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軍四大金剛,他混得最差,卻影響最大

01

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廬城鎮城,坐落着一個清代祠堂——吳武壯公祠。

紀念的是清代淮軍名將吳長慶。

道光九年五月(1829年6月),吳長慶出生於廬江縣岱鰲山下一個鄉紳家庭。

其父吳廷香,曾為優貢生,在廬江、桐城附近教書,是當地著名塾師。

吳長慶自幼聰穎,但幾次參加童子試(俗稱秀才)都落榜了。加上體弱多病,吳廷香便不再要求他力於科舉。

吳長慶從此棄文從武,開“桐城武派”,開始了保家衛國,波瀾壯闊的一生。

02

1853年,太平天國起義蔓延至安徽,攻入安徽桐城、廬江、舒城一帶。

吳廷香在當地知縣的號召下,組建團練武裝,時年24歲的吳長慶隨父加入鄉勇團練。

吳氏父子奪回廬江後,隨即遭到太平軍圍攻。

九月二十七日,廬江兵力單薄,又缺少援軍,被太平軍攻克,吳廷香戰死。

清政府賜恤其家,賞給雲騎尉世職(清朝時為正五品爵位,無實職),由吳長慶襲爵。

吳長慶“繼父領鄉團”,繼續參加對太平軍的圍剿。

之後,大大小小數戰,咸豐十年(1860年),清政府加吳長慶都司銜(清朝綠營武官,正四品),賞換花翎。

恰好,湘軍曾國荃來安徽與太平軍大戰於安慶,聽到吳長慶戰績,推薦了兩江總督曾國藩。

03

獨立成軍,創立慶字營

咸豐十一年(1861年),吳長慶奉曾國藩令,率部與劉銘傳、潘鼎新、王占魁等配合湘軍收復廬江,攻佔三河。

曾國藩即令其以所部500 人,創立慶字營。並親筆書寫"忠孝堅定,不可撓折"八個大字,以示鼓勵。

同治元年(1862年)春,李鴻章創立淮軍,吳長慶的慶字營劃至淮軍,成為淮軍初始十三營之一。

同年秋,曾國藩、李鴻章命令吳長慶回鄉招募新勇,吳長慶招募二營,部隊開始稱“慶軍”。

太平天國起義失敗後,吳長慶率慶軍鎮壓捻軍,轉戰多省。

因軍功賞穿黃馬褂,換“瑚敦巴圖魯”名號,封正一品銜,加提督銜。

04

駐防江蘇,官民稱頌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台灣,清政府下令增強海防。

吳長慶率部修築江陰、江寧炮台,加強長江防務。

光緒元年(1875年),吳長慶以記名提督實授直隸正定鎮總兵,沈葆楨上奏清政府挽留其繼續駐紮江蘇,從緩赴任,清政府從其所奏。

在此期間,江蘇六合鄉(今南京市六合區)因漕糧徵收過重引發民變,鄉民聚城騷亂。

吳長慶一人單騎前往當地,招見了聚眾主謀,許以不死,令其解散聚集的群眾。

隨後將民眾反映的漕糧徵收過重的問題向沈葆楨反映,沈葆楨向清政府奏請減輕了當地漕糧。

光緒二年(1876年)5月22日,寧國府(今宣城地區)天主教徒白會清、黃之紳、楊琴錫等,以教會之名,橫行鄉里,欺壓良善,激起民憤。

鄉民用木棍將黃之紳、楊琴錫打死,放火燒毀教堂。

白會清逃脫後挑動西洋教士指控建平(今郎溪縣)人何諸為首,要求當地政府立即處死一干人等,為黃、楊二人報仇雪恨。

衙門到處抓人,民眾惶恐不安。

沈葆楨派吳長慶前往處理。

被控教士何諸謁見吳長慶說:當時衙門亂抓亂捕,民眾惶惶不可終日,他為了早日平息此事,才自首認罪。

而西洋教士仗着特權,咄咄逼人。

雙方各執一詞,吳長慶冷靜分析,查明事實真相,上報沈葆楨:認為何諸無罪,主張嚴懲教會的不法行為,並建議沈葆楨親自審理此事。

沈葆楨聽從吳長慶建議,圓滿的解決了此事。

吳長慶駐防江寧(今南京)期間,江浦(今南京市浦口區)有條河名黑水河,年年水患為害,橫溢200 余里,民眾苦不堪言。

吳長慶深知百姓疾苦,便建議疏通下游泉河、玉帶河,以根治黑水河水患。

光緒四年(1878年)秋,沈葆楨依其言奏請河事,委吳長慶以軍力治河。

他受任後,從勘察到材料籌集,從兵力安排到工具配備,凡事身必躬親,苦戰2年,將工程大體完成。

其後大學士左宗棠總督兩江,繼續其事,直至完成,深為民眾讚頌。

吳長慶

05

北上東征,一人鎮朝鮮

光緒七年(1881年),吳長慶率軍北上駐紮登州蓬萊閣,隨後受命幫辦山東海防並節制山東全省軍務。

光緒八年(1882年),清朝屬國朝鮮發生內亂(壬午兵變),引起日本干涉。

為阻止日本對朝鮮滲透的陰謀,時任北洋大臣張樹聲決定派兵東征朝鮮。

七月初,吳長慶與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廬江金牛人)率二營四哨約3000餘人,於登州乘坐軍艦“威遠”號以及輪船招商局的船隻前往朝鮮,其餘部隊陸續跟進。

在朝鮮仁川附近登陸,休整數日後,吳長慶率軍北上,由袁世凱充當先鋒。

七月十二日進駐漢城,設計誘捕亂黨首領,迅速平定朝鮮內亂,清政府因功賞吳長慶三等輕車都尉的爵位。

在駐紮朝鮮期間,吳長慶幫助朝鮮訓練新軍、指導朝鮮外交、改良朝鮮農業、改革朝鮮科舉,維護華僑利益。

通過這一系列活動,吳長慶有力的維護並加強了中國對朝鮮的宗主權,遏制了日本的擴張,穩定了朝鮮半島的局勢,從而確保我國東部沿海的安全。

吳長慶駐朝2年,組織朝鮮人民修道路,築橋樑,救災恤喪,示以恩信。

回國時,朝鮮人民作歌相送。

06

逝于軍中、朝廷表彰

吳長慶雖為李鴻章部下,但兩人之間關係一直不好。

吳長慶和李鴻章之間的不和由來已久。

據劉秉章之子劉體智在《異辭錄》中記載——

同治三年(1863年),吳長慶因馳援上海時作戰勇猛,收復嘉興、湖州兩府,被越級提拔為副將(清代武官,從二品),李鴻章笑着對劉秉章說“君部下庸者亦得戴紅頂耶”,吳長慶引以為恨。

平定朝鮮內亂後,張謇代吳長慶擬《朝鮮善後六條》(原文已不可考),可李鴻章一心希望犧牲朝鮮利益,維護安定,便批評吳長慶多事,不予上奏朝廷。

然而《朝鮮善後六條》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導致清流派批評李鴻章外交軟弱,令李鴻章對吳長慶更加不滿。

李鴻章一度考慮解除吳長慶兵權,讓自己的幕僚馬建忠來統領慶軍,後經人勸說才作罷。

光緒九年(1883年)九月,吳長慶奏報駐防朝鮮相關事宜,要求進京覲見慈禧太后和光緒帝。

此事被李鴻章知曉後,派人斥責吳長慶越級奏報,說:“你的部隊仍歸北洋大臣管轄,你雖然有單獨奏事的權力,但僅限於謝恩、慶賀諸事”!

光緒十年(1884年)春,有情報稱法國軍艦將直抵京津地區,清政府為加強海防,調吳長慶所部三營移防遼寧金州一帶,然而另外三營卻被留駐朝鮮,吳長慶兵權被削弱,更加抑鬱憤懣。

07

不久,吳長慶病情加重,於1884年七月十三日,病逝於金州軍營,終年56歲。

李鴻章疏請優恤,清政府賜謚號“武壯”,並付史館立傳,准於立功地方,建專祠。

朝鮮高宗(李熙,朝鮮王朝第26代國王,1864-1907年在位)派使團專程奔赴廬江參加葬禮,並捐資與清政府共同修建吳長慶故居。

今天的安徽廬江、浙江嘉興、江蘇浦口、河南內黃、山東蓬萊都建有祠堂,供人憑弔。

今天朝鮮半島的首爾市,也有朝鮮高宗為紀念吳長慶而修建的靖武祠,至今祭祀不絕。

韓國華僑祭祀吳武壯公祠合景

參考文獻

[1] 夏東波《淮軍名將吳長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7-27頁

[2] 何磊、徐博東《吳長慶》《清代任務傳稿》下編第七卷 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0-94頁

[3] 夏東波《淮軍名將吳長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27-42頁

[4] 樊百川《淮軍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年:184頁

[5] 夏東波《淮軍名將吳長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42-43頁

[6] 夏東波《淮軍名將吳長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70-77頁

[7] 沈祖憲、吳闓生《容庵弟子記》文海出版社1966:第12頁

[8] 夏東波《淮軍名將吳長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70-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