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生活飲食有講究,牢記“3做2不吃”,順應節氣身體棒

清明將至,生活飲食有講究,牢記“3做2不吃”,順應節氣身體棒。大家好,我是琦哥說美食,祝大家開心每一天。

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節日,這時寒冷的冬季已經遠離,此時天朗氣清,大自然生機勃勃,桃花初綻、楊柳泛青,明朗清秀的景緻再現。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春種景象。

從清明節氣這天開始的15天內分為三侯,每5天為一侯:“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思就是說,先是白桐花(一種鄉野之花)開放,接着是田鼠在田間銷聲匿跡,鵪鶉開始活躍起來,然後是雨後可以見到彩虹了。

清明,也是一年養生的重要時期,此時調養好身體對健康有着積極的意義。傳統的養生理論認為“春與肝相應”,就是說春季的氣候特點與人體肝臟有密切的關係,清明時節的養生還是以保養肝臟為主,注意疏肝養肺。雖然氣溫上大體趨於穩定,但雨水較多,氣溫會隨着降雨而下降,此時人體內的陽氣已經十分充足,不宜對肝臟過度進補,飲食應以清淡為主。

同時,為了順應節氣,更好地調養身體,朋友們還要多做以下三件事,少吃兩類食物,下面就跟隨我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養生做3事:

第1事:郊外踏青,多接近大自然

雖然一年四季都可以到郊外去遊玩,但踏青不是每個季節都有的,尤其是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郊外到處都顯現出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美景,是全家一起踏青的好時節。由於在冬季身體和心靈都無法舒展,此時徜徉在郊外的綠草之中,是一種很好的生活享受,還能喚起童心的回歸。踏青也是一種有利於人體健康的活動,郊外更接近於大自然,可以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使人心肺受益、精神大振,體內的新陳代謝加快,機體的抗病能力也會增強。

第2事:早睡早起,常到河邊和樹林走走

清明時節氣溫逐漸升高,雨水也慢慢增多,人盡量不要在家中待得太久。“久卧傷氣”,坐卧時間過長,會影響到氣血的循行,而熬夜太晚,也會耗殺陽氣。因此,我們在清明時節應該注意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有利於提高睡眠質量,順應人體陽氣生髮的規律,以免對身體健康造成消極影響。此時樹木已萌發出新的葉芽,朋友們可以到有樹木的地方或河邊散步走走,多呼吸新鮮的空氣,以放下煩惱與壓力,從而達到與自然同氣相求的目的。

第3事:適度運動,注意保暖和衛生

清明時節萬物升發,夜雨尤多,每天清晨空氣濕潤清新,朋友們可以到綠地、公園,樹林、河邊等散步和慢跑等舒緩運動。但運動一定要適度,並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循序漸進,避免運動時間過長。

同時,運動時還要注意保暖和衛生:由於清明時節氣溫暖和,所以是細菌繁殖的高峰季節,疾病的傳播也很活躍。我們在運動中要更加重視衛生,及時洗澡和更換衣物。運動後不能馬上去吹風或沖涼,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的發生。因為北方地區的晝夜溫差較大,北方的朋友們要特別注意增減衣物,預防流感。

清明養生2不吃:

1不吃:”發物

清明時節在飲食上最好盡量遠離“發物”,尤其有慢性病的人。發物是容易引發舊病宿疾或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是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魚、海蝦、海蟹、黃魚、帶魚、蝦、豬頭肉、雞翅、驢肉、牛肉、羊肉、狗肉、芒果、燒鵝等。清明時節是多種慢性疾病容易複發的時候,有慢性病者就要忌口,少碰易“發”的食物,這些食物易動風生痰,導致哮喘、精神病等慢性病的複發。這個時期可以多喝五穀粥,有健脾和胃、益肝滑腸的功效。

2不吃:寒涼之物

清明時節仍時有冷空氣入侵,所以大家盡量少吃寒涼之物,以免有損脾胃而引起腹痛、腹瀉等。清明時節的飲食宜溫,但一些地區還保留着清明吃冷食的習俗,這一點一定要根據自身的狀況進行適當調整。

像芋頭、白菜等食材可以溫胃祛濕,在清明時節朋友們可以適當多吃。而一些蔬菜和水果,例如薺菜、菠菜、萵筍、山藥等都具有很好的柔肝養肺功效,也可以多吃。

清明將至,生活飲食有講究,牢記“3做2不吃”,順應節氣身體棒。大家好,我是@琦哥說美食,每天分享好食材給大家,豐富您的飲食知識,方便您的安全選購。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點贊、評論、轉發和收藏,對我來說是創作的動力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