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治國有方,魏武侯征戰有功,魏惠王為何把一手好牌打稀巴爛

2019年10月14日04:15:09 歷史 1048

趙魏韓三家分晉雖然有些不厚道,不過這也是歷史的必然。三家分完以後,魏國尤為強大。

魏國首任國君是魏文侯,傳其子魏武侯,到了第三代則有實力稱王了,便是魏惠王。不過大魏國在魏惠王手裡卻由盛轉衰,他到底做錯了什麼呢?

魏文侯治國有方,魏武侯征戰有功,魏惠王為何把一手好牌打稀巴爛 - 天天要聞

01魏文侯時期,法家領袖李悝變法,使得國力強大。

其實戰國時期,第一個變法的並不是秦國的商鞅,而是魏國的李悝。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李悝在魏國頗受魏文侯的重視。所以在魏文侯打算增強國力的時候,便任用李悝為相國,開展變法事業。

所謂變法,也就是除舊革新,把過去的糟粕摒棄掉,把新的更適應時代的東西實行下去,這就是變法。李悝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變法之中總是蘊含著法家思想。

他主張依法治國,法令非常嚴苛,這也一度使得魏國上下聲討,好在魏文侯幫他頂住了壓力。此外,他特別注重農業發展,因為當時的諸侯國是以農業為根本,只有農業發展壯大了,那國力才能增強。

魏文侯使樂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擊。文侯問於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謂仁君?”文侯怒,任座趨出。次問翟璜,對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聞君仁則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悅,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親下堂迎之,以為上客。---《資治通鑒》

所以李悝鼓勵當地的農民努力耕種,增加糧食產量,穩定糧食的價格,在豐收年景以平價購買百姓手裡的糧食,到了災荒年份,老百姓沒飯吃了,國家再以平價出售糧食。這只是李悝的口號,我就不信當時魏國的百姓會有餘糧,古代哪朝哪代的百姓會有餘糧呢?嘿嘿。

在政治方面,李悝也是敢作敢當。他廢除了貴族世襲制的特權,但凡沒有功勞的,兒子就再也不能繼承父親的官位和俸祿。但是對於普通人出身,對國家有功勞的,則可以入朝為官。這下子可是犯了大忌,貴族們紛紛討伐,但是魏文侯比較強悍,沒有人敢跟他斗。

這些變法的內容,對商鞅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商鞅在秦國實施的變法,其實跟李悝變法的內容是幾乎相同的,並沒有什麼創新點。但是變法重要的不是思想,而是實施。道理大家都懂,可是能堅持實施的人,卻寥寥無幾,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成功的人佔據少數的原因。

魏文侯治國有方,魏武侯征戰有功,魏惠王為何把一手好牌打稀巴爛 - 天天要聞

02魏武侯時期,任用吳起訓練魏武卒,稱霸天下。

如果說魏文侯是休養生息,那麼魏武侯就是惹是生非的主。魏文侯把國家治理得蒸蒸日上,經濟繁榮,百姓富足,隨後便交給了魏武侯。

魏武侯的一生就可以用一個武字來形容,因為他太喜歡打仗了。通過變法使得國家強盛了,魏武侯便有點不安分了。他覺得自己的地盤太小,所以他打算各種侵略。

想要打仗,必須要有好將領,魏武侯還是比較明智的,他任用名將吳起作為統帥,同時發起了對鄭國和秦國的兩面作戰,兩面都取得了巨大勝利。

在那個時期叫起這個名字的人都比較牛,比如吳起和白起,都是春秋戰國時期非常出色的將領。吳起為魏武侯訓練出了一批能征善戰的士兵,被稱之為魏武卒,也是那個時候軍隊力量最強盛的代表。

昔楚莊王謀事而當,群臣莫能逮,朝而有憂色。魏武侯謀事而當,群里莫能逮,朝而有喜色。夫一喜一憂,得失判焉。以此見武侯之不如楚庄也。夫喜者矜其所長,憂者憂其不足。矜其所長則志滿,志滿則驕,驕則淫佚,敗日至矣;憂其不足者則志下,志下必能虛心以受人,則人孰不樂告以善道?故庄王卒伯諸侯以興楚國,武侯侵暴鄰國而魏業日衰。以此觀之,人君當遜志以納善,人臣當直道以事君。君臣之間各盡其道,則天下之事無不濟矣。---朱元璋

本着不服就乾的態度,魏武侯開始了自己南征北戰的一生。兩年以後,他聯合韓國和趙國三晉聯軍,出兵楚國大梁,一路殺向楚國腹地。楚悼王連連求饒,可是魏武侯就是不肯走,順勢攻佔了河南地區的大部分楚國疆土,這也為後世魏惠王遷都大梁做好了準備。

要不是韓國遭到了秦國的進攻,三晉聯軍極有可能就把楚國給滅了,到時候天下的紛爭可就是另外一種形勢了,可能魏國會成為一統天下的那個國家。

又過了兩年,秦國主動犯境,魏武侯親自出馬慰問士卒,在吳起的帶領下,魏武卒們勢如破竹,殺得秦軍丟盔棄甲,河西五百多里的土地,都落到了魏武侯的手裡。

從此魏國成為了天下諸侯中,軍備力量最強大一個。很可惜的是,魏武侯再是雄才大略,也抵擋不住奸人的反間計。他的不信任迫使吳起離開魏國,不過魏武卒此刻已經相當強大,魏國的軍事力量並未受到重創。

魏文侯治國有方,魏武侯征戰有功,魏惠王為何把一手好牌打稀巴爛 - 天天要聞

03魏惠王時期,魏國為何被稱為人才輸出大國?

魏惠王其實也是比較有能力的一位國君,他是通過跟兄弟爭奪儲位而上台的。我們看到他的稱呼就能知道,魏惠王是魏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可見他在任的時候,是魏國最強大的時候。

不過這個時候的魏國,卻成為了天下的笑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多位決定天下格局的人才,都是從魏國流失出去的。

  1. 比如說我們非常熟悉的商鞅,他本身是衛國人,衛國是魏國的附屬國,所以商鞅一直以來是打算在魏國效力的。可惜魏國容不下他,他只好無奈地去了秦國,最終幫助秦國強大國力。
  2. 再比如說張儀,他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對秦國的外交做出了重要貢獻。可是我們卻忘了一點,他也是魏國人,而且是魏國貴族的後裔。魏惠王沒有任用張儀,的確是他的巨大損失。
  3. 還有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范睢了。范睢本來是在魏國大夫手底下做門客的,後來差點被魏國相國給殺了。無奈之下范睢只好投靠秦昭襄王。他是第一個提出遠交近攻的人,可見他在戰國的地位有多重要。

所以我們會發現,這些決定戰國未來走向的大人物,全都是從魏惠王手底下跑走的,而且全都跑到了秦國,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重要貢獻。

所以魏惠王時代,魏國被稱之為人才輸出強國,這不是沒有道理的。也正是因為他沒有抓住這些人才,才使得魏國由盛轉衰,逐漸敗落。

魏文侯治國有方,魏武侯征戰有功,魏惠王為何把一手好牌打稀巴爛 - 天天要聞

04魏惠王在位52年,到底犯了哪些錯誤。

魏惠王時期是魏國由盛轉衰的重要時期,他到底犯了那些錯誤,導致了他必然走向落寞呢?首先就是不懂得任用人才,魏惠王手下這麼多人才,他卻一個都不懂得使用,以至於錯失良機。

其次魏惠王沒有聽從龐涓滅秦的策略。龐涓是魏國著名的大將軍,手握魏武卒雄兵。可以說當時沒有誰是他的對手,他可以縱橫天下,無人阻攔。

這樣一位厲害的人物,他卻認為弱小的秦國是魏國致命的威脅。所以他希望魏惠王能夠趁着秦國內亂的時候,早點把秦國給滅了。

惠王數被於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利吾國?”孟軻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慾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史記》

當時秦獻公剛死,秦孝公繼位沒多久,秦國內部一片混亂,的確是滅亡秦國的好時機。可是魏惠王卻始終着眼於中原的事情,壓根就沒有把弱秦放在眼裡,這使得魏惠王錯過了一次滅亡秦國的機會。

再則魏惠王急功近利,沒有聽從公叔痤分秦的策略。使得魏國不僅沒能夠聯合六國聯軍對付秦國,反而讓魏國得罪了其餘五國。

這個時候的魏惠王,一路都在犯錯,這讓躲在幕後一直偷偷發展的秦國心裡就比較高興了。在魏惠王時期,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國力大增,最終魏國無奈只能向秦國妥協。

魏文侯治國有方,魏武侯征戰有功,魏惠王為何把一手好牌打稀巴爛 - 天天要聞

總結:魏惠王把手裡一副好牌,打了個稀巴爛。

魏惠王從魏武侯手裡接過江山的時候,正是魏國最強大的時候。魏惠王也打算開疆拓土,但是幾乎所有策略都錯了。

在西線,他沒有及時消滅秦國,使得秦國度過了最難熬的日子,變法成功,成為西方大國。又在魏惠王手裡奪回了河西五百里之地,使得秦國隨時可以兵出函谷關,縱橫天下。

在東線魏惠王又受制於齊國,本來打算操控齊國內政,結果手裡的小諸侯國,相繼被齊國吞併,魏惠王壓根就不敢出聲。

這個時候的魏惠王完全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不斷喪失土地,又接連敗給秦國和齊國兩個大諸侯。同時,魏惠王為了避讓秦國的威脅,不得不遷都大梁,美其名曰去中原爭霸,其實是無奈之舉。

聲勢浩大的魏武卒,在魏武侯時期是多麼的榮耀,可是到了魏惠王時期,卻完全丟盡了臉面。龐涓戰死以後,魏武卒也基本宣告消失,再也沒有人有能力訓練處一支吳起當年訓練出來的魏武卒了。

魏文侯治國有方,魏武侯征戰有功,魏惠王為何把一手好牌打稀巴爛 - 天天要聞


猜想:魏惠王若是滅了秦國,那戰國格局又會如何呢?

其實魏惠王是完全有實力滅亡秦國的,至少有兩次機會。

  • 第一次是在商鞅變法之前。這個時候,如果魏惠王能夠出兵秦國,那麼弱小的秦國必然不是大魏國的對手。

在龐涓的建議下,魏惠王能夠收縮對中原的兵力,轉而集中力量對付秦國。這個時候的秦國壓根就無法抵擋,秦國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盟友,所以肯定會被魏國吞併。

  • 第二次是在公叔痤建議分秦的時候。這個時候的魏惠王封鎖秦國出入經商的通道,將秦國徹底封閉起來。

這樣一來便是對秦國致命的打擊,不用魏國出兵,三年五載過去,秦國自己就會崩潰。如果秦國敢出兵,那麼魏國可以聯合諸侯滅亡秦軍。

一旦魏國滅了秦國,那麼魏國的大後方可就一點壓力都沒有了。到時候魏國就只需要集中精力爭霸中原。十之八九魏國能夠成功,可能一統天下的重擔,就落在了魏惠王手裡了。

參考資料:

《史記》

《資治通鑒》

《戰國策》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 天天要聞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明確奮鬥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鬥才是最有力的奮鬥”。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確立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 天天要聞

中國專家一句話嚇得印度認慫:恆河以北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

高志凱和他那句“在恆河畫一條線”的說法都火了。有網友還提議,這條線未來就應該叫“高志凱線”。印度人聽了可能都懵了,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條線的由來高志凱是一位智庫學者,他所說的畫一條線,實際上是針對臭名昭著的麥克馬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 天天要聞

蔡倫造紙術問世:樹皮破布如何改寫中華文明史?

公元 105 年,東漢宮廷宦官蔡倫將一批質地輕薄的 “新紙” 呈給漢和帝。誰也未曾料到,這看似尋常的發明,會成為撬動中華文明進程的槓桿。在此之前,竹簡笨重如石,絹帛貴比黃金,知識的傳播被牢牢鎖在少數人的書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