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先秦到隋唐時期,稱印度為“身毒”;唐初,將印度稱為“天竺”。《西遊記》中的“”天竺收玉兔”的故事發生地就是在印度。
提到印度,你的腦海中可能會浮現矇著紗麗的美麗少女、宏偉壯觀的泰姬陵、寶萊塢的歌舞片,以及“非暴力不合作的”聖雄甘地。
泰姬陵
穿紗麗的少女
要了解印度的種姓制度,我們首先必須了解印度的國教印度教。印度教起源於古印度的婆羅門教和吠陀教,它的核心教義是種姓制度,主張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迴。一半以上的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在印度人心中根深蒂固,並對印度人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印度濕婆神雕像
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源自印度教,它將人分為四個等級,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除了這四大種姓之外,還有大量的最底層的人,稱為“不可接觸者”階層,他們的社會地位最低,備受歧視。
在印度教義中,種姓是神定下來的,是世襲的,不能更改。人一出生就有明顯的高低貴賤之分。種姓制度斬斷了低種姓階級擺脫貧窮和賤民身份的進階之路,命運無法實現逆襲。雖然種姓制度在印度獨立後被廢除,但是在現在的印度社會,依然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高種姓與低種姓不能通婚。即使一些婆羅門沒落、變得貧困不堪,他們仍然帶着高種姓的驕傲,不願意與低種姓富裕家庭進行通婚。
印度法律明文廢除種姓制度,但為什麼卻形同虛設?
印度教的教義主張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迴。印度教信徒認為苦難都是為前世還債的,一切都是公平的,只有實行苦行,才能擺脫輪迴之苦。印度賤民階級被印度教義和制度洗腦了數千年,樂於接受現實的貧窮和苦難,並將其看作苦行修鍊,以追求來世的幸福。這也讓不公平的種姓制度沒有受到任何反抗,奇蹟般地存活了三千多年。
印度法律雖然明文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印度教依然存在,80%以上的印度人都信仰印度教。至今印度教有十億信徒,人數比佛教信徒還多。要從根本上,消滅種姓制度,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種姓制度已經深深地紮根在印度人的心底。它讓印度人很難意識到,印度的許多問題就存在於印度的宗教、種族制度中。在未來,印度的國運走向,很難預測,但卻讓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