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因長得太帥,在27歲時被人圍觀而死

在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割據勢力爭奪政權導致社會紛爭不斷的時代,在這些朝政不斷更迭的過程當中,社會的文化發展卻在戰亂當中絕處逢生,使得玄學、道教和佛教與儒家學說相互交融,呈現出一種新的社會思想風氣。

這個時代中除了文化有着新形勢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那就是魏晉南北朝盛產美男子,他們有着與其他任何朝代都不同的審美理念,因此才有了“溫潤如玉佳公子”的說法。

衛玠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子之一,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可多得是帥哥。有了美貌之外,他集才能和好口才於一身,難怪他會成為當時人人都爭相追捧的偶像。

美貌與才華並重

衛玠是今山西夏縣人氏,他出身在一個官宦之家,自小就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長大。跟許多貴公子一樣,衛玠的家教良好且飽讀詩書,當時各種思想在他腦海中發生碰撞,也為他日後的美名打下基礎。

中國有句古話叫“女大十八變”,說的是許多女子成年後就會出落的比小時候還要美。這句話用在男子身上也不為過,然而對於衛玠來說,這話就不太適用了,因為他從小就美到大。

據說他五歲的時候,祖父衛瓘就看出了他是個美人坯的苗子,還感嘆道:“衛玠是個與眾不同的人,只可惜我年紀大了,看不到他長大的一天”。

那麼衛玠是如何與眾不同的呢?少年時期,一次他乘坐着羊車到街上去溜達,那些百姓看到他都以為是“玉人”,都連連稱讚不已,活也不幹了都跑去一睹衛玠的盛世美顏。

他的舅舅王濟在朝廷中任職驃騎大將軍,他的基因也非常優良,據說英俊豪爽且具有風度姿容。可是當他看到自己外甥衛玠的時候,就開始自慚形穢,覺得自己丑陋無比。

他還經常跟別人說:“我每次跟衛玠出去,就像帶着一顆光彩照人的珠玉行走一般”。可想而知,衛玠名列四大美男還是有道理的。

而衛玠的美跟魏晉南北朝的審美有着很大的關係,古時候的男人都喜歡留絡腮鬍,但是到了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轉變。許多男子都追求“陰柔”之美,紛紛把鬍子給剃去。

除此之外,擦粉、熏香已經不是女人的專利,這也是當時男性所追崇的時尚。先前網絡上還興起過一陣魏晉南北朝男性妝容的風氣,只不過咱們現有的價值觀並不提倡這些。

由此可以看出,男性“女性化”早在幾千年前就被魏晉南北朝的人玩了個通透。在這樣的風氣之氣,如果衛玠再長得天生麗質一點,那必然是“國帥”級別的了。

但空有美貌也不可取,衛玠能這麼受歡迎還因為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玄學家”和“清談家”。

口才盛名

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主宰着中國文化最重要的那部分,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不僅受到了嚴峻的考驗,而且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在玄學、佛教和道家這三家的猛烈衝擊之下,儒學逐漸褪去了其神秘的外衣而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多學者們對儒家思想中的教條化、凝固化等非常不認同,在玄學的影響下想對他們加以改革。

雖然他們口中倡導着玄學,但在思想上無處不滲透着儒家學說。當時為了匡正儒學的正統地位,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反佛學的派系。然後在互相的打擊和融合中,思想發生了新的格局改變。

在這個過程當中,魏晉南北朝的文人雅士們組成的“清談一流”其實是功不可沒的。所謂“清談”是指一些不切實際的言論,那時在士大夫當中這種風氣相當時尚。

他們將國事、民生和社會以及官員政績等看成是一種“俗事”,而將老莊的玄學、周易等文化思想列為“清言”。那時如果你談論“俗事”的話,是會被人嘲笑的。

只有談論“清言”這些事情才能算是一個高雅之人,而衛玠就是當中的佼佼者。他從小飽讀詩書,思想也深受當朝社會思潮的影響,成為老莊玄學的推崇者。

長大後的衛玠依然不愁吃不愁穿,如何消磨時光呢?當然是約上城中的士大夫和貴族子弟一起開個宴會探討一下大雅之事。衛玠每次都能脫穎而出,成為許多文人雅士崇拜的對象。

而參加玄學的辯論會也是衛玠最喜歡做的事情,可他從小體弱多病,母親總是讓他少說話多吃飯。偶然在家庭聚會上的時候他才有機會多說幾句,都收到了親友們熱烈的掌聲。

當時京城的名士中王澄與王玄、王濟三兄弟盛名在外,特別是王澄。他非常看重衛玠,心高氣傲的他很少看得上別人,但在多次重要場合他都提到衛玠,說:“每次聽到衛玠的言論,我都為之傾倒”。於是就有了“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的市井傳言。

英年早逝

衛玠因為好口才有了名氣,朝廷便有意向徵召他入朝為官,但衛玠不喜歡功名利祿便多次拒絕。但朝廷還是不肯放棄,最後衛玠不好駁了他們的面子只能答應。

於是他被朝廷任命為太子洗馬,後來戰亂四起,衛玠為了家人的安全,舉家搬遷到湖北武漢。

後來他又得到征南將軍山簡的賞識,於是他便把女兒嫁給了衛玠。之後衛玠到了今江西南昌,鎮守在當地的大將軍王敦和長史謝鯤早就仰慕了衛玠的大名,聽說他要來就親自去迎接。

隨後還在府中設宴款待他,三個人高興得聊了一整天。

王敦跟謝鯤說:“王弼那時候在朝中談吐如金聲一般,衛玠在南方的言論似玉振,言談非常的精妙,沒想到這種時候還能聽到正始年間的聲音,如果何晏在世的話,也一定為他的才華所傾倒”。

王敦提到了的王弼與何晏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非常著名的玄學家,他將衛玠與兩人作比較,可見衛玠的口才是相當了得,而衛玠也一度被公認為是繼王、何之後的玄學名士。

然而可惜的是,衛玠在南昌待了一段時間後與王敦出現了矛盾,他覺得王敦雖然豪爽,但總是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一點都不合群。衛玠覺得他不會是一個國家的重臣,於是便離開南昌到了南京。

當衛玠抵達南京的時候,引起了社會上的一陣騷亂。南京的百姓們聽說了他的風姿卓越都想一睹芳容。當時來看他的人圍城了一堵牆,衛玠長途跋涉已經疲憊不堪,再加上本就體弱多病一下子就病倒了。

沒想到不久後衛玠就因為積勞成疾而不幸英年早逝,享年27歲。歷史上評論說衛玠實際上是因為長得太帥被人圍觀而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地“看殺衛玠”。

但也有一種說法是他跟別人“清談”了一夜後積勞成疾而死,但不管怎樣,這樣一個有口才的大帥哥年紀輕輕就去世,實屬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