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蘇
1934年12月,中央紅軍長征進入貴州,隨即進行了一系列大動作:召開遵義會議、激戰土城、第二次攻佔遵義和四渡赤水,最後佯攻貴陽離開貴州前往雲南。中央紅軍在貴州四個多月的征戰中,曾與四位敵軍將領進行過激烈的戰鬥,然而,這四位敵軍將領在新中國成立後都投向了人民陣營:他們是貴州軍閥王家烈、川軍郭勛祺、黔軍劉鶴鳴和中央軍吳奇偉。
在貴州堵擊中央紅軍的軍閥王家烈
王家烈1893年出生在貴州遵義桐梓縣一個貧苦農家,年輕時曾背鹽掙腳力錢為生,後加入黔軍。1920年,執掌貴州大權的“興義系”軍閥家族因內部發生衝突垮台,以周西成為首的“桐梓系”集團執掌了貴州大權,後來周在軍閥混戰中身亡。幾經周折後,王家烈執掌了貴州大權。

◆王家烈
1934年底,中央紅軍長征進入貴州,蔣介石中央軍借“追剿”紅軍之機,企圖取代王家烈控制貴州。在紅軍與中央軍的雙重壓力下,王家烈只得率黔軍堵擊紅軍。此時,王家烈黔軍名義上有5個師,但他僅能控制2個師,其他3個師則各自為政。中央紅軍入黔後,首先擊潰王家烈黔軍1個營,攻佔黎平縣城並召開了黎平會議,決定中央紅軍不到湘西與賀龍紅軍會合,而是到王家烈的老巢、黔北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一帶建立根據地。
隨後,中央紅軍突破黔軍守衛的烏江天險,直逼遵義城,王家烈一邊急電請求追擊紅軍的中央軍增援,一邊逃到省城貴陽。不料,中央軍薛岳率軍進入貴州後,並未北上遵義,而是佔領了王家烈控制下的貴陽。
遵義會議召開後,中央紅軍退出遵義前往赤水一線,王家烈離開貴陽進入遵義空城。誰知紅軍二渡赤水後,發起了重占遵義的戰役,王家烈親自指揮黔軍主力4個團在婁山關和遵義一線阻擊紅軍。主攻婁山關的紅12團政委鍾赤兵被黔軍打斷右腿。紅軍攻佔婁山關後,立即進攻遵義城,在城外觀察敵情時,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不幸中了黔軍冷槍而犧牲。紅軍進佔遵義後,在遵義城外擊敗吳奇偉率領的中央軍,擊潰和殲滅敵人2個師又6個團,斃傷敵2000餘人,俘敵1800人,取得了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隨後,蔣介石親自飛到貴陽督戰,用重金收買了王家烈手下的兩名心腹師長,強迫王家烈下台。王家烈被迫離開貴州,到南京任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閑職,蔣系中央完全控制了貴州。
全面抗戰爆發後,王家烈短時間當過湯恩伯31集團軍的副軍團長,後很快被蔣調回重慶。抗戰勝利後,王家烈被迫退役回到貴州桐梓老家。1948年,王家烈到南京參加國民大會,多年來受蔣打擊的川、滇、黔等地的地方實力派人物暗地裡紛紛支持李宗仁競選副總統,王家烈也四處為李宗仁拉票。李宗仁最終當選為副總統。在得知蔣介石準備報復自己的消息後,王家烈連忙乘坐李宗仁夫人郭德潔的飛機直飛桂林,然後返回貴州。
1948年底,蔣介石任命王家烈為貴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然而,對蔣已極度失望的王家烈沒有赴任,而是返回桐梓縣老家。1949年底貴州解放後,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王家烈為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王家烈歷任貴州省第一、二、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省人民委員會委員,1955年當選貴州省政協副主席。

◆王家烈
1954年初,當年在婁山關之戰中被王家烈的黔軍打斷右腿的紅12團政委鍾赤兵,出任貴州省軍區司令員。在省政府舉行的春節茶話會上,王家烈得知鍾赤兵的半截獨腿是當年他的黔軍在婁山關戰鬥中所為時,內心極為內疚,鍾赤兵卻一笑置之,稱讚王家烈也走入了人民陣營。
1959年,王家烈到北京參加政協會議期間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毛澤東風趣地對他說:“紅軍過了貴州,家烈你也交了兵權。”1960年,周恩來出訪東南亞回國後來到貴陽,在省領導舉行的歡迎宴上,與王家烈同桌的周恩來向王敬酒,稱讚王:“你是個很好的人嘛,解放前幾十年你一直反對蔣介石的錯誤政府,他幾次摔打你,你都堅貞不屈。”
1966年8月,王家烈病逝於貴陽,享年73歲。
與紅軍血戰土城的郭勛祺
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復出的毛澤東和中革軍委制定了《渡江作戰計劃》,3萬多紅軍離開遵義直趨黔北,準備渡過長江進入四川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林彪率領紅1軍團和紅9軍團先行向赤水縣城進軍,1月27日,中央紅軍主力進抵土城。28日,中革軍委命令彭德懷指揮紅3和紅5兩個軍團,在土城青杠坡向尾追而來的川軍郭勛祺部發起進攻。

◆郭勛祺
郭勛祺1895年出生於四川雙流,還在成都省立甲等工業學校就學時,與校友陳毅同是校內足球隊的隊員。在川軍潘文華部任職團長時,團部文書陳孟熙還是陳毅的哥哥。1925年8月,郭勛祺又結識了楊尚昆的哥哥、中共重慶市委書記楊闇公和劉伯承等人,思想逐漸傾向進步。1926年9月,郭勛祺參加了由楊闇公主持召開的軍事會議,引起劉湘猜疑,被明升暗降為副師長。1927年重慶“三三一”慘案發生後,楊闇公犧牲,受到追捕的陳毅來到郭勛祺軍中,郭勛祺派旅部副官主任和衛兵護送陳毅上船離川。
1935年1月下旬,蔣介石嚴令四川軍閥劉湘出兵圍堵中央紅軍,劉湘特地派出與中共有過交誼的郭勛祺率3個旅進入貴州,期待他堵截紅軍入川,但不要與紅軍硬拼。1935年1月28日拂曉,紅3軍團彭德懷、5軍團董振堂在土城青杠坡對緊緊尾追的川軍發動攻擊。郭勛祺部憑藉有利地形拚死抵抗,兩軍官兵往複衝殺,戰鬥異常激烈,紅軍陣地一度被敵攻破,敵人甚至打到了中革軍委指揮部前沿。毛澤東命令陳賡、宋任窮率軍委縱隊幹部團發起反衝鋒,打退川軍,雙方陷入膠着狀態。此時,紅軍從俘虜的番號中發現川軍不是4個團而是4個旅,於是下令遠在赤水的紅1軍團2師火速返回增援,紅2師返回後,中革軍委決定再次向青杠坡敵軍發起總攻。朱德親臨前線統一指揮,然而,紅軍多次進攻都未能奏效,且敵大批援軍迅速趕來,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認為北渡長江的計劃已不能實現,決定撤出戰鬥,一渡赤水後向川南古藺、敘永地區轉移。

◆中央紅軍一渡赤水河示意圖。
索爾茲伯里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估計:中央紅軍在此戰中傷亡約4000人,基本抵消了紅軍在遵義新招收的4000新兵。考慮到索爾茲伯里和中國官方的良好關係和該書的影響,這個數字應是真實的。
郭勛祺沒想到的是,紅3軍團政委楊尚昆正是他當年冒死掩護過的楊闇公的弟弟,而他的友人劉伯承則是紅軍總參謀長。
雖然擊敗了紅軍,但紅軍的戰鬥意志讓郭勛祺深為感嘆。在得知紅軍主力已經放棄渡江入川後,他就以休整部隊為名不再追擊紅軍。此後,郭勛祺儘可能地避免和紅軍作戰,得到郭勛祺軍中線報的蔣介石雖然大怒,但卻無可奈何。郭勛祺回到重慶後,劉湘升他任模範師師長。
全面抗戰爆發後,郭勛祺任集團軍副總司令兼50軍軍長,駐防皖南,事隔11年後再次與陳毅相逢。得知陳毅率新四軍先遣支隊要挺進江南,郭勛祺欣然讓道掩護。之後,陳毅來往蘇南皖南時,總要在郭勛祺軍部住上一晚。郭勛祺曾一次送給新四軍3萬發子彈和1000套嶄新的軍裝,在得知郭勛祺與新四軍來往密切後,蔣介石下令撤去郭的軍職並送回重慶。
1948年,郭勛祺出任第十五綏靖區副司令。7月,解放軍攻佔襄陽,郭勛祺當了俘虜。得知他與陳毅、劉伯承的特殊關係後,我軍將郭勛祺護送到陳毅處。陳毅見到郭勛祺後高興不已,設宴款待了他。1949年初,郭勛祺受劉伯承委派返回成都,開展策反四川國民黨軍隊工作,促進了成都的和平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郭勛祺歷任川西行署委員兼交通廳廳長、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員兼交通廳副廳長、四川省水利廳副廳長、省體委副主任、省人大代表等職。1959年因病逝世。
婁山關激戰紅軍的黔軍劉鶴鳴
中央紅軍從土城撤退後一渡赤水,向四川省古藺、敘永地區前進,期待重渡長江入川。然而,由於川軍已加強了長江沿岸防禦,中央紅軍只得放棄北渡長江的想法,制定了第二次渡赤水回師進入黔北,打擊王家烈主力的作戰方針。
婁山關位於遵義、桐梓兩縣交界處,號稱黔北第一關,是通向遵義的必爭之地。在婁山關一線,黔軍集結了3個團防守,其中守衛婁山關隘口兩側的制高點——點金山和大小尖山的,是劉鶴鳴率領的黔軍25軍2師第6團。
劉鶴鳴1899年出生於貴州獨山,早年投入黔軍。由於在軍閥混戰中作戰英勇,行軍、作戰中常穿草鞋,能吃苦耐勞,故升遷很快。中央紅軍入黔時,他已任黔軍25軍2師6團團長,這個團是黔軍中的主力。
1935年2月25日上午,彭雪楓率紅13團向婁山關疾進途中,與趕赴桐梓增援的劉鶴鳴團遭遇,劉鶴鳴自知不敵紅軍,故退守婁山關。他在婁山關隘口兩側高地兩翼安排了一個營又一個連防守,其他各營則在關上構築工事。而敵旅長杜肇華退駐後方的關南黑神廟統一指揮。此時,敵軍師長柏輝章(遵義會議會址是他的公館)命黔軍一個團向婁山關右翼增援,另一個團駐守後方板橋,防止紅軍從東側抄襲後路,柏輝章還命令劉鶴鳴一定要固守婁山關三天,以待中央軍吳奇偉部由貴陽渡烏江馳援遵義。

紅13團猛攻婁山關隘口兩側的制高點——點金山和大小尖山,經過激烈肉搏戰,終於打垮劉鶴鳴守軍,佔領了點金山和大小尖山。劉鶴鳴團拼湊“敢死隊”反撲,兩軍在點金山和大尖山一線展開了反覆拼殺,紅13團先後發動5次衝鋒,擊斃敵督戰官,連續攻佔了婁山關兩側的十多座山頭,完全突破敵防線,在黃昏前牢牢控制了關口,劉鶴鳴只得收拾殘兵敗卒,退守關南黑神廟一線。
25日晚,中革軍委命令紅12團接替與敵血戰一天一夜的紅13團,命令紅10團和紅11團截斷守敵和遵義的聯繫。26日清晨,黔軍第4團向婁山關口發起集團衝鋒,前一天被打殘了的劉鶴鳴第6團也蜂擁攻關,企圖奪回點金山高地。黔軍另外兩個團分從左右兩翼包抄關口,黔軍在輕重機槍掩護下,發動6次衝鋒,一度佔領了婁山關口以南沿公路的要地。紅12團擊潰敵人多次反撲,最後牢固佔領了關口。黔軍見大勢已去,劉鶴鳴以一個機槍排掩護,率第6團殘部跟隨黔軍大部向遵義方向逃跑,紅3軍團立即尾追,在黃昏時分進佔了遵義新城,後又進佔遵義老城,並控制了城南戰略要地紅花崗、老鴉山一線高地,而紅3軍團參謀長鄧萍不幸犧牲。
在此次婁山關戰鬥中,紅12團政委鍾赤兵被敵軍子彈打斷右腿,後在無麻藥的情況下做了截肢手術。他的團參謀長孔憲權重傷後被留在當地,成為一名普通跛腿泥瓦匠,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由組織安排擔任了副區長,後來又擔任了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時任紅13團總支書記胡耀邦被敵機彈片擊中右臀部,後被送入一個天主教堂做了手術。

◆婁山關紅軍戰鬥紀念碑。
中央紅軍離開貴州進入雲南後,劉鶴鳴出任貴州省第4區保安司令部副司令,1938年任貴州省政府保安處少將副處長,1944年任貴州省政府保安處長,1948年任貴州畢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48年晉陞少將,1949年4月兼任貴州省保安第1旅旅長,11月任第101軍271師師長。1949年12月,劉鶴鳴率部起義,投向人民陣營。
新中國成立後,劉鶴鳴歷任人民解放軍畢節軍分區副司令員、貴州省人民委員會委員、貴州省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副主任、貴州省農業廳副廳長、民革貴州省委委員、貴州省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委員等職。1978年,劉鶴鳴在貴陽病逝,終年79歲。
與紅軍血戰遵義的中央軍吳奇偉
中央紅軍攻佔婁山關和第二次佔領遵義後,大驚失色的蔣介石立即電令位於遵義南面數公里的中央軍吳奇偉縱隊的第93、第59師兩個師立即攻佔城外的屏障要地紅花崗和老鴉山,奪回遵義。
吳奇偉1891年生於廣東大埔縣,幼年時家境貧寒,10歲時離家到伯父在惠州等地開設的店鋪里當小伙,後在伯父資助下,在惠州讀完小學和中學。後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學習。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任張發奎所部第4軍副團長的吳奇偉,在攻打汀泗橋、賀勝橋和武昌城的戰鬥中立下大功。1929年9月,吳奇偉隨張發奎通電反蔣,失敗後,吳奇偉從粵軍轉入蔣系中央軍,並在1932年9月升任第4軍軍長,參加了對中央蘇區第四次和第五次“圍剿”。紅軍長征後,吳奇偉隨薛岳一起率中央軍追擊紅軍。
此時,從遵義逃出來的王家烈率領一個手槍排,在離遵義不遠的忠庄鋪遇到了吳奇偉。吳奇偉得知紅軍在婁山關和遵義之戰中傷亡很大的情況後,決定立即向紅花崗主峰進攻。

◆吳奇偉
1935年2月28日中午,吳奇偉先以3個團猛攻張愛萍紅11團據守的紅花崗主峰,戰況非常激烈。由於久攻不下,吳奇偉調整了作戰方案,下令59師全部和93師一部,轉攻黃克誠、張宗遜率紅10團守衛的老鴉山。
在兵力和裝備明顯佔優的中央軍的數次進攻下,紅10團傷亡極大,戰況越來越不利於紅軍。張宗遜讓黃克誠守住主峰陣地,自己和團參謀長鍾偉劍率部隊向敵人發起反衝鋒。在殘酷的肉搏戰中,張宗遜右腿被打斷,鍾偉劍中彈犧牲,出擊的部隊不得不退回陣地。戰至下午3時,由於紅10團傷亡極大,老鴉山主峰被吳奇偉部攻佔。
彭德懷立即組織紅10團余部和張愛萍的紅11團發動兩次反擊均失敗。就在這緊要關頭,陳賡率幹部團到來了,在紅11團和紅13團的配合下,重新奪回了老鴉山的陣地。
就在老鴉山主峰陣地反覆爭奪的緊要關頭,擔任迂迴任務的林彪率紅1軍團攻入吳奇偉司令部所在地忠庄鋪,進攻老鴉山和紅花崗一線的中央軍一看指揮部被端,只得全線潰退,隨吳奇偉南逃烏江。
紅1軍團主力向南逃烏江方向的吳奇偉部迅猛追擊,由於潰兵堵塞了公路,吳奇偉只好棄車在夜色中走了一夜,天蒙蒙亮時到達烏江邊,過橋後將浮橋砍斷,致使北岸來不及過江的官兵成了紅1軍團的俘虜。
值得一提的是,吳奇偉當年任北伐勁旅“鐵軍”第4軍副團長時,林彪是該師一名見習排長。
中央紅軍取得了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擊潰和殲滅敵人2個師又6個團,斃傷敵2000餘人,俘敵1800人。然而,紅軍損失也極為慘重:在遵義大捷後的第二天,彭德懷向中革軍委報告了紅3軍團在攻佔婁山關、遵義城和血戰老鴉山、紅花崗主峰中的損失:“第10團、11團團長負傷,營長傷亡8人,10團參謀長鍾偉劍和軍團參謀長鄧萍犧牲。現在各團部及軍團參謀部一空如洗……”他在報告中還說到,紅3軍團4個團中,現在只有1個團能維持原編製,但每連也只有五六十人。其他3個團,每連只能編四五個班……
全面抗戰開始後,吳奇偉在“八一三”淞滬抗戰、萬家嶺戰役重創日軍。又在1941年指揮鄂西會戰克複了宜昌,取得了鄂西大捷。抗戰勝利後,吳奇偉相繼出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武漢行營副主任、華北“剿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廣東綏靖公署副主任等職。
1949年5月,吳奇偉在廣東東江地區率部起義,通電與蔣政權決裂,投向人民陣營,毛澤東、朱德複電表示熱烈歡迎。同年,吳奇偉作為華南解放軍代表之一,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新中國成立後,吳奇偉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大學董事長等職,1953年7月病逝於北京。
本文為《黨史博採》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侵權必究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