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日前,經黨中央批准,由中央宣傳部組織,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等單位編寫的《中國共產黨簡史》正式出版,該書是全黨特別是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歷史的重要讀物,是黨史學習教育指定書目之一。書中第十章第二節收入了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後黃村村民在古民居“流轉”村民監督討論會上舉牌表決的做法,這不僅是後黃村民的光榮,而且是莆田人民的驕傲。
據介紹,2015年3月26日,西天尾鎮後黃村舉行古民居“流轉”村民監督討論會,村支部紀檢委員、村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及村民代表共28人經過討論和現場勘查,一致表決通過用村集體資金購買一棟建於1928年的華僑古民居,此舉體現了後黃村在民主監督下,群眾積极參与政治生活,盤活古民居資源,發展鄉村旅遊,留住鄉愁強烈的愛鄉意識。後黃村曾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鎮”、“中國最美鄉村”、“國家級AAA景區”、“省級生態文化鄉村”、“省級傳統村落”等榮譽稱號,2018年12月後黃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從知名華僑鄉到旅遊景區,這一華麗轉身的背後是後黃村加大投入保護性開發的成果。
後黃村歷史文化深厚,地緣文化獨特,具有鮮明的民居文化、僑鄉文化和雙擁文化。全村民房有70%以上為傳統莆仙民居“紅磚牆”,有數十棟明清、民國時期的古民居與古建築保存較為完好。紅磚主厝,磚石間砌。這是受南洋建築、外來宗教等多元文化因素影響使後黃的民間建築風格既有濃濃的莆仙風骨,又充滿南洋特色,使之享有“南洋風情,夢裡老家”的美譽。
走進後黃,可以讓人感受濃濃的文化韻味和“近鄉情更怯”的鄉愁情結。村道邊有座百年碉樓,廣場東北面的龍華書院、炮台、祠堂,北面的桃源社,南面的婦產醫院等都是距今近百年的古建築。作為“荔城區華僑第一村”的後黃,旅居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地的華僑有上百位,被譽為印尼“國寶”的“世界羽壇天皇巨星”林水鏡的祖籍就在這裡。
多年來,後黃村有越來越多村民移民海外或定居城裡,從而導致房屋閑置的現象比比皆是,其中部分古民居甚至出現不同程度的毀損。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當地閑置的古民居,後黃社區通過購買、租賃等流轉形式來盤活這些“鄉愁資源”。他們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將村裡有特色的華僑古民居進行修繕,將其改造成客棧和各種活動場所。
已建成的莆陽民俗館分為生產工具展示區、生活場景區、多媒體展示區和民俗表演活動區等四個區,19個板塊,室內恢復原來鄉村百姓生產生活場景,力求給每個市民帶來“返樸歸真”的感受。
而家風家訓館則遴選了19個家族最為優秀的家規家訓,深入挖掘家規家訓中德治思想,讓崇德重禮與遵規守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栽好梧桐樹,引來鳳凰棲,近年來,來後黃村遊覽的客人日益增多。後黃儼然成了人們嚮往的“世外桃源”。
來源:莆田晚報 記者 錢碧雲
責編:林紅霞
編審:嚴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