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鴻門宴可以說是劉邦一生中最危險的時刻,數次命懸一線,稍有差池,未來的高皇帝就會隕落,歷史也將被改寫。但是,劉邦最終在鴻門宴危局中成功化險為夷,令人感到十分驚奇。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劉邦在鴻門宴中轉危為安的呢?讓我們一起穿過歷史層層迷霧,去尋找劉邦能在鴻門宴中死裡逃生的深層原因,剖析事件的真實經過。
- 項羽集團內部團體矛盾
劉邦能從鴻門宴中全身而退,當然少不了自身做的工作,但是首要的原因還是在項羽集團內部問題上。《漢書》“是時,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當時項羽集團軍群總計有四十萬人,劉邦集團只有十萬之眾,而且當時項羽剛剛在巨鹿擊敗秦軍主力,戰功赫赫,軍隊士氣正盛。所以此時決定歷史走向的主動權必然是在項羽集團高層身上的。如果項羽高瞻遠矚,其高層精誠團結,那麼劉邦縱使萬般能耐,也是難逃一死的。那麼項羽集團的內部團體究竟是怎麼在掣肘項羽決斷的呢?
鴻門宴座位正確圖
- 暗中相助,項伯以和為貴
在鴻門宴的事件中劉邦能活下來,項伯毫無疑問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漢書》項伯許諾,即夜復去,戒沛公曰:“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伯還,具以沛公言告羽,因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兵,公巨能入乎?且人有大功,擊之不祥,不如因善之。”羽許諾。
項羽
鴻門宴開始前,從漢書的這段記載,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三個關鍵點。
一是在鴻門宴開始前,項伯顯然已經倒向了保劉邦,拒絕打劉邦軍的立場。項伯不光言語上給劉邦承諾,給他吃定心丸,還給劉邦出主意,讓他第二天早點過來認錯。行動上更是極力勸說項羽放棄攻打劉邦,說詞的根據是劉邦先破關中兵、有戰功的客觀事實。
二是項羽在項伯勸說後,當場許諾了。說明他殺劉邦的立場動搖了,在殺還是不殺的問題上開始中立,而且隱隱有偏向不殺的趨勢,但凡項羽此時還有想直接殺劉邦的心思,那他的反應就應該是反駁一下項伯,或者至少保持沉默,靜觀其變。但是都沒有,而是直接表態同意項伯。這就可以看出項羽在鴻門宴開始前已經由殺劉邦變為教訓劉邦一頓了事的態度。
三是項伯代表的是項羽集團里的軍功團體,剛經過巨鹿之戰,項羽的集團目前必然是直接參戰過的軍人們最有話語權,所以項伯此時給出的不可殺劉邦的理由是劉邦有軍功,沒有順着范增給出的劉邦天子氣、有野心的話題辯解,可謂是擊中了辯論的要害,當前的項羽集團人數最多、勢力最大的不就是剛剛打完巨鹿之戰的軍功派嗎?說明項伯要比范增更了解項羽集團的局勢。某種意義上講,這時項伯的謀略強過了范增。
項伯
鴻門宴進行中,范增派項莊舞劍,想藉此擊殺沛公。項伯此時立刻識破了范增的計謀,用自己的行動向舞劍的項莊表達了不準殺人的態度,以及向范增表達了強烈的不滿。想想項莊此時作何感想?本來就是聽軍師的話來幹人道消滅的臟活就估計情緒上不太樂意,現在自己叔叔怒氣沖沖地跳出來,拿命保劉邦,和自己拔刀相向,這時肯定是心底罵范增的,弄的自己里外不是人,下不來台。
而且看鴻門宴上的座次,項伯在項羽軍中的地位是高於范增的,親疏上還是項羽、項莊的叔父,現在跳出來拿命保劉邦,項莊肯定是人道消滅不了,而且也等於明示了范增、項莊等人,有自己在,不許做人道消滅這套,這裡過後,鴻門宴上能殺劉邦的,也就只剩下項羽明示下令了。
急躁冒進,范增無理求殺
范增是極力主張殺劉邦的,那麼他又是怎麼做的呢?
《漢書》亞父范增說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聞其入關,珍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小。吾使人望其氣,皆為龍,成五色,此天子氣。急擊之,勿失”。
這是鴻門宴開始前,范增給項羽說的話,可以看作范增遞交的申請劉邦死刑的起訴狀。給出了劉邦必須死的三點理由。
一是劉邦貪財好色,品行不端。
二是入關後假扮道德君子,野心太大。
三是玄學,劉邦有天子氣。
我們替項羽想想,依據這個,給劉邦判個死刑,合適嗎?首先貪財好色,這不就是個人作風問題嘛,在那亂世,有幾個品德特別好的?就是太平盛世,你說一個人喜歡錢、交往異性朋友就給人來個死刑的,也幾乎沒有吧?第二點野心大,這就更好笑了,亂世諸侯,誰的野心不大?不大會跟着你一起反秦?項羽自己不也是直接殺掉了上級領導宋義上位的嗎?三就更扯了,沒有任何事實依據支撐,直接來玄學,換哪個領導都不會認同。今天聽了你的玄學理由,明天你再來一堆玄學,想殺誰就說誰有天子氣,那項羽不就成了范增手裡的刀了嗎?
但是很奇怪,項羽順着范增給出的紙糊的台階,真的打算殺掉劉邦。說明此時項羽是真的有殺劉邦的心思,但是原因絕對不是范增給出的理由。真正的原因,我認為表層是因為劉邦派人守涵谷關的行為,惹項羽生氣了。深層原因是因為楚懷王的“先入關中者為王”,楚懷王是現在名義上的老大,先前的約定是有很大效力的,不殺劉邦,那先前的約定要不要遵守?遵守了那不就對於跟一起打完巨鹿之戰的諸侯小弟們說我項羽的反秦功勞還不如劉邦嗎?所以項羽這時是想順坡下驢,直接擊潰劉邦軍完事的。
范增在鴻門宴中的行為,也顯得急躁冒進,看到項羽沒有要殺劉邦的意思,就忽悠項莊進去搞人道消滅。宴會上面刺殺劉邦,手段太下三濫,傳出去誰還敢和你項家人一起吃飯,范增這裡感覺就是在一意孤行,完全不考慮項羽的感受,和這種行為帶來的影響。你說你一定要殺,事後再說服項羽整軍擊潰劉邦軍就行了嘛。你只會搞人道消滅顯得卑鄙、不倫不類的。
項莊舞劍
《漢書》羽受之。又獻玉斗范增。增怒,撞其斗,起曰:“吾屬今為沛公虜矣!”
在范增鴻門宴殺劉邦計劃失敗後,范增當著項羽和眾人的面大發雷霆,情緒崩潰。實在是不顧及項羽的面子,而項羽又是非常好面子的人,這也為他們兩人日後不和埋下了隱患。可以說,范增了解劉邦、了解天下局勢,但是不了解項羽、不了解項羽集團內部高層的訴求,這也是他殺空的重要原因之一。
劉邦集團的危機自救
一個人的領導力,着重體現在這個人在複雜環境中的決斷力和團結隊伍的能力,相比於項羽集團內部的團體矛盾,劉邦集團此時就顯得格外精誠團結,鴻門宴中武將以樊噲為代表,謀臣以張良為代表,在這次危機中配合默契。劉邦能成功脫險,除了劉邦自身的決斷力過人外,和睦協作的文武團也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劉邦的當機立斷、能屈能伸
在一個波譎雲詭的亂世,背叛和謊言就像吃飯一樣尋常,在如此爾虞我詐的大環境下,劉邦在面對真心為自己好的人時從不懷疑,在做重大決斷時往往當機立斷,沒有猶豫遲疑,可以說劉邦如同有看見人心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天賦。
在鴻門宴前第一次見到項伯,聽到項羽要殺自己的消息,就給予了項伯極其充分的信任,在還完全不了解項伯的情況下,就和項伯結親,還聽從他的建議,第二天清早親身犯險來參加鴻門宴。這種判斷力,幾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設身處地站在劉邦的角度來想想,一個敵對幫派的二號人物深夜來建議你明天去他那登門拜訪,承諾保證你安全,換一個人,誰會去?你會相信這個人說的話嗎?但是劉邦相信,而且立刻在第二天就去了。這種當機立斷,還都斷對的本事,實屬罕見。針對誰忠心為自己好,誰虛情假意的問題上,劉邦如同看過劇本一樣沒有過任何遲疑。
隨着人生經歷的增多,很多人在見過許多偽善的君子後,會越來越懷疑別人,很難再完全相信別人,雖然避免了被欺騙,同樣也錯過了很多好意。劉邦就完全沒有這種問題,在好意麵前總是給足信任,就像封韓信為大將軍,也是如此。
劉邦來參加鴻門宴的時候,領着一百多名騎兵,浩浩蕩蕩,很是威風。到要逃走的時候,就帶着幾個心腹走小道回去,可謂是絲毫不顧及體面。在需要威風的時候威風,在要逃命的時候果斷不顧及顏面,可謂是當機立斷、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劉邦成功脫險後,立刻誅殺了叛徒姦細曹無傷,果決心狠勝過了項羽,雖然劉邦素有仁愛之名,但是在遇到需要誅殺敵人的時候,從來不曾手軟。
張良不離不棄的忠勇
常言道,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張良作為頂級謀士,其運籌帷幄的能力之強,不言自明。鴻門宴中,但是對劉邦脫險起到最大作用的,並不是張良的謀略算計,而是眾多謀士身上都少有的“愚忠”。一般謀士而言,是最會計算得失的,如果船有沉沒的危險,都會率先換船,絕不會將自己置身險境,像陳平、三國時的許攸都是代表。
在故交項伯來通風報信後,張良沒有像一般投機謀士一樣趕緊逃命,第一反應卻是不顧自己安危地來告知沛公,打算一起應對危機。張良本來完全可以自己偷偷溜走,自己說起來都只算韓王外派來的客卿,走了也不會被人說什麼,相反留下來萬一劉邦無法應對危機,不得跟着一起死嗎?這裡的得失,張良作為謀聖,不可能算不清楚,卻不因利害避趨之,他對劉邦的忠勇,值得稱讚。
《漢書》使張良留謝羽。羽問:“沛公安在?”曰:“聞將軍有意督過之,脫身去,間至軍,故使臣獻璧。”羽受之。
張良
最後鴻門宴結束,留下來善後的人也是張良,要知道項羽完全有聽到劉邦逃遁後沖張良發脾氣的可能。如果項羽聽到劉邦走了不高興,不受玉璧,是完全有可能順手就殺掉張良的,那旁邊的范增不就氣得把玉給摔了嗎?
樊噲闖帳,粗中有細
樊噲在鴻門宴中聽到劉邦有危險,奮不顧身的沖入帳中。
《史記》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樊噲聽說自己主公劉邦有危險,就悍不畏死的闖入帳中,吃生肉,慷慨陳詞。這裡樊噲說的話非常有水平,可以說完全拿捏住了項羽的痛難點。總結一下,大概說了以下三點:
一是解釋了沛公守函谷關的動機,是為了防備盜賊。這就針對性的解決了項羽對劉邦的第一層不滿,有了可以雙方握手言和的基礎。畢竟明面上,劉邦和項羽的衝突,就是劉邦在函谷關守了一波,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隔閡。
二是重提懷王的約定,轉移矛盾。實際上項羽最大的痛點,就是這個懷王的約定,項羽此時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憑藉軍功的威望,統領着四十萬諸侯聯軍,劉邦軍有十萬,項羽的軍功最大,但是按照懷王的約定,那就會變成劉邦的功勞最大,這是項羽最不能忍受的。這裡劉邦可以做表態,是聽從項羽,認項羽做大哥還是從懷王約,聽懷王的要和項羽平起平坐。這裡實際上就是樊噲替劉邦表了態,劉邦不從什麼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只認同你項羽為王。這裡就徹底打消了項羽對劉邦的不滿,取得了心理戰的勝利。
三是綿里藏針,指出了劉邦雖然不是和懷王統一戰線的,但是劉邦畢竟先入關,反秦也是勞苦功高,劉邦和你項羽底下的反秦功臣們是一條道上的。如果誅殺劉邦,那就等於誅殺反秦的功臣。項羽的四十萬軍隊里也不都是項家軍嘛,無端殺了功臣,如何服眾?那些跟着項羽一起在巨鹿立了功的人正等着封侯呢,你項羽這麼亂殺,那秦亡的今天就是你項羽的明天。
樊噲一番言語,可謂是說到了劉邦和項羽的心坎兒里,幫助他倆達成了共識,徹底打消了項羽的殺意,宣告了范增謀殺計劃的徹底失敗,樊噲的這段話,宛如出自一位成熟的外交官,可以看作劉邦的安全宣言。
總結
鴻門宴表面上看是項羽要殺劉邦,劉邦身處險境,最後成功脫險的經歷。實際上是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的第一次全面的、直接的較量,最後是以劉邦成功脫險,項羽放棄擊殺劉邦為標誌結尾了,這預示着劉邦集團在即將到來的楚漢全面戰爭中,會勝出的結局。
這次兩大集團的正面交鋒,暴露出了項羽集團的諸多問題,比如內部重臣之間不和,意見不統一,甚至鬧到了宴會上項家叔侄斗劍的地步。項羽的決斷力欠缺,遇到大的決定不能堅持自己的主見。領導力也不夠,不能及時地發現自己集團內部的矛盾,也不能有效的化解,這說明項羽的駕馭屬下的能力是不如劉邦的,在未來的楚漢戰爭中,項羽雖然自己是常勝將軍,但是屬下卻經常背叛他,導致他越勝敵人越多,最後落得四面楚歌的境地。不能團結屬下,是他的致命缺點之一。
反觀劉邦集團,謀士張良忠心不二、猛將樊噲悍勇之外還能進行細膩得外交活動,更重要得是文臣武將在危機面前精誠團結,共保劉邦,令人敬佩感動。
兩大集團在鴻門宴事件中展現得淋漓盡致,高下立判。可以說鴻門宴不單單是劉邦個人得一場成功脫險,更是未來楚漢戰爭的縮影。
參考文獻:
《漢書》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