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在家門口按密碼進門時,頭頂突然亮起一道強光……2月7日,一網友在社交媒體平台的一則求助信息引髮網友們的關注。視頻顯示,有並行兩戶房門,右邊的入戶門上安有一個攝像頭,鏡頭稍有傾斜。網友表示,她擔憂攝像頭會拍下電子鎖的密碼,侵犯她的隱私權。
關於可視化門鈴以及視頻設備引發的鄰里矛盾時有發生,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的問題?又該如何在保障居民安全與維護個人隱私之間找到平衡?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女子回家按密碼鎖開門頭頂突然亮起一道強光
2月7日,一網友在社交媒體平台發布了一段視頻,並配文“今天回家感覺腦袋上涼颼颼的。”視頻畫面中,兩戶並行的房門緊挨着,右邊入戶門上方中間位置,一個白色攝像頭鏡頭微微向左側傾斜約15度,而左側入戶門的貓眼正下方有一個黑色可視化門鈴。視頻發布者表示,她是左邊的住戶,下班回家開入戶門按密碼時,鄰居家的攝像頭亮起強光,讓她感到不適。
該視頻在社交媒體發布後,右側鄰居家安裝攝像頭的行為立即引髮網友熱議。有網友表示,“對着自己家照沒事,對着別人家可不太好。”還有網友評論,“可以跟鄰居商量一下,改變攝像頭方向。”
攝像頭角度發生偏移 當事人擔心門鎖密碼泄露
2月14日,記者聯繫了視頻發布者舒女士。舒女士告訴記者,她居住在甘井子區體育新城某小區,所在的單元是1梯兩戶,她在此居住約2年的時間了。
舒女士表示,今年1月,鄰居家門上安裝了固定攝像頭,起初鏡頭垂直對着鄰居自家入戶門,對她的生活並無太大影響。然而,年後鄰居調整了攝像頭角度,不再垂直,而是朝着舒女士家房門偏移。“這個角度感覺能拍到電子門鎖,我按密碼時都得用身體擋住。”舒女士無奈地說,每次按密碼,頭頂攝像頭強光閃爍,疑似正在拍攝,這讓獨自帶娃居住的她,強烈感覺隱私被侵犯。
舒女士還提到,自己家門上也安裝了可視門鈴,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且安裝角度不會拍到鄰居家。她實在不理解鄰居為何要調整攝像頭角度。“那天強光照我眼睛之後,我好奇攝像頭是不是自動調整角度的,回到家裡用掃帚想要試探性地碰觸一下,結果把鄰居攝像頭碰掉了。”舒女士說,鄰居報警稱她打掉了攝像頭。在與民警溝通時,舒女士表明,若造成攝像頭損壞她願意賠償,也不反對鄰居安裝攝像頭,但攝像頭角度必須調整,以免侵犯自己的隱私。目前,鄰居的攝像頭尚未重新安裝。舒女士說,如果後續鄰居安裝時仍不調整角度,她將不排除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學者觀點
鄰里之間應尊重彼此的感受和權益
可視化門鈴以及視頻設備引發的鄰里矛盾時有發生,背後究竟隱藏着怎樣的問題?又該如何在保障居民安全與維護個人隱私之間找到平衡?記者採訪了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思寧。“樓道作為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連接點,其性質較為特殊。”張思寧表示,從公共空間屬性來說,它是居民共同使用的通道,每個人都有平等通行和使用的權利;從與私人空間的連接來看,它又緊鄰居民的家門,是私人生活的延伸區域。在這個特殊的空間安裝攝像頭,很容易模糊公共與私人空間的界限。安裝攝像頭時,對於鄰居而言,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凝視感。這種凝視感會讓鄰居覺得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處於監控之下,彷彿失去了行動自由,隱私也受到了威脅。
張思寧表示,要平衡鄰里之間在樓道公共空間的權益,首先要強調溝通與協商。在安裝攝像頭之前,安裝者應主動與鄰居進行充分的溝通,說明安裝的目的、攝像頭的拍攝範圍和存儲方式等,徵求鄰居的意見。只有在得到鄰居的理解和同意後再進行安裝,才能避免後續的矛盾。如果鄰居提出合理的擔憂和建議,安裝者也應積極回應和調整。
其次,從道德層面來看,鄰里之間應秉持“以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理念,尊重彼此的感受和權益。張思寧說,安裝者不能只考慮自身利益,而忽視鄰居的隱私和感受;鄰居也應在合理範圍內理解安裝者的安全需求,共同尋求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律師說法
如拍到個人信息屬於侵犯隱私權
記者就此事採訪了“全國普法為民好榜樣”、北京市盈科(大連)律師事務所的王金海律師。王金海表示,家門口外面的走廊屬於公共部分,目前我國法律沒有明文禁止公民在家門口安裝有攝像功能的設備,但依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和第一千零三十三條規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也不得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
因此,公民在家門口安裝攝像頭這一行為本身不違法,但如果存在拍攝到鄰居家內部,同時還可能拍攝到鄰居的出行規律、生活習慣、社會關係等個人信息,該行為便超出了個人安全防護的範疇,屬於對他人隱私的一種侵犯。另外,安裝攝像頭還需考慮民法典中相鄰權的有關規定。民法典要求,相鄰權利人應遵循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係,在滿足自己生活的合理需要時,要兼顧相鄰方的權益。
王金海表示,公民確需在住宅加裝攝像功能設備的,首先應保證相關設備是通過正規渠道購買的合格產品。其次盡量在角度、安裝方式、攝錄方式等方面進行合理調控,保證設備拍攝記錄的範圍屬於自有空間,避免對公共空間和他人住宅內部等私人領域進行攝錄。另外,加裝類似家門口的攝像頭等無法避免會拍攝到鄰居生活畫面的設備時,應當及時告知攝像頭攝錄範圍內的鄰居,並徵得對方同意,避免造成鄰居心理上的反感和不悅,盡量做到不影響他人私生活安寧。
半島晨報、39度視頻記者劉宣州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