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日,西山居機甲情懷遊戲《解限機》正式公測,開服當天儘管STEAM峰值人數達到13W+,但各位給出的好評率僅60%多一些,硬核也是草草體驗了一下,在機體平衡性、蜜汁縫合的模式(比如強行OW式推車,但又無法開局後切換機體)、匹配機制等方面都有痛點,還得官方運營擺正方向呀,不然就是高開低走的局面了。
閑話少聊,回歸本文核心主題——實戰幀數測試,《解限機》採用移動端常見的Unity引擎,美術風格偏日式二次元,支持NVIDIA DLSS 4技術,今天這篇文章就給大家使用RTX 5070 Ti和RTX 5060兩款顯卡來驗證一下遊戲的性能需求。
配置、遊戲選項、DLSS 4畫質和測試場景
第一款測試顯卡來自影馳的RTX 5070 Ti星曜LUNA OC,包裝上是全新月亮女神LUNA形象IP(白色版本,黑色則為黑夜女神NOX),顯卡擁有超長的42個月質保,相比其他主流非公會多6個月更有保障,支持個人送保。
第二款顯卡則是耕升的RTX 5060追風白OC,本身定位甜點的緣故,其包裝設計自然簡潔不少,支持個人送保和三年質保售後。
測試平台方面,這種多人競技遊戲當然還是我們老朋友銳龍7 9800X3D強項,設置PBO ENABLE,搭配兩根DDR5 6000C26 16GB*2內存套裝,確保CPU最大程度降低瓶頸,操作系統是Windows 11 24H2最新版本,顯卡驅動是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576.88 WHQL最新,該版本對《解限機》有相關性能優化並使其支持DLSS 4多幀生成。
《解限機》UI首頁設計說實話挺像頁游的,進入系統設置後的畫質選項也就還好,風格比較簡潔,想要開啟DLSS幀生成切記先把API切換至DX12,DLSS分為自動、深度學習(DLAA)、質量、平衡、性能和最高性能這些檔位。
而預設畫質是低、中、高、超高、影視和電競,只要是N卡任何預設畫質都是默認開啟DLSS自動(下方畫質對比各位就知道為什麼了),其中電競檔會給出一套自定義優化方案,這點倒是對於追求極致高幀率的玩家挺貼心。
《解限機》具體畫質選項涉及20個左右,選項類別相當豐富,在Unity引擎基礎上針對各方面都進行了重構,比如更為深入的虛擬幾何體精度,對幾何細節、破壞和碰撞動態交互都會有影視,涉及場景關聯的也不少,比如體積霧、地形、植被、屏幕空間遮蔽、屏幕空間反射、全局光照還有天氣效果這些細節,甚至為玩家做了一個高品質頭髮的選項,好讓各位宅男好好欣賞靚麗的駕駛員~
2160P截取影視級抗鋸齒
2160P截取DLSS深度學習(DLAA)
2160P截取DLSS質量
2160P截取DLSS性能
影視級抗鋸齒雖然沒有明確指出是什麼,但個人猜測大概率還是常見的TAA,預設畫質包含DLSS自動檔顯然是正確的,從以上對比來看,TAA的畫面看起來會很毛糙,尤其是在一些高頻細節區域(如鐵絲網),而主體機甲狗牙現象也明顯,DLAA是很好替代方案(損耗比較小畫質最好),DLSS質量檔則是平衡畫質和幀數,即便是DLSS性能檔也會好於TAA一些,因此各位就不需要再糾結用不用影視級抗鋸齒了。
測試場景方面,《解限機》雖沒有基準,但有回放系統就挺方便測試。這裡選擇了邊緣戰場模式中的密斯之眼(6V6 PVP)作為測試樣本,選擇機體是矛隼,大致流程是這樣:在搶據點的時候切換矛隼形態,來回使用速射炮、輕重型導彈進行多個來回騷擾,此時視角會在空中,視距也會比較遠。
能量耗盡以後落地,此時視角就是地面視距變近,正面交鋒玩家,過程持續一分鐘,兩種戰鬥狀況綜合起來就比較有代表性,更符合玩家真實遊玩場景,所以硬核使用矛隼作為測試機體也是有原因的。
1080P/2K/4K分辨率預設影視級畫質和優化方案幀率
主流1080P分辨率,原生抗鋸齒下RTX 5060平均跑到52fps,居然只是勉強流暢水平,有DLSS質量檔加持才可保穩60fps+。而RTX 5070 Ti則是剛好達標高刷門檻——DLSS質量檔下能有平均109fps,此時再使用2X幀生成就很舒坦了。
2K分辨率,原生抗鋸齒RTX 5060已經沒戲,藉助DLSS質量檔才可達到平均53fps,1%幀只有42fps體現在玩家扎堆放技能的時候,若不想降畫質只能依靠2X幀生成,達到平均78fps尚可接受吧。
至於RTX 5070 Ti有DLSS質量加持的時候,能達到平均96fps,雖未完全達標高刷門檻,但這個幀數段開2X幀生成問題也不大了。
RTX 5060其實也能戰2K分辨率,使用預設的電競檔畫質即可,各選項設置比較均衡和科學,或者也可以像硬核一樣極端向,僅材質品質、景深、虛擬幾何體精度、特效質量(自己和其他)拉滿,流式貼圖質量一般,其他均為最低,當然動態模糊得保留畢竟高速戰鬥,如果玩矛隼的時候,可以適當把屏幕空間遮蔽拉高(物體更有立體感,更好辨別空間層次)
經過自定義優化畫質後,RTX 5060即便是2K分辨率,平均幀率也能達到基本流暢的54fps,此時再開一手DLSS質量檔就是完美流暢狀態了,當然也可以試一試2X幀生成。
4K分辨率,RTX 5060拉滿會爆顯存,還是直接RTX 5070 T靠譜,原生抗鋸齒就可達到平均52fps,這就意味着DLSS質量檔能達標60fps+,這個幀數區間同樣可試2X幀生成,基本可勝任入門級高刷門檻。
4K分辨率預設影視級畫質改原生抗鋸齒,OSD監控可見其實遊戲也不會過分吃顯存,大致10GB左右就足夠了,關鍵還得核心性能強,不過內存確實得注意下,別說4K就連1080P分辨率都得啃掉16GB以上。
DLSS 4多幀生成對比幀率
DLSS 4多幀生成方面,就以RTX 5070 Ti運行4K分辨率為例,原始幀依賴DLSS質量檔就可達到70fps可以保障低延遲跟手一點,此時開啟DLSS 4的2X倍率後,提升幅度相比影視級原生抗鋸齒有2.26倍,3X倍率是3.13倍,最後4X倍率是3.88倍。
測試顯卡介紹
影馳RTX 5070 Ti星曜LUNA OC,外觀得以重新設計,以更為圓潤的星曜造型呈現,白色主體色下貫穿着銀色的區域還支持ARGB燈效,當然還有黑色版本的黑夜女神NOX,它用特別的紫色點綴更具備高級感。
影馳RTX 5070 Ti星曜LUNA OC搭載三枚95mm尺寸的霜環風扇,無光設計得以最大程度優化散熱結構,配備風扇智能啟停技術,軸心上有對應的星曜圖案裝飾。
影馳RTX 5070 Ti星曜LUNA OC最為人性化的設計是快拆結構,上蓋和散熱器/PCB部分利用了多個磁吸點實現快拆,並且風扇供電也是觸點形式實現,對於玩家最大的便利之處自然是清灰。用料方面,顯卡有12層PCB、12+4+3相供電、一體壓鑄中框、4*8mm+3*6mm鍍鎳熱管等豪華配置。
顯卡側面中間區域是呼應命名的BOOMATAR LOGO燈效,燈效支持同步主板和主板調控,12V-2X6供電接口設計,與整體風格融合度最高的是這塊純白背板。
當然追求華麗的ARGB裝機效果,也可以換上鏡面材質的背板,它不僅是可以照鏡子,而且能反射到機箱內其他硬件的ARGB燈光,也是相當有創意的設計了。
其次是甜點級的耕升RTX 5060追風白OC,極簡風格設計下,一定程度反映了它甜點和緊湊的定位,外觀上也沒有過多的裝飾,不含擋板尺寸為224.5*113.5*40mm,這種SIZE天生就是為ITX機箱打造的。
耕升RTX 5060追風白OC具備兩枚第三代炫風之刃風扇,尺寸設計只有92mm因此造就了緊湊屬性,扇葉也是經過散熱強化的環形7葉片設計,散熱效果更好,也支持智能啟停技術。
這款顯卡主打是甜點和緊湊,因此裝飾效果也是相當簡潔,側面區域只有GEFORCE RTX和GAINWARD LOGO,加上整體無光的設計,正好可迎合那些口味獨特的ITX玩家。
顯卡是單個8pin PCIe供電設計,耕升RTX 5060追風白OC本身功耗也符合NVIDIA官方設定的145W,接口已經是過剩滿足。
耕升RTX 5060追風白OC也是全金屬背板設計,右側對應有GEFORCE RTX和GAINWARD LOGO裝飾,左側是主流常見的貫穿式風道,可和正面風扇聯動形成高效的氣流。
總結
全文測試下來,《解限機》整體性能要求不是很高,RTX 5060搭載DLSS(默認開啟)輕鬆滿足1080P拉滿畫質流暢運行,而2K分辨率使用本文自定義或者預設的電競畫質,也是能達到60fps標準的,至於RTX 5070 Ti作為4K入門挺不錯的,高刷門檻則至少搭配2X幀生成,當然優化畫質的話,降一檔到RTX 5070估計也能滿足。其他方面,最好配備32GB內存,CPU也不能太拉跨,畢竟同屏是12個玩家同台競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