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打烊丨“希望中國客人佔到一半以上,這是我們的目標”

  街頭小店,是創業者夢想的孵化器,也是經濟肌體中不可或缺的“細胞”。一家家小店,也許他們的單體體量不大,創造的價值也不足以讓人震撼,但當創業者把所有熱愛注入這個小小的空間,小店也開始與國家和社會的脈搏同頻共振。環球資訊廣播2024特別策劃《青春不打烊》,和您一起推開小店的門,去感受中外創業者“不打烊”的小店和青春。

  北京三里屯,在京外國人濃度最高的地方之一。人來人往中,一家主打西非特色的餐館悄然出現在這一商圈。是誰開了這家店?非洲風味能打動北京食客嗎?來聽記者報道。

  “這個是芭蕉,我們國家有,中國也有,一樣!”

  說話的是本傑明,餐廳合伙人兼主廚。做飯原本是他的愛好,但現在,已經成為他籍以創業的技能。注意到近年來中國與非洲之間不斷增強的經貿往來與人文交流,他覺得,在北京開一家非洲餐館應該是個不錯的主意。

  “你看看北京有多少非洲國家的大使館,又有多少非洲留學生?我覺得開個非洲風味餐館這個生意是可行的。”

  本傑明來自西非加納。2015年,懷揣着到聯合國系統做“國際公務員”的想法,他來中國留學,在北京師範大學學習公共政策。畢業後,本傑明沒做成國際公務員,走上了創業的道路,而開餐館,則是他最新的創業項目。

本傑明向記者展示在中國購買的香蕉

  做菜是本傑明的業餘愛好,他經常拍下自己做飯的過程並發布在社交媒體上。本傑明說,這個業餘愛好是受到了母親的影響,母親在加納就開着餐館,從小耳濡目染,母親的手藝他也學到了幾分。本傑明的創業夥伴之一是同樣曾在中國留學、現在在中國工作的朋友伊曼努爾。兩人雖然都來自加納,但卻是在北京相識並逐漸成為朋友和創業夥伴的。

  伊曼努爾說:“我們認識了有八年了,可以說我們是很長時間的朋友了。疫情期間我們有了開餐館的想法,去年這一想法變成了現實,我們下定決心,開了這家餐館。”

伊曼努爾向記者介紹兩人商量開餐廳的經過

  本傑明、伊曼努爾,再加上一位中國朋友,三人合夥把餐館開了起來。菜色主打西非風味,西非國家菜系中常見的秋葵湯、炸香蕉、玉米麵糊糊等菜肴都可以嘗到。可是,在北京做西非菜,原材料好找嗎?

  本傑明說,中國地大物博,除了極個別食材需要進口,大多數原材料都可以買到;就算在北京買不到,網購也很方便。

  “獲得原材料並不困難,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中國都有,因為中國也使用各式各樣的調料。即便是在北京找不到的食材,我們也能從其他位於熱帶亞熱帶的地方比如廣州、海南買到。”

  地道的菜品、別具特色的風格吸引了不少食客,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在北京工作、學習的非洲朋友,也有一些在中國其他城市生活的非洲朋友特地找來嘗嘗家鄉的味道。記者在店裡採訪當天,正好碰到了一位從加納到北京出差的食客。他說這裡讓他有了家的感覺。

  “我很喜歡這裡,食物味道不錯,店裡氛圍也好,感覺像還在加納。”

加納顧客認為這家餐廳讓他有了“在家”的感覺

  但本傑明和伊曼努爾的期待卻並不止於此。本傑明說,希望這家店能成為溝通中國與非洲文化的橋樑,吸引更多中國本地食客光顧。

  “我們希望這裡坐滿中國食客,希望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食客。至少有一半的客人是中國客人,這是我們的目標。”

  而伊曼努爾則期待,未來,這家年輕的小店,能在寸土寸金的三里屯長長久久地發展下去。

  “目前的經營情況還算可以。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們對餐館未來的規劃會一一落實,要讓這家餐館變得更好。”

  記者丨朱宛玲

  簽審丨魏郁

  監製丨蔡耀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