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買菜到下廚,這屆年輕人為何迷上自製“漂亮飯”?

你知道什麼是“漂亮飯”嗎?
“漂亮飯”是近年來在社交媒體上
興起的一種餐飲文化現象
指通過高顏值擺盤或創意設計
提升用餐儀式感的餐飲形式
不過,比起去網紅餐廳打卡“漂亮飯”
越來越多年輕人
選擇自己買菜和做飯
細心品嘗生活的甘味

圖片由ai生成。

做一頓好飯

成為日常的一環

26歲的木青
已經連續三年記錄自己做飯
相冊里有近千張做飯照片
從家常的蒸蛋,到自調的酒水
各式各樣的好菜都有
如今做一頓好飯
成了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不知從何時開始
90後鄭旭
不再喜歡去外面交際應酬
而是喜歡待在家沉浸式做飯
“五月初的時候
我第一次嘗試做了鬆餅
口感鬆軟,吃的時候十分滿足”
從選菜品到加工處理
從做飯、吃飯到收拾廚房
她感受到一種無與倫比的治癒感

鄭旭親手做的鬆餅有模有樣。受訪者供圖

和鄭旭類似
今年一月開始獨居生活之後
大學老師高黎思經常踏入廚房
並且迷上了自己買菜做飯:
“一開始我做飯還有些不穩定
經常是味道咸了、肉炒得太老
狀況百出
時間長了,廚藝就穩定了
她挑戰家常小炒
技藝純熟以後
又試着給自己上難度
來一道紅燒魚或煲仔飯
“我原本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
候刷外賣軟件
現在變成了刷做飯帖子
想着第二天做什麼
安排什麼食材”

社交平台上有許多網友自發分享“漂亮飯”製作教程。網絡截圖

在蔬菜迷宮

體會生活的實感

做飯的樂趣在哪裡?
“當然是去菜市場買菜”
24歲的羅榮彥脫口而出
第一次走進
浦東新區的上鋼集貿市場
她有種走入蔬菜迷宮般的錯覺
“蔬菜不只是
我在線上看到的待選圖片
或是用保鮮膜裹着的商品
它和自然相連接”
超市崛起的當下
菜市場正成為一個有煙火氣的地方
吸引着許多年輕人
成為“菜市場漫遊者”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高黎思如此形容小區附近的菜場
有一陣子,她沉迷於買菜
每天不帶點東西回家就不舒服

逛菜場讓熱愛做飯的年輕人找到了不少樂趣。受訪者供圖

儘管叫外賣也很方便
鄭旭卻更願意自己去菜市場:
“線上貨比三家十分耗精氣神
而且為了免配送費
不知不覺間就陷入了消費陷阱
到了線下的菜市場
購買食材成了件更自在的事
“菜市場里
很多攤販願意和人聊天
聊着聊着,就會送點蔥或辣椒
熟悉以後,還會推薦品質好的蔬菜”
她說
和菜攤老闆面對面聊天、溝通
收穫的不僅是蔬菜
還有豐富的人情味

在烹飪間

他們感受世界韻味

“一罐150克的藍莓醬要15元

於是我自己買了兩盒15元的藍莓

不僅沒有添加劑,也更加實惠”

鄭旭說

將藍莓和白糖拌在一起碾壓

放入不粘鍋中

用小火慢熬、收汁

把果實變成熱氣騰騰的果醬

她覺得很有意義:

“以前喜歡拍照找‘漂亮飯’吃

久而久之發現意義不大

何必為了出片而出片?

我自己也可以完成”

鄭旭熬制的藍莓醬。受訪者供圖

平日里
高黎思需要面對繁忙的科研工作
而在做飯這段時間
她完全沉浸其中
緩解了自己的壓力
羅榮彥也有相同感受
她的工作需要和很多人對接
這讓她的工作時間
通常變成被切割的碎片
下班回家後只要得閑
她很願意放下手機
走進菜場,回到廚房

將全身心交給鍋碗瓢盆

用一頓飯

掌控人生最小單位

買菜做飯是瑣碎日常的一部分
但去完成它的意義
不僅是為了吃
“對我而言
做飯使我感受到了對人生的掌控感
一次認真而具體的做飯過程
就是掌控人生的最小單位”
木青認真地說
生活有時令她焦躁和情緒化
在廚房裡
卻能感受到紮根於具體生活的力量
“在我發現自己做飯做得不錯後
我也越來越有成就感
就像在完成闖關遊戲”
高黎思說
每天安排自己吃什麼
像是在玩過家家
沒人評價和干涉
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來
讓她覺得很開心

木青自製的飲料。受訪者供圖

而食物的這種美好
還會隨着個人的流動而傳遞
鄭旭帶着自己做的藍莓醬
分給辦公室的同事
她悄聲述說其中的“小心機”:
“分享美食
也是拉近和他人關係的契機
給年輕的同事,關係會更融洽
給年長的同事,更好請教工作”
羅榮彥將做飯歸結於“我的個人史”
“在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里
馬賽爾以一片瑪德琳蛋糕
回憶起舊日往事
此刻的我也是一樣
今日帆布包里
被我帶回家烹飪和品嘗的食物
終將成為多年後我自己的一部分

木青親手烹飪的菜飯引人食慾大開。受訪者供圖

通過做飯這種方式
這群年輕人和生活連接起來
去感受自己的存在
屏幕前的你
喜歡自己做飯嗎?
有哪些得意大作?
評論區帶圖聊聊吧~

責任編輯:連翊辰

校審:姚佳森

終審:沈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