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Deepseek,人如何才能大徹大悟,看完答案我醒了

2025年03月31日21:50:14 搞笑 9889

我問Deepseek,人如何才能大徹大悟,看完答案我醒了 - 天天要聞

我們之前說,deepseek特別擅長思考人生,探索意義,在很多“大問題”的回答上,對文藝青年簡直是降維打擊。

然後我就問它:人如何才能大徹大悟?

面對碳基生物的真誠發問,deepseek倒是毫不藏私,洋洋洒洒給了我上千字的回答。

看完這位硅基大佬的答案之後,我有一點啟發。

01

  • 想覺醒,先受罪。

我問Deepseek,人如何才能大徹大悟,看完答案我醒了 - 天天要聞

不得不說,在拽文方面,deepseek比我更像一個文藝青年。

痛苦就像是佛家的當頭棒喝。

一棒子下來之後,多多少少都會有些頓悟。

誰都不願吃苦,但是誰都免不了吃苦。

有的人早年順風順水,但是早晚會栽一個大跟頭。有的人晚年可能順遂平安,但是早年可能歷盡風雨。

吃苦這件事,只有早晚之分——早晚都要吃苦

區別在於,有的人經歷打擊之後一蹶不振,有的人卻能脫胎換骨。

痛苦是一樣的,但是在痛苦中得到的醒悟和智慧是不同的。

白居易柳宗元,就是很好的範例。

白居易仕途遇挫,被貶江州,他很快就能調整心境,變得通透豁達。與清風明月相伴,不再執着狗苟蠅營。

而柳宗元被貶謫之後,遲遲無法接受現實,日日焦慮苦悶,一直是一副孤高對抗的姿態。最終心情鬱結,一命嗚呼。

我們常說:心不苦,智不開。

痛苦也好,無常也罷,這是上天給予你開悟的契機,而不是懲罰。

把痛苦當成人生的禮物,學會在痛苦中成長,才是人生的進階之路。

王陽明的經歷就是如此。

早年王陽明一直想要“成聖”,為此他在院子里格竹子到頭暈,跑到邊關歷練。

但是一直就沒有頓悟的契機。

後來在劉瑾的迫害下,他走上逃亡之路。

在水中逃生,在山中避難,在瘴氣遍布的地方面臨死亡的威脅。

父母親人遠在天邊,功名富貴徹底無望,身邊的人一個又一個人倒下。

在絕境之中,過往先賢的教誨在他心中活了過來,古人的智慧,才真正成為他的養料,他才開始慢慢了悟。

心不死,則道不生。所有大徹大悟的人,都曾無藥可救過。

智慧是痛苦的副產品。沒有痛苦,很多時候就沒有覺悟。

苦難越多,境界越高。

不要抱怨命運不公,人生所有的苦,都是進階的路。

02

  • 要徹悟,先破局。

我問Deepseek,人如何才能大徹大悟,看完答案我醒了 - 天天要聞

再說一個徹悟的人——魯智深

我年輕的時候對這個人誤解很深,總覺他下一秒就要抄着禪杖哇呀呀地衝出去打人。

中年以後才慢慢明白,這人是施耐庵眼裡的一尊佛。

魯智深,本名魯達,法名智深。意思是說:這個人智慧通達。征討方臘結束後,宋江請活捉方臘的魯智深進京受賞。

魯智深卻說:“心已成灰,不願為官。”

宋江又說:既然要出家,那去京城找個名山大剎當個僧首,也能風光風光。

魯智深卻說:不要,要多也無用,只圖個囫圇屍首罷了。

宋江殫精竭慮,精心謀劃,甚至梁山好漢也死了七七八八,就為了能夠“光宗耀祖,封妻蔭子”。

但是魯達卻已經跳出了“封妻蔭子”的主流敘事,跳出了這個局。

一個人的三觀很多時候不是自己的,而是時代塑造的。

在宋江那個時代,“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簡直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所以他費盡心思的要招安,要投誠。最後,被毒死還要拉李逵來墊背。

而真正覺醒的人,能夠打破這種思維慣性,認識到這種敘事背後的問題。

他們更清楚什麼是真實,什麼是虛假,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內心往往也更加開闊明亮。

要知道,一個人跳出“主流敘事”是很難的。

李白這麼牛的人都沒有做到。

李白臨終的時候說:中天摧兮力不濟。他認為自己是失敗的一生。

在當官方面,他當然是失敗的。

但是在詩歌方面,他的成就是沒有人可以比肩的,以前沒有,後來也沒有。

但就是因為沒有打破主流敘事的局,導致他一生都鬱鬱寡歡。

蘇格拉底說過一句話: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不要讓自己的頭腦成為他人的跑馬場。

不加辨別地接受別人或者社會給你的觀念,並且為之盲目付出努力,就是無知與愚昧。

前幾年年輕人常說:人生不是軌道,而是曠野,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這幾年說的:不入你的局,也是這個意思。

所謂覺醒,其實就是跳出條條框框,學會為自己“立法”,活出真我。

也就是魯智深圓寂的時候說的:

忽然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

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03

  • 紅塵即道場:事上磨,事上練。

我問Deepseek,人如何才能大徹大悟,看完答案我醒了 - 天天要聞

講個老段子:

蘇軾喜好佛法,造詣很深。

有一天,在靜坐之後,他感覺自己頓悟了。

於是寫了一首詩: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所謂八風,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意思是說,在世上遇到這八種情況,自己都能寵辱不驚,坦然面對。

寫完之後,蘇軾很得意,就讓書童送去給佛印禪師。

佛印看完之後,就批了一句:放屁。

蘇軾知道後,氣得連夜乘船來找佛印理論。

佛印說: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

嘲笑蘇軾並沒有真的頓悟。

蘇軾也馬上醒悟過來,羞得滿臉通紅。

這個段子背後,有個耐人尋味的道理。

那就是“想得到,做不到;看得破,忍不了”。

也就是,道理我懂了,但是我做不到。

王陽明常說:事上磨鍊。道理懂了沒有用,你得在事情上練一下才行。

很多人說自己徹悟了,然後碰到事情還是想不明白,鑽牛角尖,這就是假徹悟。

悟道需要一瞬,證道卻需要一生。

人生的頓悟很多時候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而是要在實踐中反覆磨鍊。《西遊記》里有個唐僧掃塔的故事。師徒四人在經過祭賽國金光寺的時候,遇到明珠被盜,僧人含冤。

唐僧在塔前許下心愿,希望儘快找到寶珠,為僧人洗刷冤屈。

然後唐僧和悟空就各自拿一把笤帚開始從下往上掃塔。

要知道,正常人掃樓梯都是從上往下,而唐僧則是從下往上掃。

這是佛家一個很有意思的法門:回頭臟

當你走上更高的台階,再往後看的時候,發現後面的台階又髒了。

修行這條路不是一勞永逸的。

需要時刻提點自己,時刻警醒自己,時刻磨鍊自己。

吃飯睡覺,買菜做飯,通勤堵車,吐槽吵架,都是修行,都是證道。

我寫文章的時候喜歡說: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很多讀者就在後台留言問:不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更高明嗎。

但那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六祖慧能。

我們絕大部分人,都需要時時拂拭,時時磨鍊。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後半句是:世人若學我,如同墮魔道。

不否認,世上有一朝頓悟的天才。

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默默修行,不斷磨鍊,不斷實踐,才是每個普通人最好的進階之路。

04

知乎上有個問答:人為什麼要覺醒?

其中有個回答是這麼說的:未覺醒的人是npc(遊戲角色),被遊戲腳本控制着。唯有覺醒之後,才能成為遊戲開發者,重寫人生代碼。

人生百年,得失聚散,人心人性,都有內在的因果和邏輯。

與其懵懵懂懂,不如讓自己活得清醒一點,明白一點。

在無常中成長,在尋常中破局,在日常中磨鍊。

看懂了,也就看輕了;看透了,也就看淡了;看破了,也就自由了。

無論人生何種際遇,世道如何變化,才能始終保持一份通透與豁達,洒脫從容過一生。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搞笑分類資訊推薦

劉裕已經掌握大權,為何還要滅司馬懿後人滿門? - 天天要聞

劉裕已經掌握大權,為何還要滅司馬懿後人滿門?

談起三國這本書,相信大多讀者不會陌生,在這部四大名著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誼、更有爾虞我詐的勾心鬥角,而在《三國演義》之中,更是有着幾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良將謀士,也正是他們的錦囊妙計相助魏蜀吳三國在亂世之中行程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