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最小的女兒李訥,在1972年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叫徐小寧,讓人感到心疼的是,這個孩子在出生時,他的爸爸就和媽媽李訥因為感情不和而鬧彆扭,所以這也就註定了他的童年要比別人坎坷。
圖 右起為王效芝、王景清、李訥等人和毛主席雕像合影
幸運的是,李訥雖然說後來在爸爸毛主席去世後,一直過着普通人的生活,卻竭盡所能給了這個孩子全部的母愛。
4歲時外公去世,媽媽很傷心
王效芝雖然是毛主席的外孫,但是在他的記憶中,對外公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在他只有4歲時,自己的外公毛主席就已經與世長辭,毛主席作為王效芝的外公,沒有給他和媽媽李訥留下什麼豐厚的物質財富,伴隨李訥母子走出那段悲傷日子的,只有一卷卷的藏書。
王效芝在外公去世時,僅僅只有四歲,雖然年紀幼小,但還是記住了媽媽傷心欲絕的樣子,並感到一陣陣的心疼。
李訥和他的父親在他還不到一歲時就離婚了,在王效芝的記憶里,自己唯一的親人只有自己的媽媽,媽媽李訥雖然身體不好,但是一直全心全意地愛着自己,盡量讓自己在這樣一個單親家庭里能夠健康地成長。
圖 王效芝的外公毛主席
在王效芝的記憶中,外公去世後的童年幾乎是灰暗的,媽媽李訥本來也是一直被外公捧在手心的女兒,在外公去世後,卻不得不給自己又當爹又當媽,撐起這個風雨飄搖的家。
那時李訥有着各種疾病纏身,但是因為沒有人照料,連醫院都不能長期住,不然年幼的兒子根本沒有人照料。
王效芝因為獨特的家庭環境,所以在小的時候,就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加懂事,想要為母親分擔生活的重擔。
圖 王效芝(右三)
李訥和孩子獨居的那些年裡,因為家裡沒有成年的男人,連採購都變成了一個大難題,尤其到了冬天的時候,李訥也和普通百姓人家的婦人一樣,排着隊買大白菜,她買了大白菜以後,拿不回家裡,就把白菜一顆一顆地擱到木板車上,然後慢慢推回家。
李訥本來並不擅長家務,但是在那些苦難的日子裡,為了照料好兒子的生活,她學着做飯和洗衣,甚至是換電燈泡,以及疏通下水道等重活,她都不得不親自摸索着去做。
王效芝當時看到媽媽李訥如此的勞累,心裡想着自己一定要好好讀書,將來讓媽媽不要再這麼辛苦,能夠過上好日子。
圖 毛主席和衛士李銀橋
李訥在那些孤寂而清苦的日子裡,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自己爸爸給自己留下的,讓自己自立自強的教誨,李訥依靠着骨子裡和自己爸爸一樣的堅強,日復一日地與生活的苦難搏鬥。
李訥在那些年裡,由於婚姻的不幸,再加上父親去世的打擊,很少和外界的朋友來往,只是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直到一位特殊的客人到來,才改變了李訥母子後來的人生軌跡。
毛主席曾經的警衛員李銀橋,在毛主席身邊曾經工作過很多年,可以說是看着李訥長大的,在毛主席去世後,他也同樣非常的悲痛,就想着來看看毛主席的女兒李訥現在怎麼樣了。當李銀橋再次見到李訥時,心裡感到一陣的心疼。
李銀橋沒有想到,當年那個活潑可愛的,總是跟在毛主席身後,纏着爸爸綁風箏的小女孩,如今被生活折磨的已經顯出了老態,李銀橋知道李訥當時也不過是四十幾歲的年紀,但是長期的操勞,再加上還要一個人帶着孩子,李訥看上去很是疲憊和虛弱。
圖 王效芝(右)
李銀橋心裡對李訥的遭遇很是同情,就開始勸說她找個對象,但是李訥經過了上一次失敗的婚姻,她的內心已經留下了傷痕,不願再次去接受新的感情。
更讓她擔心的,是如今自己的爸爸已經去世了,自己身體又不好,還帶着一個未成年的兒子,別人會不會嫌棄她的兒子,對她的孩子不好。
所以當李銀橋提出要為她介紹對象時,她苦笑着說:
“我爸爸去世了,現在還帶着個孩子,誰會找我呢?”父親毛主席的離世,讓李訥飽嘗了世態炎涼,不願再觸碰愛情了。李銀橋聽了安慰她說:
“別這麼說,你爸爸是國家領袖呢。”
王效芝12歲,有了王景清爸爸
李銀橋想要給李訥介紹對象,並不是嘴上說說,他真心想要關心李訥母子的生活,就開始為李訥物色對象。李銀橋想到自己曾經的老部下王景清,如今也離了婚,正好也是一個人,而王景清為人也正直踏實,讓他照顧李訥的後半生,李銀橋是一百個放心。
當李銀橋聯繫到王景清時,王景清聽說自己曾經的老上司李銀橋給自己介紹的是毛主席的女兒,還有點猶豫,但還是去見了李訥之後,發現她的生活已經完全和平民一樣,而且一個人帶着孩子,生活很是艱難,就不由得對她產生了心疼和憐惜。
李訥也覺得王景清人品不錯,就沒有反對和他交往,李訥的身體不好,自從認識了王景清之後,王景清經常幫她干一些像修理門窗之類的活,李訥感受到了他的真誠和踏實,就接受了他對自己的感情。
王效芝當時已經12歲,長期和媽媽在一起的生活,使他的性格比別的孩子懂事和早熟,他也希望媽媽李訥能夠有一個人照顧,只是在王景清剛來的時候,他還是小心地替媽媽觀察着他。
圖 王效芝的媽媽李訥和繼父王景清
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媽媽李訥的丈夫王景清,對他並沒有任何的嫌棄,反而是給予了他從來沒有感受過的父愛,慢慢王效芝也就接受了王景清。
1984年,已經是45歲的李訥,嫁給了58歲的王景清,雖然說兩個人有着13歲的年齡差,但是兩個都曾經歷過失敗婚姻的人,對彼此都很珍惜,他們的婚禮雖然很樸素,但是兩個人都感到很幸福。
在李訥和王景清結婚後,李訥再也不用承擔繁重的家務了,王景清知道李訥的身體不好,有什麼活總是提前就給李訥做了,李訥在王景清的照顧下,心情也變得好了許多。
圖 李訥和第二任丈夫王景清
懂事的王效芝被繼父王景清的善良所打動,就決定隨繼父的姓改名,因為在王效芝的心裡,自己記憶里根本沒有自己親生父親的影子,只有如今這個繼父王景清照顧他們娘倆。
王效芝之所以給自己取名為“效芝”,是因為自己外公毛主席的字叫“潤之”,他想要用自己的名字,來永遠懷念自己的外祖父毛主席。
王效芝知道媽媽身體不好,所以在家裡的時候,總是幫助媽媽幹活,和繼父王景清一起在媽媽李訥生病時照顧媽媽。媽媽李訥和繼父的工資並不多,所以王效芝在長大一點以後,就在讀書的同時,兼職干一些活來賺取生活費,減輕家裡的負擔。
圖 毛主席正在辦公
王效芝知道媽媽李訥為了撫養自己,其中吃了太多的苦,也受了太多的委屈,他想要為母親分擔肩上的重擔,讓媽媽也能有開心的生活。
隨着年齡的增長,王效芝知道了很多關於外祖父毛主席的故事,他愈發覺得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自己不僅要扛起照顧好媽媽的孝道,作為毛主席的外孫,更不能給自己的外公丟臉。
王效芝在後來和繼父王景清和李銀橋等人的交往中,慢慢了解到,自己的媽媽李訥,曾經也是那樣一個被外公寵愛的小女孩,單純快樂的她,喜歡跟着外公背詩,還用自己稚氣的聲音給警衛員們唱戲。
知道這一切的王效芝,忍不住淚如泉湧,媽媽李訥曾經也是一個被外公寵愛的小姑娘,卻在外公去世後,為了照顧自己,做了12年的單親媽媽,在那些灰暗的日子裡,王效芝清楚地記得,媽媽和其他最普通的婦人,沒有任何的不同,還為了生活吃了那麼多苦。
王效芝同時也很感激繼父王景清,是他的到來,讓媽媽李訥慢慢從往事的陰霾中走了出來,嘴角上也開始有了笑容,平時性格也開朗了許多。
圖 王效芝(左一)
王效芝看到媽媽的變化,心裡感到很是高興。王景清的廚藝很好,還會給李訥變着花樣做一些好吃的,像什麼涼糕,粉絲,在王景清的手中,總會做出各種不同的花樣,來讓李訥多吃一點。
後來王景清退休了,也就有更多的時間陪伴李訥,經常會帶李訥到花園去散步,在回來的路上,他們像最普通的老夫妻一般,搭乘公交車。只是細心的王景清,總會在李訥下車時扶着她以免她摔倒。李訥在王景清的照顧下,身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王效芝見繼父對媽媽很好,心裡真心為媽媽感到高興。王效芝雖然讀書一直都很刻苦,但是在進入中學以後,他在學習上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就萌生了初中畢業後,去職業高中讀書的念頭。
王效芝在初中畢業時,把自己的想法和媽媽李訥說了,李訥聽了兒子的話,並沒有表示反對,因為李訥一直像她的爸爸教育他們一樣,並不苛求他們能夠成為如何杰出的大人物,只是希望他們能夠健康地成長,將來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普通人就很好。
圖 老年李訥和王景清
同樣,李訥也並不苛求兒子一定要追求多麼高的學歷,也就尊重了兒子的選擇。就這樣,王效芝在初中畢業後,進入了北京市外事旅遊職業高中讀書。
雖然王效芝從來都不向任何人提及自己的身世,但是他在上職高的時候,因為積极參加學校的活動,為人寬厚善良,還是贏得了老師和同學的喜愛。李訥看著兒子踏實上進,心裡也感到非常高興。
她並不在意兒子選擇什麼學校,只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自立自強,將來能夠做一個普通勞動者就好。王景清在和李訥相濡以沫的時光里,還陪着李訥回了一趟韶山,圓了李訥多年以來的心愿。
閑暇的時候,他們還會一起練字和讀書,王景清發現,李訥的字很好,和王景清在一起後,經常和他一起練字,對於孩子的前途,他們並不過多的苛求什麼,希望孩子能夠過的開心就好。
18歲當亞運村服務員
王效芝在18歲的時候,那一年正好在北京舉行亞運會,作為旅遊職業高中的學生,王效芝也和其他的同學一道,成為了亞運會的服務員。
王效芝一直勤奮踏實,也沒有想到會被前來採訪的記者認出,記者在見到這個毛主席的外孫後發現,他一直低調務實,一點也沒有想要依靠自己特殊的身份,為自己謀取捷徑的想法。
但是,在這次接受完採訪後,王效芝也走進了大眾的視野。組織上知道了毛主席的外孫居然在當服務員,就想要照顧他,給他找好一點的工作,但是被他拒絕了,他並不想藉助外公的名望來走捷徑,而是想要靠自己的努力,闖出一片天地。
圖 王效芝帶着妻子回到韶山祭祖
從職業高中畢業之後,王效芝也和普通的年輕人一樣,靠自己的努力,在社會上打拚。最開始的時候,王效芝在飯店裡當服務員,後來憑藉自己的能力,慢慢提升到了經理。
低調的王效芝,身邊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毛主席的外孫,但他還是靠着自己的誠實善良,贏得了很多的朋友。在飯店裡工作了幾年之後,王效芝為了在事業上有更大的發展,已經積累了一定經驗的他,選擇了辭職。
從飯店辭職後,王效芝選擇了下海經商,雖然經商的道路並不順利,但是他憑藉著自己頑強的意志,最後還是摸索到了一定的方法,做成了自己的事業。
圖 李訥的唯一兒子王效芝
王效芝不僅在事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且在家庭生活上,也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因為王效芝的童年主要只有媽媽李訥一個人照料,他心裡不免有一些缺失父愛的遺憾,就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承受得不到父愛的痛苦。
所以,王效芝不管多麼忙,總會抽出時間來陪伴家人,見證自己孩子的成長。在閑暇的時候,王效芝還會帶着家人一起去旅遊,學旅遊出身的王效芝,無論去哪裡玩,都不需要導遊,就能把每一個景點向家人清楚地解釋。
王效芝雖然沒有讀過大學,但是他的英語水平很好,他身邊的朋友都說,他在外出和國外的客戶談生意時,都不需要翻譯,他自己就可以和外國的客戶無障礙地交流。李訥見到兒子積極肯干,心裡也非常高興,覺得自己那些年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圖 王效芝帶家人回韶山祭祖
李訥見到自己的兩個可愛的孫女,沉浸在了天倫之樂的幸福中。王效芝知道母親雖然有着特殊的出生,但是這麼多年以來在生活中經歷了很多的挫折和風雨,懂事的王效芝總是不會忘記抽出時間來看看母親,讓她和繼父王景清有一個平靜幸福的晚年。
李訥後來腿腳不是很好,不能到很遠的地方去,王景清就只能在室內陪她讀書,她讀得最多的還是自己爸爸的書,李訥在經歷了人生的風雨後,比從前更加理解自己的爸爸,為什麼要嚴格地要求自己,就是希望自己在遇到任何困難時,都能夠堅強起來,戰勝困難。
王效芝雖然說在腦海中對外祖父沒有什麼印象了,但是在媽媽的敘述中,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外公毛主席雖然有着特殊的身份,但是在生活中也是一個普通的父親,他深沉地愛着自己的媽媽李訥,也正是他的這份愛,讓媽媽擁有了堅強的品格,最終獨自帶着自己,熬過了那段艱苦的歲月。
圖 李訥
王效芝同時也讀了很多關於外公的書,心裡對自己的外祖父充滿了敬佩。每當提起外公時,王效芝總是說:
“如果不是外公教育我們低調踏實,自立自強地奮鬥,我也不會有今天的事業,我非常感激外公。”
雖然毛主席已經故去多年,但是每當他想起外公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他心裡明白,正是外公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對國家無私的奉獻和付出,自己這一代人才能過上和平幸福的好日子。
圖 毛主席
王效芝經常把自己外公的故事,講給自己的兩個女兒,讓她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除此之外,王效芝還曾經帶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們回到韶山祭掃,他看着自己外祖父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不由得百感交集。
想到外祖父臨終前曾經想要回到滴水洞,最終未能成行,他就病逝了。王效芝的心裡不免一陣的心酸。王效芝為人樸實低調,很少在公眾面前拋頭露面,在他自己的心裡,自己也只是普通大眾中的一員。
毛主席外孫的身份,對於他而言只是一種血脈上的聯繫,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們都應該和所有普通人一樣,靠自己的努力來贏取美好的生活,報答自己的祖國,就是對外祖父毛主席最大的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