的生活,並且一家人幸福生活在一起就夠了。
至於曾經的那些榮耀,比如17枚軍功章,兩度受邀參加國慶慶典的邀請卡,還有朝鮮戰爭的留影......這些他都珍藏在家中,從不拿出來與人觀看。至於從軍10年的部隊生涯,也從不和鄉親們閑聊。
四、寫信給鄧小平求助
在家鄉村民們看來,高如意只是一個勤快、老實的農民,他很平凡,大家實在無法將他與身為“渡江第一人”的傳奇英雄相提並論。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他會繼續隱瞞自己的身份,他的生活也會一直這樣平淡、清苦地過下去。
但在1966年,卻有一件事讓高如意遭到了一些村民的欺壓。
事情要從3年前,也就是1963年開始說起。
當時高如意的妻子按照生產隊里的分派,一直是與一位同鄉合著用隊里的小毛驢抽水澆地。但有一天,在同鄉澆地完後,輪到高如意家時,卻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毛驢掙脫了韁繩,之後還掉進了一口機井當中,當找人將其打撈上來時,毛驢已經被溺死在水中。
事發後,高如意趕緊到大隊彙報,由於這事算意外事故,因此便不了了之了。但在1966年,有村民卻把這三年前的事揪出來,說他故意弄死小毛驢,要他認罪,還要賠償幾百元錢。
對高如意來說,這錢無疑是天文數字,家裡一時大難臨頭,陷入困境。而且他一向是耿直清白,也不甘心就這樣被冤枉。後來實在是憋屈的沒有辦法了,他想到了自己在二野的老首長鄧小平,希望他能給自己申冤。
於是他讓自己外甥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在信中告訴曾經接見過自己的老首長:小毛驢死的具體過程,自己是被冤枉的。
而鄧小平對高如意這個曾經的部下還是有印象的,在收到信件後立馬查明真相,之後縣裡傳達了中央“按天災人禍處理”的指示,高如意終於挺過了難關。
雖然事情解決了,但高如意的身份也就此暴露。鄉親們在得知他是隱藏在民間的戰鬥英雄後都十分好奇,紛紛上門拜訪。但他卻沒有為眼前的名利所動搖,一直與土地、鋤頭為伴,堅持做一名樸實的農民,從沒想過問國家要任何回報。
五、貧困卻甘之如飴
從上個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這30多年時間裡,高如意一直都住在剛複員回家鄉時蓋的那三間土坯房中,十分的窮困潦倒。當左鄰右舍紛紛蓋新房,添加了新電器時,高如意家中甚至連一台黑白電視都沒有。
有些鄉親看不下去,便為高如意打抱不平說道:“像你當年打仗差點丟了命,立了那麼多大功,現在家裡這麼困難,為何不找國家給你解決解決?”
聽到這話,高如意卻擲地有聲地回答:“不管別人怎麼說,咱心裡要有一定之規,咱不能有點功勞,就躺在功勞簿上享清福,咱不能因為自己困難,就去為國家添麻煩,伸手向國家要救濟。”
其實並不止一個人這樣對他說過,但高如意總是會將“不要給政府添麻煩”這句話掛在嘴邊,一直以來他都從不向政府要過一分一毫,生活基本與所有農民完全一致,除了曾經那次被冤枉求助過鄧小平。
1995年,原來的部隊有幾位老戰友專程前來探望高如意,當他們找到高如意時,他還在趕着騾子拉犁翻地。看到這一幕後,已經當上領導的戰友們感嘆道:“我們的戰鬥英雄指揮騾子幹活也是絕對不含糊,了不起呀!”
在76歲高齡,還能目睹老戰友們親自前來探望,這讓他激動不已,連忙把戰友們帶到家中。而當戰友們看到他一家人生活並不好的近況後,每個人都很心酸,氣氛一時間變得極其沉重......
其中一位領導坐不下去了,拉着高如意的手說:“老高,這些年你受苦了。哎!當年如果你繼續留在咱們部隊,一定過的比現在家裡這個樣子好呀!”
高如意語重心長地回復道:“你們的心意我知道,但我現在有老婆孩子,和犧牲的那些戰友們相比,我很心滿意足了。”
聽到這個回答,在坐的戰友們無一不為之動容。高如意從來沒把自己的功勞放在心上,他就像一棵歷經滄桑的老樹,默默經歷風霜雨雪,他不會求國家幫助,對於政府給予的福利也是一直能省則省。
比如1996年,部隊上搞建軍紀念慶祝活動,邀請高如意去東北參加活動,當時寄來的錢完全可以買軟卧,但他卻換成硬座趕去。返程時買好的軟卧,也是讓人把票退了,又換成了硬座票。安貧樂道,勤儉節約,高如意幾乎集所有優點於一身,這種人生態度以及處事境界不得不讓人欽佩!
2003年,身體一直比較硬朗的高如意突然患上腦血栓,雖然經過醫院治療病情有所減輕,但還是留下行動不便、語言不清晰的嚴重後遺症。好在有老伴在他身邊,對他悉心照顧,時常攙扶着他在院子里走動。
四年後,也就是在2007年,88歲的戰鬥英雄高如意病逝。得知這個情況後,中央領導們也對老英雄的逝世深表痛惜,還特意讓他所在的原部隊136團領導在去參加葬禮時,向高如意家屬捎去自己的一份問候。
1月30日中午,在哀樂聲中,靈車緩緩離開了承載着高如意生活了50多年的農家小院,當時送殯的隊伍猶從村裡延伸到村外,他們一起目送着老英雄的棺槨走完最後一段路。
在隊伍的最前頭是高如意所在部隊送來的一副花圈,輓聯上醒目的大字寫着:渡江第一人高如意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