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2022年06月26日23:36:24 歷史 1136

1921年9月,周建人離開了兄弟三家人共同居住的北京八道灣大宅子,隻身到上海發展去了。

為什麼才住進來不到兩年就要走呢?多少有點無奈、被迫的意思。


不同於大哥魯迅和二哥周作人,周建人是三人中最後一個來到北京這座大城市的。

他一直在紹興老家陪伴着母親。直到1919年底,才與周家其他人一併來到北京,搬進了八道灣11號宅院。

當時的魯迅在教育部工作,周作人則在北大教書,此外,他們在各大學也有兼課,因此收入頗豐。

暫時沒找到工作的周建人深感自己學歷和學識不夠,就到北大旁聽社會哲學的課程去了,間或寫些生物學和民俗學方面的文字,在《新青年》等處發表。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當時的周建人已過而立之年,是三個孩子(長子早夭)的父親。

他的妻子是二哥周作人妻子羽太信子的妹妹羽太芳子。她是1912年從東京來到紹興,陪伴剛剛分娩完的姐姐的。

芳子當年15歲,而周建人24歲。

據說二人的婚事是由信子夫婦一手策劃,“逼迫加詐騙成局”的(魯迅語):先將周建人灌醉,然後將芳子推入其房間,造成既成事實。

簡直是一場陰謀。

不過婚後,小兩口倒也還算合得來,孩子們也接二連三地出生了。

然而事情在他們搬到北京後漸漸發生了變化。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為何突然離開了八道灣?

周建人丟了紹興的工作來到北京,在旁聽課程的同時也閱讀很多進步書籍,這是他在努力提升自我、向兩個哥哥看齊的表現。

然而這樣的舉動在胸無半點墨的信子姐妹看來是無法理解的,她們這樣抱怨道:“這麼大年紀還要去上課,多丟人……”

眼看着魯迅和周作人在北京文化界做得風生水起,賺得又多,芳子越來越覺得自己這個丈夫貧窮且無能,經常給他臉色看。

信子更是不給周建人一點面子,經常指使他做家務,動不動就訓斥道:“慢得像蟲爬”、“木乎乎,木手木腳的中國人!”

善良老實的周建人一直選擇忍讓與沉默。沒想到兩姐妹更是變本加厲起來。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羽太信子

有一天,周作人夫婦和芳子要到郊外去遊玩,周建人慾同行。

當他剛準備邁入汽車,芳子竟然斜着眼冷冷地說:“你也想去嗎?錢呢?”坐在一旁的周作人不發一言。這讓周建人頓感顏面掃地。

隨着諸如此類的事情越來越多,周建人漸漸難以忍受,他央求大哥二哥給自己找份工作,他要靠自己的努力養活妻子孩子。

於是魯迅給蔡元培寫了兩封信,請求其幫自己的弟弟找份工作。而周作人也給胡適寫了信。

就這樣,周建人收拾行囊出發了,這個年紀最小的弟弟,成為周家三兄弟中第一個離開八道灣的人。當時芳子懷着他們的第四個孩子,也就是後來的周豐三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青年周建人

周作人先到杭州教了幾年書,後來又去了上海商務印書館當編輯。

他原以為,離開那個令人窒息的家,自己又開始掙錢後,日子一定會慢慢好起來的。

然而事情並沒有像他期望的那樣明朗起來——在排擠走了自己後,羽太信子很快又將矛頭指向了大哥魯迅。

不到兩年的時間,魯迅也被迫離開了八道灣,而且與周作人徹底決裂了。

兩年,彷彿是周家一個無法打破的時間魔咒。

至此,整個八道灣周宅只留下了一個中國人。

回想當年在日本留學時,魯迅和周作人給在家留守的三弟許下諾言:有福同享,永不分離。

這事彷彿昨天才發生,而轉眼間,薔薇色的夢已經破碎,失去了色彩。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後來,周建人與芳子的婚姻,也演變成了一出人間悲劇。

始於畸形的期盼,本就是黑色土壤中開出的花,又沒有精心地培育,其強行結出的果實只會酸澀無比。


在上海另組家庭

周建人在商務印書館的編譯所工作,所長是王雲五。王的管理以嚴厲著稱,他用國外進口的打卡機考勤,要是有人遲到,將被罰扣薪金,甚至開除。

周建人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着,還經常帶稿子回家熬夜加班。

但是因為資歷尚淺,他的薪水只有每月八十元。

他開始按月給家裡寄去三十元,但芳子嫌不夠,仍然不斷催逼,他只有又增加二十元,每月寄去五十元。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王雲五

周建人給芳子寫信,希望她帶着孩子來上海與自己團聚,然而信子不讓芳子去,勸她道:

你們幾口子在北京,有大房子住,吃喝不愁,還有大伯二伯養着。上海物價高,周建人一個小職員薪水那麼低,你們過去肯定不好過……

於是芳子動搖了,她不願意去上海,任憑丈夫如何寫信相邀。甚至都不去上海看望一下。

魯母對此深感不滿,曾多次在親友面前說過:“女人出嫁,理應和丈夫一道過日子。哪有像三太太不跟丈夫卻和姐姐在一起的道理。”

後來,周建人積勞成疾,身邊又沒人照顧,得了肺結核,仍然硬撐着去上班。

就這樣一直拖到1925年,周建人與芳子的婚姻等於名存實亡了。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在最無助的時候,周建人以前在紹興的學生王蘊如出現了。二人逐漸產生感情,並結合了。

他們後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周建人仍然每月給北京家中寄去生活費,因此他和王蘊如過得非常拮据。

好在大哥魯迅知道他生活困難,經常給他資助。如魯迅日記記載,1926年9月11日:“上午托伏園往中國銀行匯泉二百於三弟”;1927年1月8日:“匯寄三弟泉百”。

1927年10月3日,魯迅攜許廣平抵達上海,打算定居下來。這樣也好和周建人家互相有個照應。

他們一開始分開住,後來搬進了同一間宅子,直到中日“一·二八”事變爆發,宅子毀於戰火,才又分開來住。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前排右起:魯迅、許廣平、周建人 攝於上海

這段時期直到魯迅逝世,周建人得到了大哥的諸多關照:

魯迅經常給周建人錢,用於給孩子們交學費或生活上的補貼等等;戰事摧毀了商務印書館,周建人失業,魯迅又托許壽裳和蔡元培出面,請求王雲五繼續聘用周建人。

而周建人一家也給了魯迅家很多照顧。魯迅和許廣平剛到上海,就是他們幫忙一起找的房子;許廣平生下周海嬰後,由於缺乏育兒經驗,王蘊如也給了很多幫助。

魯迅生命的最後這些年,確實感受到了“兄弟怡怡”之溫情,這也適當撫恤了他因周作人而備受傷害的心吧。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與八道灣的家人斷絕關係

1936年,也就是魯迅去世那年的12月,是周家老母魯瑞的八十大壽。因喪失長子而悲痛萬分的魯瑞特別希望小兒子能回北京看看自己。

於是周建人帶着王蘊如第一次回到了北京。他們也想藉著這個機會,宣布二人的婚姻之實,同時也結束與芳子那不幸的婚姻。

然而壽宴卻不在魯母住的西三條舉辦,而是在八道灣。於是王蘊如沒有出席,只有周建人一人去了。

沒想到卻發生了非常驚險的一幕:

當周建人向母親祝壽致禮時,他與芳子生的次子周豐二突然從屋內沖了出來,手持一把軍刀。

一邊口稱為母抱不平,一邊向周建人砍去,還好眾親友立刻奪下了他手中的刀,才平息了這一“血案”。

從那以後,周建人才狠心切斷了與八道灣那個家的一切關係,並不再寄錢回去。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周建人與王蘊如

對於兄弟二人都另娶的情況,周作人是非常生氣的。他痛切地稱之為“家風不正”,認為他們是在納妾,而且還將沉重的負擔丟給了自己。

朱安還好,魯迅會寄生活費給她;而芳子和她的三個孩子,卻幾乎都是周作人一人在養活着。

他曾寫信給周建人,指責他遺棄羽太芳子而和王蘊如同居:

“王女士在你看得甚高,但別人自只能作妾看,你所說的自由戀愛只能應用於女子能獨立生活之社會裡,在中國倒還是上海男女工人搿姘頭勉強可以拉來相比,若在女子靠男人蓄養的社會則仍是蓄妾,無論有什麼理論作根據。”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抗戰時期,出任偽職的周作人依仗日寇的勢力,讓北平的日本使館通知上海領事館,向王雲五下令,從周建人的薪水中扣出一半來,直接匯付給周作人。

這是周海嬰記錄在自己回憶錄中的事情。

周建人五口之家,生活更是艱辛不已。但他始終保有着民族氣節,在日寇的種種威逼利誘下,始終不願意與之合作。

他積极參加救亡運動,多次在救亡運動上簽名。儘管他生活困難,身體又多病,需要錢,但他堅決不為日本人做事。

孩子遇到生病,若非重症,決不去醫院。

他們一家子,就是在這樣困苦的環境中支撐着。據資料記載,自從周作人背叛民族後,周建人就與他斷絕了聯繫。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許廣平攜周海嬰與周建人一家



在新中國,兄弟二人境遇天差地別

1941年,對於周建人來說是個悲痛的年份。因為他的小兒子周豐三開槍自盡了。

據周海嬰說,周豐三是個很有正義感的孩子,始終關心着國家安危。

他眼看自己的二伯背叛國家背叛民族,心裡非常着急。經常苦苦相勸,二伯都聽不進去。最終他只有以死相諫,白白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而也有學者持不同的觀點。倪墨炎在《中國的叛徒與隱士:周作人》中明確地表示,豐三的自殺大部分原因來自家庭糾紛。

他從小缺乏父愛,想不通父母為何會鬧到今天這一步,父親為何要與他們斷絕關係。

無論怎樣,這都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他沒有罪過。他是父母悲劇婚姻的犧牲品。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後,周作人與周建人的境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淪為階下囚,一個重獲新生。

1949年8月,出獄後的周作人回到了北京八道灣。但他沒有獲得公民權,不能出頭露面。

政府念他精通多種外語,請他翻譯外國書,但發表時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只能用大家不熟悉的筆名,如“周遐壽” “周啟明”等。

由於家裡人口眾多又年老多病,從1949年11月-1952年3月這兩年多的日子裡,67歲的周作人竟寫了908篇文章,以賺取稿費養家。

但收入仍然很少,而且不穩定。晚年國內自然災害時,他不得不給香港友人寫信,乞求食物和藥品,活脫脫一個悲哀的老年“乞食者”。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老年周作人與小孫子

而周建人呢,在建國後地位一躍而上,先後出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高等教育部副部長、浙江省省長等職,還當選為中央委員。

1965年,周建人當選為全國人大副委員長,1978年,又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成為副國級幹部。

在新中國,兄弟兩同在一城,卻沒有來往。沒有任何資料顯示出周建人幫助過周作人,或周作人尋求過周建人的幫助。他們就像路人一樣。

可悲的周作人,一生竟然跟兩個親兄弟都鬧到決裂的地步。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老年周建人



結局

周建人在晚年撰寫了一本《魯迅與周作人》一文,談起過自己和周作人的一次偶遇:

“全國解放後不久,有一次,我在教科書編審委員會突然面對面地碰到周作人。我們都不由自主地停了腳步。

他蒼老了,當然,我也如此。只見他頗凄涼地說:‘你曾寫信勸我到上海。’‘是的,我曾這樣希望過。’我回答。

‘我豢養他們,他們卻這樣對待我。’

我聽這話,知道他還不明白,還以為他自己是八道灣的主人,而不明白,其實他早已只是一名奴隸。

這一切都太晚了,往事無法追回了。”

可能這就是兄弟二人有生之年的最後一次對話,如此耐人尋味,又有些悲哀。

歷史就是這麼的無情,人的命運就是這樣的難測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最後說說周建人悲劇婚姻里主角們的結局吧。

他的第一位夫人羽太芳子(建國後法院判二人離婚成立)一直和姐姐信子住在北京八道灣,病逝於1964年。

他的次子周豐二,後來在中學當數學老師,與妻子有一繼女周玲,女婿是梁啟超之孫梁任堪。

他與父親斷絕關係後,終生都不再與之往來,與母親和二伯一家一起生活,於1992年病逝。

他的長女周鞠子,當年沒有參與聲討父親的活動。因此周建人後來一直偷偷給她往祖母那裡寄生活費。她一直跟母親生活,學的是音樂。

結婚後跟丈夫到唐山定居,不幸死於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右:周鞠子(也叫馬理)



若不是因為善良,周建人不會任人擺布結下非自己所願的婚姻;若不是因為善良,周建人不會選擇忍讓,放棄提升自我的機會,默默離開八道灣去外地拚命工作;若不是因為善良,周建人不會允許妻子和孩子不來自己身邊生活,從而釀下後來一系列的悲劇……

再反觀魯迅與周作人呢?似乎更甚:一個被趕出家門,與兄弟決裂,含恨早逝;一個被當作賺錢工具,最後猶豫變節,成為民族叛徒。

三兄弟都為被過度透支的善良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只留給後人無限的感嘆與唏噓。

善良,本是人所應具有的美好品質,但我們不能讓它被惡人利用,並過度透支。我想,這是值得每個人去思考的問題。

(全文完)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雪梨期待與您一起交流探討,非常感謝!

備註: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必刪。

被過度透支的善良:周建人被迫離開八道灣,為悲劇婚姻埋下了伏筆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看看2023年廣州考古有啥新發現 - 天天要聞

看看2023年廣州考古有啥新發現

5月17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物局)指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主辦的“尋跡羊城——2023年廣州考古新發現”展覽在南漢二陵博物館正式開展。“尋跡羊城”系列原創性考古新發現展,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加強考古出土文物...
學歷史、製作蠶絲扇,小學生探索唐代服飾文化 - 天天要聞

學歷史、製作蠶絲扇,小學生探索唐代服飾文化

極目新聞記者 王媛通訊員 曾偲偲 饒思行 何苗5月17日,在武漢市江漢區大興第一實驗學校的唐代服飾文化體驗活動上,一二年級的學生們學習唐代服飾的歷史文化,通過親身實踐,感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和勞動創造的美好。學生們通過一場精心設計的行前一課,跟隨研學導師的引導,穿越時空,回到了盛唐時期。通過多媒體展示和生...
鄧通被相師預測貧困餓死,漢文帝不信邪,結果卻助推這個結果 - 天天要聞

鄧通被相師預測貧困餓死,漢文帝不信邪,結果卻助推這個結果

我們提到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時,總是繞不開文景時期民間積累的財富。儘管漢文帝確實在自己的生活上比較節儉,但他在某些人身上也是很奢侈的,比如他寵幸的鄧通。1.受到賞識鄧通是蜀郡南安縣人,因為會持棹搖船在宮中當“黃頭郎”,即管理船隻的小吏,因頭戴黃帽而得名。
5·18國際博物館日,小眾博物館的大趣味,沿黃九省(區)聯動直播來啦! - 天天要聞

5·18國際博物館日,小眾博物館的大趣味,沿黃九省(區)聯動直播來啦!

黃河萬古流淌,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明印記。從巴顏喀拉山蜿蜒向東,黃河一路奔流,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發祥地,擁有豐富燦爛的文化資源,也是博物館非常集中的區域,其中不乏薈萃國寶重器的知名博物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
從馬來亞戰役看,日本對英國的態度轉變是怎樣的? - 天天要聞

從馬來亞戰役看,日本對英國的態度轉變是怎樣的?

馬來亞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跟英國於馬來半島所進行的一場局部戰爭。戰役期間,英軍可以說是被狠狠地打了一巴掌,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英國也由此被貼上了恥辱的標籤。因為在馬來亞戰役中的糟糕表現,英國便給人留下了不堪一擊、完全不是日本人對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