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任何一個錢幣論壇或收藏群組,你總能看到這樣的奇觀:玩家們把評級公司罵得狗血淋頭,說它們是"假幣洗白機構"、"人情分批發部",可轉眼間,拍賣會上搶得最凶的還是那些帶盒子的評級幣。
這就像我們天天喊着"再也不吃辣雞食品",深夜卻忍不住點開外賣APP叫炸雞:典型的"嘴嫌體正直"。
本文圖片都來源網絡
泉友跟我吐槽:"現在的評級公司啊,就跟我們家樓下那家包子鋪一樣,一邊罵它肉餡不新鮮,一邊早上還得排隊買,因為別家更不靠譜!"這話糙理不糙,道出了當下收藏者的無奈。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罵評級的大致分為三類人,就像三國演義里的魏蜀吳,各自打着不同的算盤。
第一類是"恨鐵不成鋼"的真玩家。他們像極了為子女操碎心的老父親,罵是因為在乎。某微拍上出現大批某知名評級公司的"一眼假"入盒幣時,這些玩家氣得跳腳:"這已經不是技術問題,是道德問題甚至法律問題了!"
他們希望的是評級行業能刮骨療毒,不是一棍子打死。就像泉友"銅錢眼"說的:"PCGS、NGC偶爾也會走眼,但人家會認錯會改進,某些國產評級公司是把錯幣當特色經營了!"
第二類則是"賊喊捉賊"的投機客。他們的罵聲最大,手裡的"國寶"最多,可惜都是地攤級貨色。我曾見過一位在群里大罵評級公司"有眼無珠"的人,曬出的“出譜大珍”連字體都是電腦楷體。
這類人罵評級,不是真想揭露黑幕,而是惱火自己的"寶貝"進不了盒。
第三類純屬"鍵盤俠":他們可能連真銀元都沒摸過,但不妨礙在每條評級新聞下刷"全是假幣"!就像小區門口下象棋的大爺,雖然自己棋藝不精,但點評起國際棋賽來頭頭是道。
造成這種怪現象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找不到更好的選擇!
資深幣商老李給我算過一筆賬:"十年前評級還沒火時,買十枚銀元里能有兩三枚假貨算運氣好。現在買個PCGS盒子幣,哪怕它偶爾走眼,假幣概率也不會超過5%,溢價率甚至超過100%,你說我選哪個?"
這就像你知道某外賣平台衛生不達標,但總比路邊攤強點。
更現實的是,現在一線市場早就被"篩"成了渣。泉友"方孔兄"上個月跑了三個省份的一線,回來苦笑:"現在各個地方的錢幣,不是假得離譜,就是貴得離譜。真有好貨?早被專業鏟子連夜打包送評級公司了!"
現在的玩家就像在走鋼絲:完全不信評級?等着被假貨坑死;全信評級?可能被"人情分"坑哭。於是催生了"薛定諤的評級觀":買之前當它是權威,買之後如果是高分就供着,如果是普品就砸盒賭分。
這種精分狀態催生了不少黑色幽默。有位泉友花大價錢買了某公司MS65分的袁大頭,結果發現明顯清洗痕迹,怒而送評PCGS,果然給了AU92。他苦笑着自嘲:"我這算不算是花錢買了個'假真'?"
評級動了售假者的蛋糕,這本來也是一件好事,他們罵罵無所謂。但瘋狂的發展過程中,缺乏有效監管,於是這些評級公司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吃完飯就砸鍋了!
現在罵評級的玩家,真的是吃了很多血虧後的憤怒之舉,這道基本的保障如果都保不了,豈不是又回到了原點?
而離開評級幣,有些人真的在市場半點都生存不了,這就是一個死結。如果這些人都失望退出了,那麼剩下的“盤子”是撐不起這麼大的市場的。所以只能期待着更完善的法律,以及評級公司更高的“道德標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