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黃+酸棗仁,養心安神
二葯為養心安神的常用配伍。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歸心、肝、膽經。能養心陰,益肝血而安神,為養心安神之要葯。
《本草害利》曰:“酸棗仁,補心猛將。”
《藥品化義》曰:“棗仁……用益心血”,同書又云:“若膽虛血少,心煩不寐,用此使肝膽血足。”
地黃入心、肝、腎,能補心肝之陰血和腎陰。二葯都能通過補養心肝之血而寧心神,地黃還補腎陰以上濟於心。
相配有補肝腎、養心血、安心神的功效,常用治陰血虧虛之失眠、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夢、喜悲傷善哭等。
對於陰血不足之神志不安,治宜養血與安神並進,因血與神關係密切。
心藏神,主一身之血脈,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誠如《靈樞·本神》所說:“心藏脈,脈舍神。”《靈樞·營衛生會》又說:“血者,神氣也。”《素問·八正神明論》亦言:“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
心血充足,血在脈中運行不止,環流周身滋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保證組織器官的正常功能,產生神的活動。
《靈樞·經水》曰:“經脈者,受血而營之。”
而經脈營運氣血流行全身,又賴神明之用。神主宰經脈的運動和血液的生成、運行,神正則血氣旺盛血流和暢。
若心血虛,血不養心,可出現神志的改變。故血虛則神怯,血盡則神亡。臨床上,血虛每見神怯而恐、驚悸、失眠、夢多等,失血過多則神昏,甚至神亡身死。
正如《丹溪心法》所云:“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養者血,心血一虛,神氣不守,此驚悸之肇端。”
陳士鐸在《石室秘錄》中曰:“心驚非心病也,乃肝血虛而不能養心也。”
反之,神傷又會影響氣血,神恐則血氣不升而面色晄白;神怒則血氣上逆而面色紅赤,甚至血溢絡傷而吐血;思慮過度、所思不遂,易暗耗心血。
如臨床上常見女子月經不調,常伴有煩躁易怒,或善悲易哭,亦有女子郁怒日久而致月經不調者。
《證治準繩·雜病·諸見血症》對血與神的關係進行了精闢的論述:“血者神氣也,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是知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神靜則陰生,形役則陽亢,陽亢則陰必衰。”
由於血與神生理上關係密切,病理上相互影響,故對血不養心之神志不安,補血與安神同時並進尤為重要。
地黃與酸棗仁,一為補血之要葯,一為安神之要葯,二者均能補心肝陰血治血虛之本。
酸棗仁又能安神定志治標,現代藥理已經證實酸棗仁有鎮靜催眠的作用,補血治本和安神治標之功均強,甚為切合心失所養,神志不安之病機;
而且二葯合用,心、肝、腎之陰血俱能補,共奏滋肝腎、養心血、安心神的功效,可治療心肝血虛、心腎陰虛、心腎不交之神志不安,為補血安神之重要配伍結構。
若純虛無熱或熱象不明顯,為了突出補血功效,以熟地黃與酸棗仁合用為佳,熟地黃其性微溫,滋陰補血之力較強。
若陰血虛而有熱,宜以生地黃與酸棗仁合用為佳,因生地黃性寒,補養陰津的同時,還能清熱涼血,入心能清心瀉火,又可兼顧熱擾心神之病機,加強安神之力。
生地黃與酸棗仁配伍,補中有清,補陰血以安神,又能清心肝之火以寧心,不僅可用於陰血不足,心失所養之神志不安,通過配伍,還可用於熱擾心神之神志不安。
治療心肺虛熱,煩躁不寧,可配伍人蔘、山梔子、麥冬、當歸等同用,如《張氏醫通》人蔘酸棗湯。
治療虛弱骨蒸,四肢無力,漸漸羸瘦,心煩不得睡卧,以生地黃汁一合,酸棗仁二兩煮粥服用,即為《飲膳正要》生地黃粥。
治療膽熱,神思不爽,昏悶如醉,多睡少起,可配伍麥冬、地骨皮、黃芩、茯神、羚羊角、白鮮皮、沙參等同用,如《神巧萬全方》地黃散。
2
地黃+百合,養陰清心安神
二葯為養陰清心安神之常用配伍,常用於治療百合病。
二葯配伍即為《金匱要略》百合地黃湯,原方治療“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
百合病主要是由心肺陰虛內熱引起,主要表現為心神不安及飲食行為失調等癥狀,伴口苦,小便赤,脈微數等。
養心潤肺,益陰清熱是治療百合病的基本治法。
百合甘寒清潤,入心、肺,清熱養陰潤燥,養心潤肺,清心安神。
《本草綱目》曰:“百合,治……心痛。安心定膽益志,養五臟,治顛邪狂叫驚悸。治百合病。”
生地黃甘寒質潤,滋陰養血潤燥,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二葯相配,百合清氣分之熱,生地黃泄血分之熱,行血分之滯,氣血同治,心肺同治,共調百脈,誠如《本經逢原》所曰:“百合……仲景百合病,兼地黃用之,取其能消瘀血也。”
該配伍潤養而不膩滯,潤養中有清心之意但不苦寒,共奏養心潤肺,清心安神之功,正如陳靈石所言:“皆取陰柔之品,以化陽剛,為泄熱救陰法也。”
除了用治百合病外,還可治陰虛熱擾,虛煩不寐等證;熱病後期,餘熱未盡,氣陰兩傷,虛煩驚悸、坐卧不安、失眠多夢等證;婦人心陰不足而心悸不安,甚則精神失常者。
現代常用於治療各種神經症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亦可用做熱性病的善後調理。
近代學者以生地黃、百合為主加味治療老年慢性失眠症總有效率為90.77%,療效滿意。
該配伍還擅於養陰清熱,潤肺止咳。
百合甘寒入肺,能清肺潤肺而止咳嗽,《本草正義》曰:“百合,為甘寒滑利之品,以清熱泄降為義,用治久咳痰血之病,此為陰虛火旺,上爍肺金,故以百合清潤降火,是為正治。”
生地黃滋腎壯水而制相火,又清熱涼血。
二葯均為甘寒質潤之品,均能養陰清熱,然一長於養肺潤肺,一長於滋腎壯水,二者配伍,潤肺與滋腎並進,金水相生,相得益彰,且滋養之中能清熱降火,共奏養陰清潤肺止咳之功,可使陰血充,虛火清,燥咳止。
常用於治療肺腎陰虛,虛火上炎之咳嗽氣喘,痰中帶血,咽喉燥痛,舌紅少苔,脈細數。
可配伍玄參、麥冬、當歸、白芍、熟地黃、貝母、桔梗同用,如《慎齋遺書》百合固金湯。
此外,久咳、勞嗽、肺癰、肺痿凡見有肺熱陰傷均可使用該配伍。
治療陰虛勞損,相火熾盛,津枯煩渴,咳嗽,吐飢,可配伍麥冬、白芍、沙參、茯苓等,如《景岳全書》四陰煎。
治療肺癰煩悶,咳嗽膿血,可配伍竹茹、茜根、杏仁、黃芪同用,如《太平聖惠方》竹茹散。
治療肺痿吐膿血腥臭,連咳不止,漸將羸瘦,形容枯悴,可配伍紫菀、桔梗、天冬、茯苓、知母同用,如《太平聖惠方》紫菀散。
生地黃與百合配伍,養陰和清熱之力並重,適用於陰虛、內熱並重的神志不安或肺系疾病。
若陰虛較重而熱象較輕,可以用熟地黃與百合配伍,則滋陰力增,對陰虛較重而熱象較輕之神志不安或肺系疾病更適宜。
且熟地黃長於滋腎水,百合能清心火,合用能滋腎清心,使腎水能上濟於心,心火下交於腎,故長於治療肝腎陰虛,水火不交之神志不安。
熟地黃滋腎填精力強,和百合之潤肺清熱相伍,滋養肺腎之力較強,長於治療肺腎陰虛之咳喘,可配伍山茱萸、牛膝、五味子、茯苓等,如治療終日咳嗽,吐痰氣喘,稍行動則氣不足以息之《辨證錄》延息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