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一個艱巨使命,就是改造那些在舊社會罪行累累的戰犯,和作惡多端的特務、壞人。人民政府在北京、濟南、撫順等六個地方建立戰犯管理所,對這些罪大惡極的戰犯進行改造。
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是規格最高的一個,它關押的戰犯都是國民黨高級將領,不乏黃埔軍校的“天子門生”。
其中又以黃埔一期最為顯貴,為什麼呢?因為這一期無論是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還是國內各個愛國人士,都對矢志培養革命軍人的黃埔軍校寄予莫大期望,報考者遍及全國各地的愛國青年,錄取也非常嚴格。
而且當時黃埔軍校幾乎還是白地一片,條件十分惡劣,校長蔣介石差一點撂挑子跑路,師生一邊學習,一邊勞作,還要組成學生軍,參與鎮壓反革命叛亂的戰鬥。儘管無比艱辛,但一期學員硬是以優異成績個個取得畢業,湧現出一大批國共兩黨的優秀將領,如我黨的蔣先雲、許繼慎、王爾琢、左權、徐向前、陳賡、周士第等人。以及國民黨陣營中的胡宗南、桂永清、俞濟時、孫元良、余程萬、王叔銘等,這些最後都追隨蔣介石一同敗退台灣,還有陳明仁那樣起義的,當然,還有許多則是落得可恥下場,進入功德林戰犯管理所的就有八名黃埔一期生。
他們都是誰?又都有什麼結局?
按照被俘時間順序排,他們是:
第一名,李仙洲,山東德州人,在學校期間參加東征陳炯明,時任連長,“中原大戰”時任團長,1934年任師長,參加多次對蘇區的圍剿。抗戰中,任國民黨第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積極搞反共摩擦,解放戰爭中,任第二綏靖區中將副司令官,率部進攻蘇北、山東解放區,1947年2月萊蕪戰役被俘,成為我軍俘虜的第一個黃埔一期。
第二名:范漢傑,廣東大埔人,是喝墨水最多的一個將領,黃埔一期畢業後,又在中央陸軍學院和德國陸軍大學深造過。北伐時期任第四軍第十師師長,是攻克是汀泗橋、馬回嶺戰鬥的功臣。抗戰時期任二十七軍軍長,第三十八集團軍總司令。解放戰爭中,范漢傑在遼瀋戰役中被俘。
第三名,黃維,江西貴溪人,與陳賡是同班同學,陳誠土木系幹將,此人比較有鬼子武士道那種蠻橫頑固的勁頭,但是個書獃子,打仗不靈活變通,可能有點自知之明,黃維一直做教官,淮海戰役,蔣介石急於用人,任命他做十二兵團司令官,結果果然因墨守成規,貽誤戰機,在雙堆集戰鬥中被俘。
第四名杜聿明,陝西榆林人,抗戰時期是國民黨機械化二百師師長,王牌第五軍軍長,指揮過著名的崑崙關大捷,被日軍稱作“可怕第五軍”,後指揮中國遠征軍,享譽海外。
解放戰爭中,杜聿明被蔣介石當做救火隊長,哪裡緊急派往哪裡,結果還是在淮海戰役中被俘。
第五名宋希濂,湖南湘潭人,與林彪粟裕同歲,是最年輕黃埔一期生,曾經是陳賡最要好同學,但畢業後二人走上截然相反的道路,由於忠於蔣介石,被戲稱“鷹犬將軍”。儘管如此,宋希濂沒有得到重用,三大戰役都沒有什麼建樹,1949年12月,在大渡河沙坪被俘。
這五個算是一期中最有名的五位,其實除了他們,還有兩個一期生就沒有多大名氣。
一個是周振強,浙江諸暨人,曾經擔任孫中山大元帥府衛士,被孫中山保送黃埔一期。此後又受蔣介石青睞,擔任保護蔣介石的侍從副官,還是軍統前身復興社的負責人。1949年在浙江金華被俘。
另一個是曾擴情,四川威遠人。年輕時也曾是進步青年,被我黨元老李大釗介紹報考一期,入學成績全校第二,僅次於英年早逝的蔣先雲,黃埔期間與周恩來交往非常密切,可是中山艦事件後,見風使舵的他,選擇投靠蔣介石。
1949年12月在成都被劉鄧大軍俘獲。
以上七人,在功德林都積極改造,表現良好,因此都先後得到特赦。
八人中唯有一人,不僅不思悔改,反而竟然還敢蓄謀越獄,最終被政府判處死刑,此人就是鄧子超。
鄧子超,江西石城人,在軍校學習期間,參加過東征,後又參加北伐和中原大戰,被蔣介石看中。抗戰時期,廬山保衛戰中,鄧子超表現英勇,指揮的部隊傷亡過半,還堅守陣地。被蔣介石嘉獎。
解放戰爭中,鄧子超任江西保安司令,死心塌地反共到底,結果在贛州戰役中被俘。
在功德林改造期間,鄧子超執迷不悟,冥頑不化,執意拒絕學習,並暗中煽動串聯,鼓動其他戰犯和自己一起越獄!
最後被其他戰犯舉報後,依然拒不認罪,最終被判處死刑!得到應有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