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像。采自《至聖先賢半身像冊》,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曾子者,孔子弟子曾參也。曾子是儒學中的重要人物。關於曾子,近來讀書偶有所得,聊識於此,用備忘耳。
一、曾參的“參”如何讀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提到了曾參,只有短短的幾句話:“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於魯。”
我們都知道“參”是個多音字。曾參的“參”怎樣讀?現在大部分人似乎都讀shēn,這可能和一些比較有影響的《論語》注本有關。其實關於曾子名參,這個“參”字的讀音與含義,古人就有不同的理解,程樹德的《論語集釋》卷八《里仁下》提供了很多材料,文繁不引。根據名與字相應的原則,由於曾參字子輿,所以參應該讀cān,同“驂”。筆者認為,比較起來,《增修禮部韻略》的說法更有道理:“曾參字子輿,蓋取驂乘之義,音當讀驂。”《說文》釋“驂”字云:“駕三馬也。”先秦時經常用四匹馬拉一輛車,中間的兩匹馬叫服,兩側的兩匹馬叫驂。如果是三馬拉一車,驂同樣是指在左右兩側的馬。曾參本名的含義就是拉車的馬。名字中帶馬和牛,那時候很常見,如孔子弟子還有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論語》中直接叫他司馬牛)。曾參出身於很普通的家庭,文獻記載他有一次耘瓜而誤斷其根,被他的父親曾點(也叫曾晳)幾乎用棍子打死。僅憑這一件事,就可知曾參所屬的社會階層。曾參要去山裡砍柴維持生活,而他的母親則親自紡績。他名參(驂)而字子輿,非常正常。
此外,程樹德《論語集釋》還提供了其他例證,如《漢唐扶頌》中有“家有參騫”,《陳君閣道碑》中有“行同參騫”,其中參是曾參,騫是閔子騫,都是著名的孝子。“參騫”並列,似乎漢朝人念cān的概率大一些。本人不通古音韻,希望專家指正。
另外,曾參至少有三個兒子見於《禮記》,分別是曾申、曾元、曾華。如果父親的名字讀shēn,而兒子取名叫曾申,是否不符合避諱的原則呢?二字的古音是否相近?這個問題也希望專家賜教。
以上是就曾參的“參”的讀音作的一個粗淺的分析。實際上,這個問題確實很複雜。同樣是程樹德的《論語集釋》,也提供了另外的說法。比如《經典釋文》就說“參”字有二音:“所金反,又七南反。”另有說法是“所林切”,音讀森。《說文解字》在“森”字下云:“讀若曾參之參。”其下標註“所今切”。許慎這個說法對後世影響很大。比如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朱熹給曾參的“參”注音就是“所金切”。查現代的字書,“參”字有四個讀音,比較接近古代“森”這個音的,是讀shēn,主要用於兩個義項:一是星名,為二十八宿之一;二為中藥名。如果曾參的“參”讀shēn,則從意思上很難講通,不知道許慎的理據為何。也許到東漢時由於孔子及孔門弟子的地位已經很高,他要為尊者諱,故意這樣講,讓人以為曾參的名字是取自星名?我認為不能完全排除這個可能。東漢以後,由於《說文解字》在讀書人中影響很大,讀shēn漸漸佔據了主流。
多年前,我曾經做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點校整理本的責任編輯,就注意到曾參這個人名的讀音問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由於那是一首《銘》(收錄於《王文成公全書》卷之二十八 續編三),是押韻的,能看得非常清楚。這篇《銘》文辭優美,寓意深刻,富有啟發和教育意義。為了方便討論,我們把全文抄錄於下:
來爾同志,古訓爾陳。惟古為學,在求放心。心苟或放,學乃徒勤。勿憂文辭之不富,惟慮此心之未純;勿憂名譽之不顯,惟慮此心之或湮。斯須不敬鄙慢入,造次不謹放僻成。反觀而內照,虛己以受人。言勿傷於煩易,志勿惰於因循。勿以亡而為有,勿以虛而為盈。勿遂非而文過,勿務外而徇名。溫溫恭人,允惟基德。堂堂張也,難與為仁。卓爾在如愚之回,一貫乃質魯之參。終身可行惟一恕,三年之功去一矜。不貴其辯貴其訥,不患其鈍患其輕。惟黽焉而時敏,乃闇然而日新。凡我同志,宜鑒茲銘。
中間的兩句:“卓爾在如愚之回,一貫乃質魯之參”,拿顏回與曾參對舉,說明王守仁(陽明先生)是讀曾參的“參”為shēn。在宋明流行講學的時代,師生口耳相傳,大概都是這麼讀的。放到今天這個環境下,如果不想標新立異,故作驚人之語,則不妨從俗,仍然讀shēn,但我們須知曾參一名本來的含義和讀音。
二、曾參是一個魯鈍的人嗎?
《論語·先進》記載孔子點評四個弟子的特點,是“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對於此四句,楊伯峻的翻譯是:“高柴愚笨,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鹵莽。”根據古注,愚為愚直之愚,譯為愚笨不妥;辟有邪辟文過之意;喭有粗魯、叛逆之意;至於曾參的魯,是指性格遲鈍。
曾子有一句名言:“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非常注重自我省察,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在這方面花很多功夫,則從另一個角度說,可能他性格上正有迂緩、遲鈍的特點,可能不如其他弟子反應快速和敏捷。王陽明也是看出了曾參的特點,所以在前文引用的那篇《銘》中,稱他“質魯”,意思是質樸、質拙、魯鈍。“一貫乃質魯之參”,指的是《論語·里仁》篇記載的一個著名的典故: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夫子的忠恕之道,一以貫之,卻並非出自孔子親口所述,乃是曾子體貼和總結出來的。從這裡我們看到的是,曾子並不魯鈍,實際上悟性很高,是傳承弘揚孔子學說的功臣。
王陽明很欣賞曾參。他不僅把曾參與顏回並舉,這篇《銘》中還有兩處是暗用了曾子的言語。第一處是:“勿以亡而為有,勿以虛而為盈。”其典故出自《論語·泰伯》所記曾子的話:“有若無,實若虛。”意思是有學問像沒學問一樣,滿腹知識像空無所有一樣。這是講一個人具有的謙虛的態度。曾子在這話之前還有兩句:“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連起來讀,意思更明白。陽明則是從告誡、提醒的角度來說的,這符合箴銘這一類文體的性質。
第二處文字是:“堂堂張也,難與為仁。”這話也是曾子說的,出自《論語·子張》,原文是:“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為仁矣。”張是指子張(即顓孫師)。此二句大意是,子張雖然有過人之處,但是難以與他人一同進入仁的境界。曾參與子張大概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孔子就評價他們是“參也魯,師也辟”。子張才情比較高,不僅曾參比不過,就是卜商(子夏)也比不過,所以孔子說“師也過,商也不及”(《論語·先進》)。但是在求仁一事上,曾參卻表現出很大的自信,認為子張可能還不及他。
繼續回到前引王陽明的《銘》。陽明顯然是認可曾子的話,不贊同門生弟子們向子張學。《銘》里又說:“不貴其辯貴其訥,不患其鈍患其輕。”意思是,不貴口才好,而貴能“敏於行而訥於言”;不怕遲鈍,而怕輕率。陽明提倡的正是曾參具有的特點,這也是孔子一直提倡的。
曾參還說過一段非常有名的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生性遲鈍的人,身上往往具有堅忍弘毅、百折不撓的品格,能夠認定目標,負重致遠,不見異思遷,不半途而廢,有一股韌勁。
總結一下,曾參在性格上應該是有遲鈍的特點,但是回到《論語》的語境中,似乎不能說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點,反而可能是孔子比較讚許的。觀孔子痛恨巧言令色之人,“惡夫佞者”,以及他提出的“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就可以知道。
明成化十六年吉府翻正統經廠本《四書集注》。
三、曾子地位的後來居上
孔門弟子中,賢人七十二,最著名的為“四科十哲”:“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論語·先進》)十哲之中並沒有曾參。但是在明清時期,曾參的地位卻僅次於顏回,在孔廟中地位極尊崇,二人分立在至聖孔子的東西兩側,分別稱為復聖顏子和宗聖曾子,是得享此榮譽的僅有的兩位孔門弟子。曾參與顏回合稱“顏曾”。曾參是如何實現逆襲的?
在《論語集注·子張第十九》的開始位置,朱熹對本篇有一個總括性的注釋。他說:“此篇皆記弟子之言,而子夏為多,子貢次之。蓋孔門自顏子以下,穎悟莫若子貢;自曾子以下,篤實無若子夏。故特記之詳焉。”他這話的意思是,如果把孔門弟子分為穎悟和篤實兩派,則顏回是穎悟派的首領,曾參是篤實派的首領。各弟子資質秉性不同,大致皆可歸入此二派中。顏回聞一知十,子貢聞一知二,均是穎悟異常、極頂聰明之人。曾參的天分沒有那麼高,他是篤實樸拙一派。
曾參的地位是如何逐漸提高的?筆者妄自揣度,大概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論語》最大的可能是由曾參及其弟子編纂而成,這使得曾參與《論語》深度綁定。此說由柳宗元提出,楊伯峻也認同此說。曾參在《論語》中不僅無一處不稱“子”,而且記載曾子的言行比其他的孔門弟子都多。《論語》中記載了曾參之死,是《論語》所有內容中時代最晚的。雖然《論語》的編集有先後,或經歷多人,但最終極可能是完成於曾參的弟子。曾子在《論語》中留下很多名言,除了前面我們提到過的之外,還有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學而》)“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以上《泰伯》)“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子張》)等等。隨着《論語》地位的提高,曾參的地位也跟着提高,他留下的名言也廣為人知。
二、《孝經》為孔子所述而曾參所記。自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提出此說法,後人普遍接受。漢代提倡以孝治天下,《孝經》的地位急劇上升,幾乎可以和“五經”並列。緯書也推波助瀾,《孝經鉤命訣》引孔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孝經》大行於世,曾參的身份,自然也水漲船高。
三、曾參在踐行孝道方面的人格力量。曾參很早就確立了孝子的形象,不僅有理論建樹,而且能躬行實踐,事父母至孝,這增強了他的道德感召力和在一般社會大眾中的影響力,可稱是一個道德完人。在元代出現的“二十四孝”故事中,孔門弟子有三個,分別是曾參、閔子騫、子路(仲由)。
四、由於宋儒對《大學》的重視,使曾參更得以躋身聖人之列。《大學》本為《禮記》中的一篇,北宋諸儒始加重視,至程頤、朱熹,認為其中記載了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是“初學入德之門”,而正是曾子記述了孔子的言說,並為之作傳。朱熹還把《大學》厘為經一章、傳十章,把《大學》內容歸納為“三綱領、八條目”。經由朱熹的闡發和推揚,《大學》從此成為《四書》中的第一部,而曾子也就成為儒家道統傳承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甚至說,孔氏之學,“惟顏氏、曾氏之傳得其宗”。在此後的近700年間,曾參在孔門的崇高地位不可撼動。
曾參在後世的地位雖然很高,但是他流傳下來的著作並不多,僅零散地保存在《禮記》《大戴禮記》等古籍中,而像《孝經》《大學》這樣鼎鼎大名的著作,即使著作權歸到曾參名下,一則學界有些人還有不同意見,二則其性質同於記述,不能算是獨立的撰著。當然,我們如果要求曾參有很多著作傳世,本身就不合理,因為曾參是篤實派,本來就不是著述名家。他能把孔門的“至德要道”、不傳之秘記錄整理下來,已經居功至偉。
張繼海
責編 劉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