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洞見·姜榆木
不對生活斤斤計較,生活也會對你慷慨以待。
博主@鐵礦剛到城裡打拚時,住在公司附近的廉價公寓,吃穿用度也是能省則省。
每天下班回家,面對擁擠的走廊,發黃的衛生間,時不時出故障的家電,本就疲倦的身心愈發崩潰。
後來搬進新的公寓,她驚喜地發現:
通透的採光,可以讓人起床時元氣滿滿;
整潔的廚房,可以讓人有動力給自己煮可口的飯菜;
寬敞的陽台,可以擺下雙桿的晾衣架,讓人不用為晾曬這樣的小事煩惱。
儘管每月多花了幾百塊,她的精神狀態卻煥然一新,工作中也變得幹勁十足。
由此,她感慨道:
“我以前所有的將就,都是在積累痛苦。而解決掉這些痛苦的方法是如此簡單:
換一所好的房子,一個好的環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去追求有質感的生活。”
人,不能永遠將就地活着。
別住太便宜的房子,別過太節儉的生活,就是安頓好自己的內心。
一個人不被日常的瑣碎困擾,才能奔赴在成就自己的路上。
01
B站採訪過3位在深圳打拚的年輕人。
第一位年輕人是個設計師,租住在十平米的單間里。

屋裡只有一張小床,行李塞滿了床與牆之間的空隙,連張椅子也放不下。
因為沒有窗戶,他沒有白天黑夜的概念,周末在家時,常常一躺就是一天。
在被問及未來的打算時,他想了許久後說:“再熬幾年吧,看看能不能攢到首付。”
第二位是個媒體從業者。
他租的是一間22平米的公寓,雖然同樣不大,卻被他布置得溫馨舒適。
從二手市場淘來的沙發,自己動手拼的桌子,房子雖小,一應生活用品俱全。

儘管這樣會多出一部分支出,但他利用房間布景,兼職做了視頻博主。
如此既覆蓋了住房花銷,又幫他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
第三位是個創業者,剛搬進自己的新公寓。
窗明几淨的客廳,連着敞亮的衛生間,還有專門用來收納的雜物間。

打開落地窗,站在陽台上,城市與青山相互掩映的風光盡收眼底。

剛來深圳時,他也只租得起又小又舊的房子。
但他對自己說:“我未來租的房子一定要有陽台,可以看着飛快向前的世界,感受自己膨脹的理想。”
他用這個目標,激勵自己在事業上持續突破。
住進新房後,他打算將書房當成會議室,隨時邀請合伙人討論項目,加快自己創業的腳步。
張小嫻曾說:你房間的樣子,就如同你生活的樣子。
住在狹隘逼仄的房間,眼前一片擁擠凌亂,你的狀態也很難是敞亮、開闊的。
住在自己喜歡的地方,擁有一份好心情,才能元氣滿滿地去和生活過招。
哪怕在外飽嘗辛酸,回到家裡你也總能找到溫暖的治癒,重拾前行的信心。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美好的東西都是熬出來的。
但其實當身邊遍布美好的磁場,你自會吸引同等美好的生活。
02
作家丁丁張說:凡事太過用力,都是一場災難,尤其是在節儉這件事上。
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朋友:
捨不得丟掉過期的飯菜,結果吃壞肚子被送進醫院;
寧可買便宜的鞋子穿半個月,也不買質量好的鞋子穿兩年;
為了省錢買的廉價傢具,甲醛超標……
成年人的世界兵荒馬亂,我們習慣了捂緊口袋,只為保住內心的安全感。
然而委屈自己省下的錢,最後往往都會通過其他方式浪費出去。
知乎網友@慢慢,在自己的圈子裡一直以節省著稱。
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不外出、不聚會,一件衣服能穿5年以上。”
工作第二年時,有同事邀他一起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一場行業峰會。
儘管很想去,但一想到這是規格極高的會議,而自己連套體面的衣服也沒有,心裡不由打起了退堂鼓。
最後看了眼入場費和來回機票的價格,他更是果斷勸退自己:“去一趟要花兩個月的生活費,網上看看也是一樣的。”
結果朋友在峰會現場,結交了許多行業專家,甚至得到一些大佬的推薦。
沒過多久,就跳槽到一家更大的公司,收入直接提高了一倍。
而網友看着自己省下來的錢,內心只有無限懊悔。
畢淑敏在《幸福是自釀的》中寫道:“省下來的錢就像手中的冰淇淋,時間久了,只會白白化掉。”
節儉是美德,太節儉卻是對生命的辜負。
當一個人把所有時間,全都用來虧待自己,那他也很難會去積極經營向上的人生。
捨得善待自己,你不對生活斤斤計較,生活也會對你慷慨以待。

03
我想肯定有朋友會說:我也想對自己好些,但是沒錢沒辦法。
是啊,缺錢時的無奈,是每個普通如你我的凡人,按不下去的隱痛。
但請相信,一個人生活變好的前提,是對更好生活的嚮往。
在能力範圍內,住好點的房子,過體面點的日子,不是鋪張浪費。
當你不再一味將就,才能跳出充滿匱乏感的生活,走向更廣闊的人生。
我曾經也和同事合租一間老破小,平時節儉到就連周末的飯菜,也要周五從公司食堂打包回來。
錢是省了不少,我卻總因頻繁漏水的天花板,或偶爾買貴一次東西而焦慮抑鬱。
直到室友搬家,我租了一套精裝修的單身公寓,日常用品也換了一次新。
生活成本的增加,沒有壓垮我。
反倒是整潔舒適的環境,像是突然為我免去所有後顧之憂,讓我更加專註自己的專業。
一年後,我不僅保持了良好的工作狀態,還培養出居家寫作的能力,擁有了一份收入不亞於主業的兼職。
這時回頭去看,才發現當初為了不將就而多花的那筆錢,是如此微不足道。
著名投資人羅伯特·清崎曾說:
別總把“我怎麼負擔得起”掛在嘴邊,而要常常問自己“我怎麼才能負擔得起”。
人生便是如此,當你想要更好的生活,世界就不缺讓你賺到更多錢的機會。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過好當下和着眼未來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的支點。
對此,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6-1-3”法則。
意思是說,將每月可支配收入的60%存起來,10%用於投資,剩下30%則用來提高生活質量。
當收入有所增加,就等比例提高住房和日常花銷方面的預算。
存下的錢是日後的安全感,花在提高生活質量上的錢,買來的則是當下的幸福感。
讓你在兵荒馬亂的世界,守住一份從容和篤定。
▽
有句話我深有同感:“面對不斷受錘的生活,我們習慣了討好任何人,唯獨忘了取悅自己。”
委屈自己省下的錢,不會讓你變得出眾。
但是舒適的房子,舒心的日子,卻能時刻給予你滋養。
無論日子怎麼變,都讓你有勇氣追求任何一種值得的生活。
點個贊吧,餘生把自己照顧好,比什麼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