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2021年07月27日20:36:45 歷史 1818

美國自建國以來,參加過無數的戰爭,罕有敵手。

二戰後,美國更是一躍成為世界頂尖的超級大國,不管是贏得冷戰勝利,還是出兵伊拉克、巴拿馬,美國都勝績頗多。但唯獨在遇上新中國後,美國總是碰一鼻子灰。無論是中國直接出兵的朝戰、還是中國間接支援的越戰,亦或是近些年來的貿易戰,美國基本上沒有贏過。

50年代,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兵朝鮮,與朝鮮人民軍一起,打敗了在二戰中不可一世的美軍和多國聯合部隊,讓美軍不得不坐回談判桌上,放棄軍事佔領整個朝鮮半島的企圖。

60-70年代,美國直接干預越南的南北戰爭。中國除了警告美國,不準越過北緯17度線外,還給予了北越軍民莫大的經濟、軍事援助,最終北越戰勝了美軍和美軍扶持的南越,將美國的勢力趕出了中南半島。

近些年,美國頻頻對中國發起經濟制裁,打貿易戰,也同樣勝少敗多。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幾次交手,美國都無法戰勝中國呢?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 天天要聞

“知道自己是為何而戰”

首先,戰爭不只是比拼武器裝備,經濟財力,“人”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最關鍵因素。

信念的不同,讓中國軍隊知道自己是為何而戰。正如《亮劍》中所提到的,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美軍的武器裝備和後勤補給都要強於志願軍,但志願軍有一點是美軍比不了的,那就是戰鬥意志。

西方國家的軍事理論中,有關於傷亡率的話題大致是討論軍隊傷亡率達到多少,會導致隊伍崩潰,較為普遍的說法是30%。美軍在《野戰炮兵行動及火力支援》中提到,給敵人造成3%的傷亡和物資損失,稱為壓制;造成10%損失稱為中止,造成30%的傷亡和損失,可以稱其為殲滅,即已經摧毀了敵方的戰鬥意志,使其長時間或者永久無法投入作戰。

由於歐洲早些年的傳統,各個國家之間幾乎都沾親帶故,對於士兵而言,打不過了就跑,跑不了了就投降,這些是家常便飯,合情合理。當兵只是一個工作,是統治階級要打仗,投降,也無非是換個上司打工。

“三點多啦,飲茶先啊,老闆不會心疼你啦”。

但這些理論,似乎只適用於資本主義國家,放在中國乃至整個共產主義國家則不適用。希特勒曾想靠着閃電戰,摧毀蘇聯的戰鬥意志,迫使蘇聯投降。但他不知道,就算德軍攻下了莫斯科,蘇聯也不會投降。

蘇聯人是在保衛自己的革命果實,保衛自己的國家。23個蘇軍戰士,都可以在德軍的重兵合圍之下,堅守巴甫洛夫大樓50多天,這足以讓法國人汗顏,讓德國侵略勢力明白,蘇聯人不會屈服。

同樣,中國人在近代飽受屈辱,好不容易才打倒了資產階級和帝國主義,建立了新中國。保家衛國便是中國軍隊的最高信仰,有了這份信仰,志願軍不畏美軍,不懼犧牲,即使是陷入重重包圍、彈盡糧絕,也依然選擇與敵人戰至最後一刻。

志願軍188師指導員賈文歧曾經說過:“我們在朝鮮有一個信念,我們中國遭到日本鬼子的燒殺搶掠,受過這個罪,到了朝鮮,看到北部朝鮮老百姓受的苦,我們就有了這種信念,這種慘狀絕不能在我們的祖國重演,我們就是死,也要把敵人頂回去”。

正是這種精神,造就了長津湖全部被凍死,卻保持戰鬥姿勢的“冰雕連”;造就了鐵原阻擊戰幾乎全軍覆沒,卻仍死戰不退的63軍;造就了頂着敵人炮火堅守上甘嶺的“英雄連”。

德國人不會明白,大軍壓境之下,蘇聯政委為何會喊出“我們已無路可退,身後便是莫斯科”;正如美國人不會明白,趙先有為什麼要命令通訊員喊出“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 天天要聞

在很多明知是九死一生的戰鬥任務,或者極其危險的救災行動中,軍隊乃至民間組織都會自發籤署請戰書,甚至寫好遺囑上戰場,這種場景,在西方國家基本上是看不到的。比較典型的比如蘇聯的切爾諾貝利事件,中國的各個抗洪搶險和抗震救災。

共產主義的戰鬥意志以及為了國家和人民,能迸發出的強大戰鬥力,是滿口“自由民主”的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

軍民一心的魚水之情

中國軍隊來自人民,為了人民,自然會受到人民愛戴。站在中國軍隊身後的中國人民,永遠是他們的堅強後盾。

1927年,毛主席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了舉世聞名的“三灣改編”,確定了軍隊的無產級性質,也確立了建立人民軍隊的基礎思想。與當時兵匪一家、狼狽為奸的普遍現象不同,紅軍在建軍之初就制定了部隊的各項規矩,逐步演變為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現在看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似乎是很正常,但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能做到這一點的,只有紅軍。

紅軍在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在這裡,沒有剝削和壓迫,軍民親如一家,紅軍依靠群眾,群眾也支持紅軍。1934年,迫於形勢,紅軍不得不離開中央蘇區,進行長征。根據地的數十萬百姓無不傷感,他們依依不捨、含淚相送,說道“紅軍走了,白匪要來了,我們又沒有好日子過了”。百姓們堅信,只有紅軍才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 天天要聞

後來,紅軍先後改稱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但團結人民的光榮傳統,一直未曾變動。抗日戰爭期間,在晉察冀敵後根據地,聶榮臻元帥嘉獎了當地的解放軍部隊,把這些來源於人民,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武裝,稱為“子弟兵”。這個稱呼深受指戰員和人民群眾的喜愛,並漸漸流傳開來,後來成為了人民對我黨領導武裝的親切稱呼。

游擊戰是很厲害,但不是哪支軍隊都能打得出來,不是哪支軍隊都具備這種條件。解放戰爭中,人民紛紛支援前線解放軍。在華東戰場上,蔣介石的部隊一到,百姓就堅壁清野,幫助解放軍傳遞情報、運送物資、照顧傷員。解放軍們一來,百姓們就燒水做飯,提着大鍋小碗支援前線。

在整個淮海戰役中,支前民工一共出動了543萬人,使用擔子和擔架50多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牲畜76萬頭,向前線運送了自己生產的糧食2.1億公斤,彈藥730萬公斤,油鹽肉等物資更是不計其數。陳毅就曾發出感慨:“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由此看來,蔣軍豈有不敗之理。

抗美援朝期間,在前線戰火紛飛的時候,中國的大後方也沒閑着。國內人民響應國家的號召,開始為前線戰士織棉衣棉褲。1950年冬天,中國大地上還掀起了“家家戶戶做炒麵”的群眾運動,街頭巷尾都支起了做炒麵的大鍋,晝夜不息。做出來的炒麵經過東北地區,送到了在朝志願軍的手中,支援他們作戰。

炒麵是“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但卻飽含着祖國人民的深情。志願軍就是吃着這些簡陋的野戰食品,打敗了吃罐頭、餅乾、糖果和麵包的美軍。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 天天要聞

對越反擊戰以後,我國很久未經歷過戰爭,但軍民之間的“魚水之情”從未斷過。從抗洪搶險到抗震救災,再到抗擊新冠疫情,中國哪裡遭了災,哪裡有會出現解放軍戰士。

災情出現時,解放軍總會在第一時間奔赴災區,衝到最危險的地方。譬如在1998年九江抗洪,解放軍南京軍區的上萬名官兵,在總指揮董萬瑞的帶領下,緊急趕往九江湖口搶築圍堰。幾天幾夜的時間,解放軍戰士們餓了就吃一口乾糧,困了就在換班時眯一下眼睛。他們的褲腿被泥巴裹滿,全身濕透,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汗水,情況危險時,他們就跳入水中,築起一道道“人堤”,不顧生命危險,也要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而這,只是全國參加抗洪搶險的30萬解放軍的縮影。

2008年汶川地震,又是解放軍第一時間飛到災區。他們爭分奪秒,在廢墟中解救被困群眾,從死神手裡撈人,他們搶救出一個個被埋的生命,幫助災區搭建房屋重建家園,對災區群眾的恩情比山高、比海深。

雖然素不相識,但災區的百姓們看到解放軍,就如同看到了救星,一句“解放軍來了,我們就有救了”,代表了人民的心聲。正如歌曲中所唱:“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

在搶險中,脫險的人民群眾也積極支援解放軍。解放軍有紀律,不能住在群眾家裡,很多人露宿在災區和街頭,群眾們就為他們送去被褥、枕頭;解放軍忙着搶險,無暇吃飯,群眾們就送去飲料、食品;災情解除後,解放軍為了不打擾群眾,打算悄悄撤離,但凌晨的路旁,站滿了為他們送行的群眾。

人們已經把子弟兵當成了親人,解放軍有紀律規定,不準拿群眾的東西,人們就硬往解放軍手裡塞,還強行把代表自己謝意的物資,“投送”到解放軍的車上,或是自家的雞蛋,或是樹上的蘋果。人們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着自己的感恩之情,熱淚盈眶地歡送解放軍出境。這樣的場景,在中國的救災現場比比皆是。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 天天要聞

在另一個送別的地方,人們還自發合唱了一首《送別》,致敬解放軍。這不禁讓人聯想到70多年前,中央蘇區的群眾在送別紅軍時,唱的那首《十送紅軍》。過去這麼久的時間,那支軍隊還在。

當這些場景被發到網絡上時,不光是美國,大部分西方國家都無法理解,他們發出疑問:“很難理解他們(解放軍)為什麼不帶槍,在受災地區應該要保護自己,才能維護地區的安全”。

是啊,按照西方國家的邏輯,他們不理解什麼是“子弟兵”。按照西方國家的規則,軍隊只負責打仗,即使是參加救災,大多隻負責維護治安、承擔交通運輸、保護基礎設施、辨認死者身份和遺體處理等事務,救災工作由民事部門和民間組織承擔。而且在這些國家,經常會有人趁亂搶劫財物,發動暴亂。這樣看來,也就能理解為什麼西方人認為,軍隊進入災區需要帶槍。

如果你跟在中國一樣,向西方軍隊“投送”物資,軍隊極有可能會認為是恐怖襲擊,當場把你突突了。中國跟他們不同,解放軍跟災區群眾如同親人一般,自然沒必要帶着槍進入災區。對此,一位中國網友回答了那名外國人的疑問,“在中國,軍民是一家,我們的槍是留給敵人的”。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 天天要聞

今年7月初,美國邁阿密一所公寓坍塌,有140人被埋在了廢墟下。結果,除了當天逃出來的人,被埋者一個都沒有救出來,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0多天的時間。在這20多天里,拜登忙着慰問、州長忙着作秀、網紅明星在線祈禱、各路媒體採訪報道救援隊,但就是不救援。

災難發生之初,美國的救援隊到場了近400人,剛準備救援就突然停止了動作,原來,救援隊里一人被查出了新冠,而且颶風“艾爾莎”即將登陸,本着“為救援隊生命考慮的人道主義精神”,美國直接放棄了救援,並在公寓的附近找來了一隻寵物貓,為他們的“救援行動”代言。他們說“這是一個小小的奇蹟”、“我們盡了全部的努力”、“代表了人性的光輝”什麼什麼的......

這要是放在中國,無論如何都一定會盡全力把人救出來。而美國這邊非但不救援,科羅拉多州市長甚至直接表示:“救援是社會主義國家才幹的事情,只有強者才能生存下來”。美國一直在抨擊別的國家“侵犯人權”,但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權”,相信大家心裡已經有了答案。

軍民一心的條件和精神,是美國所不具備的。毛主席曾經說過,“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假如發生戰爭,中國和美國誰能組織起更強大的力量,有多少國民選擇跟國家站在一起,結果不言而喻。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 天天要聞

團結就是力量

還有一點便是文化。沉澱已久的中華文明,在面對西方文明時,越來越能展現出他的優勢。

中國人愛好和平,但不怕戰爭,這是新中國對待外部勢力的基本理念。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對此有所提及,《司馬法·仁本》中有云:“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我們不侵略別國,不主動挑事,但也絕不怕事。美國對朝鮮發起了侵略,周總理髮表聲明:“中國人民愛好和平,但是為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

我們師出有名,我們保家衛國,無限光榮。

中國人懂得韜光養晦,朱元璋的謀士朱升曾給他提過平定天下的戰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實力才是硬道理,在實力不濟時,如海灣戰爭前後,中國人主動隱藏自己,低調做事,示敵以弱。當敵人注意力被吸引開時,我們就努力發展經濟,提升自身實力。如今的中國與世界第一國家的差距逐步縮小,已經縮小到對方再也不能肆意妄為的地步。

中國人懂得合縱連橫,團結友邦。在朝鮮和越南危急時,中國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毅然出兵將敵人的勢力趕出了北朝鮮和中南半島。六七十年代,在西方操縱之下,中國被國際社會孤立,中國又團結亞非拉地區的朋友,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力,並“被非洲國家抬進了聯合國”。如今,美國靠着積累下來的資本全球吸血,中國則靠着自己穩步增長的實力,與多個國家展開經貿合作,互利共贏。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 天天要聞

中國人還知道“不打無準備之仗,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孫子兵法》有雲,“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中國建國後的幾次出兵,都是建立在“能打、可打、必須打”之上的。抗美援朝前,主席就分析:“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到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決定參戰,就要制定好作戰計劃。當時中國分析了戰場形勢後,得出了三種戰爭可能的結果,但無疑都要比不出兵有利的。周密部署後,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加入了朝鮮戰爭,並最終將美軍推回了三八線。

對印自衛反擊戰時,中國也是抓住了古巴導彈危機的機會,制訂了詳細周密的計劃,一舉擊潰了印度主力,粉碎了尼赫魯的野心。唯一沒有料到的,可能是印軍的崩潰速度遠遠超出了我軍的設想吧。

中國人又是講究團結的。自始皇帝以來,統一便是中國大地上的主旋律,任何覬覦中國的行為都不會得到支持。三國時期,即使魏漢吳爭鬥不休,目的也是為了天下統一,在面對外敵時,三國總能出奇地達成一致。曹魏徵烏桓,討北匈奴,蜀漢平定南蠻,東吳伐百越,未曾讓中國領土落入當時的夷狄之手。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 天天要聞

1962年,印度為了對付中國,勾結了一大批反華勢力,但找到運輸大隊長時,被大隊長堅決拒絕。同為中國人,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辱。大隊長痛罵了印度的侵略行為,並表示了對解放軍“全面打印”的支持,在解放軍取得作戰勝利時,他也不禁喜形於色。

最知道團結的,還要數中國人民。早在抗戰時期,中國軍民就創作出了《團結就是力量》,鼓舞人們團結在一起,抗擊侵略。建國後,國內百廢待興,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共同建設祖國,很快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建設。面對諸多難題,中國人能做到服從組織安排,舍小家為大家,讓國家的各項決策能夠有效地實行下去。

面對天災時,中國人能上下一心,眾志成城。發生災情後,到達現場、參與救援的不光有解放軍,還有眾多的民間組織。脫險的群眾自發組織起來,幫助解放軍救援災民。全國各地的人們喊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紛紛組織起來,趕赴災區救援;社會各界也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幫助災區。

2018年時日本暴雨,大概降下了300-500毫米,引發的洪災直接造成了200多人死亡,驚動了聯合國,聯合國緊急派出一大批人員趕赴日本進行救援。前些天的鄭州暴雨,7月20日一天的降水量,就達到了620毫米,而且雨還在持續不停地下。雖然災情緊急,但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鄭州已經能渡過難關,不需要依賴聯合國的救助,中國在災情面前展現出的強大的凝聚力,試問哪個國家能夠做到?

順帶一提,德國200多毫米降水量引發的洪災,造成了遠超過鄭州的人員傷亡。那些吹噓日本和德國,城市建設優秀的公知們,可以歇歇了。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 天天要聞

中國又是尊重英雄的國家。英雄在中國會被敬仰,被愛戴,會被當成榜樣,無比光榮。一個尊重英雄的國家,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英雄站出來,很多在平日里默默無聞的人,在面對災難時,都迸發出了強大的力量。

不提戰爭,僅僅是在災情中,就湧現出了一大批的英雄。有自發組織群眾撤離的,有主動幫休克群眾做人工呼吸的,有跳進洪水中救人的,有讓婦女兒童先撤自己斷後的,他們平凡而又偉大。而在英雄的事迹和正確的價值觀鼓舞下,中國還會湧現出更多的英雄。

結語

政治制度並不是美國的優勢,海地和利比里亞幾乎是完全照搬美國的制度,但它們倆現在是拉美和非洲地區最爛的國家。美國的優勢,來源於乘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快車,發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財,並在二戰後確立了以美元為首的世界貨幣體系,利用資本和貨幣收割全世界為自己供血。

美國曾將蘇聯視為自己最大的敵人,美國最懼怕的,是蘇聯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自由”遇上了“公平”,就有被顛覆的可能。可惜蘇聯沒有堅持住自己“解放全人類”的初心。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 天天要聞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失去蘇聯這一競爭對手的美國,內部種族人權問題矛盾重重,外部干涉別國內政惹得許多國家敢怒不敢言,美國也早已不是人類文明的燈塔。

如今,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的競爭對手。當經濟和科技相差無幾時,人便是競爭勝敗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對於美國的施壓,我們大可不必懼怕。我們應相信自己的優勢,在關心國際形勢的同時,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靜觀其變。

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為什麼在與中國的交鋒中就沒贏過? - 天天要聞

拜登

借用毛主席話說就是:“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吧,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看看2023年廣州考古有啥新發現 - 天天要聞

看看2023年廣州考古有啥新發現

5月17日,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文物局)指導,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中心主辦的“尋跡羊城——2023年廣州考古新發現”展覽在南漢二陵博物館正式開展。“尋跡羊城”系列原創性考古新發現展,是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漢二陵博物館)加強考古出土文物...
學歷史、製作蠶絲扇,小學生探索唐代服飾文化 - 天天要聞

學歷史、製作蠶絲扇,小學生探索唐代服飾文化

極目新聞記者 王媛通訊員 曾偲偲 饒思行 何苗5月17日,在武漢市江漢區大興第一實驗學校的唐代服飾文化體驗活動上,一二年級的學生們學習唐代服飾的歷史文化,通過親身實踐,感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和勞動創造的美好。學生們通過一場精心設計的行前一課,跟隨研學導師的引導,穿越時空,回到了盛唐時期。通過多媒體展示和生...
鄧通被相師預測貧困餓死,漢文帝不信邪,結果卻助推這個結果 - 天天要聞

鄧通被相師預測貧困餓死,漢文帝不信邪,結果卻助推這個結果

我們提到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時,總是繞不開文景時期民間積累的財富。儘管漢文帝確實在自己的生活上比較節儉,但他在某些人身上也是很奢侈的,比如他寵幸的鄧通。1.受到賞識鄧通是蜀郡南安縣人,因為會持棹搖船在宮中當“黃頭郎”,即管理船隻的小吏,因頭戴黃帽而得名。
5·18國際博物館日,小眾博物館的大趣味,沿黃九省(區)聯動直播來啦! - 天天要聞

5·18國際博物館日,小眾博物館的大趣味,沿黃九省(區)聯動直播來啦!

黃河萬古流淌,蘊含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明印記。從巴顏喀拉山蜿蜒向東,黃河一路奔流,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九個省(區)。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發祥地,擁有豐富燦爛的文化資源,也是博物館非常集中的區域,其中不乏薈萃國寶重器的知名博物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
從馬來亞戰役看,日本對英國的態度轉變是怎樣的? - 天天要聞

從馬來亞戰役看,日本對英國的態度轉變是怎樣的?

馬來亞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跟英國於馬來半島所進行的一場局部戰爭。戰役期間,英軍可以說是被狠狠地打了一巴掌,被日軍打得潰不成軍。英國也由此被貼上了恥辱的標籤。因為在馬來亞戰役中的糟糕表現,英國便給人留下了不堪一擊、完全不是日本人對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