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說古代書生與百姓

2023年10月05日15:03:06 搞笑 7473

古代書生不是一般老百姓,一般老百姓都是農民,要耕地謀生,而書生要讀書求取功名,無論是目的還是追求目的的手段都不同,卻有着天然的聯繫。

說一說古代書生與百姓 - 天天要聞


書生脫胎於老百姓,或者說是老百姓中的一員。在古代很多朝代,官本位思想盛行。老百姓人數居多,大多以種地為生。商業不發達,商人也不多。最為成功的典型就是官員,而做官的主要途徑就是參加科舉考試。在隋唐以前,士族階層世代做官,民間知識精英並不能順利進入官場。以至於士族階層腐朽奢靡,最終被推翻。到了唐代,實行科舉制度的同時,實行推薦制,算是給士族階層的遺民們留下了一些好處,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書生寫詩、寫文章之後,可以投遞給王公大臣,以期獲得推薦。當然,大部分書生還是要參加科舉考試做官的。到了宋代,推薦做官的制度就沒有了,只有通過科舉考試做官的途徑,當然有開國皇帝要賜給有功勛的大臣後代以官職的情況,卻不耽誤科舉考試的正式實行。

考試製度確立起來以後,就會按照這種制度實行。老百姓看到官員們的特權以及福利待遇,知道做官的好處,就要讓兒子做書生。一般來說,農民要經過三代以上的積累才能供養一個書生,而書生要考中就會難上加難。全天下的書生多如牛毛,考中的鳳毛麟角。做書生不是太難,難的是考中。只有考中了才會獲得權力系統的認可,才能獲得老百姓的認可。於是,官本位思想流行,以至於人們認為只有考中了,做官了才算是人生最大的成功,不然一切都是庸庸碌碌。

書生也有這種看法,讀書的目的就是要考中,要做官。雖然帶有赤裸裸的功利屬性,但他們還是孜孜以求,要“汲汲於富貴”————有了功名也就有富貴了。做了官之後,書生們迅速丟掉以前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學會站隊,站在政治勢力比較強大的一方,同時要按照慣例行事,在過年過節的時候,給上級官員送禮物和銀子,同是要拚命搜刮,私自加稅、賣官鬻爵,吃了原告吃被告,不然沒辦法獲得銀子,也就沒辦法打點上級了。給上級送銀子有好處,就是在出事的時候,上級可以提供有效庇護,而不至於甩手不管。官員們的心思大多用在這些方面,也就和當初做書生時不一樣了,尤其是理想和信念不一樣,產生了不同的人生軌跡,也產生了不同的生活以及奮鬥目標。

說一說古代書生與百姓 - 天天要聞

即便有為國事操勞的官員也大多沒有太大的建樹,而是被淹沒在官場的迎來送往之中,被淹沒在文山會海之中,甚至只是做做樣子,例行公事,卻不具備凈化封建體制的能力,也不具備挽大廈將傾的能力。他們寫詩作文都要避諱一些權力因素,不能被皇帝和同僚抓住把柄,也就只能寫春花秋月、離情別緒了,不敢隨便議論朝政,也不敢為老百姓說句話了。他們嘴裡的老百姓只是一個群體概念,並不是指個體,也不是真的老百姓。往往老百姓成了他們藉以說事的工具,而不是服務對象。

官員們自動脫離老百姓,民間的書生們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們只是追求功名富貴,卻也脫離了老百姓。畢竟,他們屬於有知識有文化的一群人,滿嘴之乎者也,和老百姓說不到一塊去。老百姓沒什麼文化,不讀書,也不識字,要是和書生們說話,就不知道說什麼好。書生們讀聖賢書,還要背誦,寫作,已經完全進入聖賢書的語境之內,還要整天說話帶有“子曰詩云”、“之乎者也”,算是學習日常化,甚至走火入魔了,哪裡還能和老百姓用同樣的語言交流?他們只會和老師和同學用同樣的語言交流,甚至和官員也能對上話,說一套官話,算是交流過了,而老百姓根本聽不懂官話,也就只能敬而遠之了。

即便有書生要為民請命,也不會獲得老百姓的理解和同情。“哭廟案”中金聖嘆等人要狀告知縣任維初的貪酷,卻被誣陷,斬首一百二十一人。明明是為民請命,卻不一定獲得理解。老百姓已經習慣了強權的壓榨,認為為民請命的書生們是拿雞蛋碰石頭,自尋死路,是不是有些讀書讀傻了的意思?自古以來就有“民不與官斗”的傳統,要是經常干這些事,是不是與官斗落不得好結果?

即便有維新六君子,有辛亥革命,也大多是知識分子發起的社會運動,但並沒有發動人民群眾,也不會獲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一般來說,知識分子是社會的精英,卻自視甚高,往往跑得過快,和群眾產生了一種脫離,或者說不會貼近人民群眾,只把群眾看成一個整體,就像官員嘴裡的老百姓一樣,是一個群體概念,或者說只是為了自己的事業尋找一個支點,尋找一個服務的對象,卻不會發動人民群眾,以至於和群眾脫節。

說一說古代書生與百姓 - 天天要聞

只有廣泛發動人民群眾,帶領他們革命才會取得成功。只是憑藉書生改革或者革命,卻往往勢單力孤,難以成功。其實,書生是從百姓中脫胎而來,沒必要被聖賢書洗腦,也沒必要自視甚高,應該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理念,為民做事很好,但前提是貼近老百姓,真的和他們一起勞動,一起生活,才知道他們真正的疾苦和訴求,也知道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搞笑分類資訊推薦

劉裕已經掌握大權,為何還要滅司馬懿後人滿門? - 天天要聞

劉裕已經掌握大權,為何還要滅司馬懿後人滿門?

談起三國這本書,相信大多讀者不會陌生,在這部四大名著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情誼、更有爾虞我詐的勾心鬥角,而在《三國演義》之中,更是有着幾位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良將謀士,也正是他們的錦囊妙計相助魏蜀吳三國在亂世之中行程割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