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經十六位皇帝,有的皇帝憑藉傑出政績而被後世傳頌,有的皇帝因為一些密辛緋聞被人所熟知,還有兩位獨一檔,憑藉個人愛好而被人津津樂道至今的皇帝!今天要談論的就是明末的“木匠皇帝”朱由檢,他到底多有名?以至於我用瀏覽器搜索時剛打出“木匠”兩個字,他就彈出來了!
木匠二字是很多人對他第一印象,由於這個標籤太過直白,貼上以後就再也撕不下來了;所以人們在分析他時,總是像戴了有色眼鏡,評價總是不會太高。如果我們摘下這副眼鏡,再去看待他短暫的一生,你可能會看到他不一樣的一面。
朱由校畫像
公元1620年,對於大明王朝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就換了兩回皇帝,先是萬曆皇帝駕崩,明光宗朱常洛繼位不到一個月卻暴斃身亡,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時年十六歲的朱由校被東林黨匆匆推上了皇位。
都說他酷愛木匠活?有沒有人想過一位皇孫,是如何接觸到這些?原因是他的爺爺萬曆皇帝一直都是想讓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做太子,他爸為了明哲保身不讓他學習,以此來減少因為文字方面的禍端。為了打發生活上的無聊,朱由校接觸了木工活,並迷戀上了這門技術活;但是也埋下了禍端,結果就是後來登上皇位但是卻在文化上面一直不過關。
雖然讀書不多,但是朱由校不是傻子,道理還是懂得。他爸爸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暴斃,正直壯年突然橫死,除了幾個替罪羊被處死,到最後連一個官方的調查結果都沒有,竟成了一樁迷案。他從這件事明白了一個道理,根本沒有人關心皇帝死活,朝廷那群大臣只需要一個名義上的皇帝而已,其餘都不重要。這也是明末皇權削弱的一個重要表現,假想你是朱由校,你會不會擔心自己像父親一樣不明不白的死去?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能活下去!
明朝疆域圖
一年三位皇帝,朱由校雖然坐上了皇帝寶座,可是根基根本不穩,如果使用強硬的態度對待一些重臣,反而會對他自己不利。你們這些人不是喜歡搞政治鬥爭嗎?朱由校不僅不想着滅火,還往火堆里倒汽油;他開始通過一些裝傻充楞的方式賦予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權利,讓他們去對抗東林黨人。你們玩就好了,即使失敗了也找不到我頭上。這個策略玩的就很像他爺爺萬曆,通過各種手段來平衡朝中勢力,自己在後面做推手操控朝政。
有人說不對啊,朱由校水平有萬曆有那麼高嗎?其實主要還是因為朱由校當皇帝時間太短,萬曆也是當了十年傀儡才掌握實權的。若是再給朱由校幾年時間,他很有可能會成為第二個朱翊鈞,為什麼這麼說?幾個理由能輔證我的觀點。
洞悉明朝衰弱的根本原因
關於明朝究竟為何而亡?至今爭論不休,其中關於“”人和方面”的兩個主要原因:國庫供養不起太多朱氏子孫和東林黨人誤國導致江南工商稅收太低。朱由校在位期間任由閹黨對東林党進行打壓,期間更是製造“東林六君子”的慘案。是否朱由校洞察到什麼?想通過閹黨來重新獲得國之根本稅收的話語權!結果確實有成效,天啟年間每年都能從浙江一地收到二十萬兩的茶稅,是前面歷任皇帝的數倍。
東林六君子石像
對大局的把握一直張馳有度
天啟元年,明朝先後丟掉遼陽,廣寧等軍事重鎮,後金對大明威脅進一步加強;天啟任用了孫承宗、袁可立、袁崇煥等真正一批有能力的人,才將遼東局勢一度穩定下來。可惜這些人後來捲入黨爭,成為了政治犧牲品。但不得不說朱由校對人才任用還是有獨到之處的,可惜的就是還沒有把控住朝政,黨派間的鬥爭讓他很難堅定不移地使用一個人。
眼光獨到且長遠
其實朱由檢已經很小心謹慎了,可終究還是難逃厄運,遊樂跌入水中,落下病根而死。好吧,我們暫且相信史書記載的這一切都是事實。臨終託孤,他放棄了名義上抱養的孩子,選擇將皇位傳給了異母弟弟朱由檢,並認為他有“堯舜之才”,並對朱由檢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分看看這兩個預言,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在其中:朱由檢想憑己之力挽救大明,可惜發功太猛遭到反噬;魏忠賢雖然專權但是有他一套治理國家之策,其實能看出朱由校對人看的還是挺通透的。
有所為有所不為
朱由校在位期間發生了有名的“天啟大爆炸”,之後為了平息這件事,皇帝親自發布罪己詔來大赦天下,從這一件事看他並非一個冷血只知玩樂的皇帝,相反他知道審時度勢同時還懂得體恤民情。
後世描繪的天啟大爆炸
專情且長情
朱由校一生無子,原因就是他娶了自己的乳母,而乳母嫉妒後宮妃子,基本懷上孕的都被她弄掉了,皇后也不例外。但畢竟為結髮妻,朱由校對這位皇后的庇護也是非凡的,即使面對外界聯合的構陷,朱由校也是力保她不受任何傷害;後來自知命不久矣,知道自己不能護她一世安全,只能囑咐弟弟好生對待這位嫂皇后。
朱由校可能確實是一個“文盲”,但是上述所事件表現出來的心智卻是常人不能及,完全匹配的上他的謚號“悊”。朱翊鈞二十年不上朝照樣能治理好國家,為什麼朱由校當了七年木匠就把國家弄垮了嗎?說到底還是他當皇上時間過於短暫,一直沒有機會真正的掌握大權,否則一切都難說?
你認為朱由檢能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君主嗎? 單選
0人
0%
能
0人
0%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