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妃子侍寢有多離譜?侍寢時不能發出聲音,有嚴格的時間控制,還有太監在一旁觀看。那麼古代妃嬪侍寢的流程究竟是什麼?
皇帝有着後宮佳麗三千,不少人都羨慕皇帝能同時擁有這麼多美人,但他們不知道的是,皇帝也並不是想寵誰就寵誰。
甚至在寵幸妃子上面的話語權還沒有太監和皇后大。清朝的皇帝為了穩定皇位,就拚命的生兒子,兒子越多,他們的皇位就越穩定。
皇帝每三年就要舉辦一場選妃儀式,為皇帝充盈後宮。為了子孫茂盛,還制定了一套完美的侍寢流程。
清太祖努爾哈赤吸取明朝滅亡的教訓,給自己的後代立下規矩,不許他們沉迷女色,荒廢朝政,因此專門設置了一個機構。
以此來約束皇帝和妃子的行為。這項規矩被把控得死死的,就算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也沒有權利去改變,這個機構就是敬事房。
他隸屬於外務府,他們主要負責記錄皇帝和妃子們在侍寢時發生的事,準備工作和侍寢時間。
每天晚上皇帝在用完晚膳的時候敬事房的太監就會端着一個銀盤跪在皇帝面前,這個盤子里整整齊齊地放着刻有妃子名字的牌子。
這些牌子都是黃金打造出來的,再用青玉鑲嵌,所以也被稱之為綠頭牌。皇帝想找誰侍寢,就把誰的牌子翻過來,背面朝上。
如果有妃子來了例假或者是生病敬事房就會把這類妃子的綠頭牌豎起來,皇帝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為了防止皇帝沉迷美色,皇帝每天只能召見一位妃子。如果皇帝一連好幾天都有同一位妃子侍寢的話,敬事房的太監就會提醒皇帝。
讓他雨露均沾。為了做到實際意義上的雨露均沾,敬事房還會把妃嬪的牌子扣過來放,這樣一來,皇帝不僅可以做到雨露均沾。
還能享受抽盲盒的快樂。後宮妃子也有了同等侍寢的機會,還能保證皇家的子嗣。一舉三得的事情得到了多位皇帝的認同。
如果皇帝處理完朝政時間太晚了,不想讓妃嬪侍寢也是可以的,但每個月的15日必須要到皇后宮中。
一來是為了皇家子嗣,二來是為了彰顯皇后的地位
在皇帝每晚選好侍寢妃子後,敬事房的請命太監就會到皇后居住的宮殿中向皇后奏明情況。
如果皇后同意的話,就要在奏請的紙上蓋上自己的印章。也就是說,皇帝想要寵幸哪位妃子,都要經過皇后的同意。
等皇后順利蓋上印章,請印太就會把紙張交給陀妃子的太監,他們就會帶上一件黃緞子,前往侍寢妃子的宮中。
在門口交給宮女,宮女再進去稟報,然后妃子就開始梳洗打扮了。一切準備工作做完之後,陀飛子的太監就會進去。
然後把黃緞子披在妃子身上,然後背着送到皇帝的寢宮,這時妃子還不能躺在床上,她要在一邊站着看太監服侍皇帝,褪去上下衣物。
等皇帝躺在床上之後,妃子就會順着皇帝的腳爬上床,敬事房的總管太監就會站在門外記錄著他們的一行一動。
像寫日記一樣寫得清清楚楚的,等兩個時辰過去之後,總管太監就會在門外跪着說一聲是時候了,妃子就開始了她的侍寢工作。
妃子在侍寢時不能發出一點動靜,否則就會被門外的太監立馬拉回去,完全不會顧及皇帝的想法。
等過去一段侍寢時間,總管太監看着時間到了,就會在門口再提醒一聲,如果皇帝還沒有結束的意思,太監就會通過鐘聲催促皇帝。
直到聽到皇帝的傳喚命令,太監就會進入室內跪下詢問皇帝留不留。皇帝如果說留,坨妃子的太監就會把妃子送回寢宮。
然後冊子上記錄下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皇帝寵幸某妃子,以便日后妃子在懷孕時能清楚地知道懷孕日期和預產期。
皇帝如果說不留,那麼妃子就被賞賜一碗避子湯,或者是經過推拿讓她們不能受孕。等到妃子回到自己的寢宮之後,事情流程才算是全部走完。
清朝侍寢規矩是在明朝原有的制度上改變得更詳細了,但是清朝的侍寢制度顯得更是一個工作流程,沒有一點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