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飪學校哪家強|「烹專兒」能許給新一代怎樣的未來?


這是一個普通又漂亮的大學校園。


普通在於當下大部分大學都長這樣 —— 它們以騰挪城市核心區域為代價,最近十幾年才落地城市邊緣。樓宇低矮軒敞、設施齊全,散落花木間,任誰看來,都是讀書的好地方。


漂亮,則帶有主觀成分。先是春盛,操場邊圍欄上的薔薇幾乎垂到地上;再是春深,目之所及是深淺綠意,如果看到微小紅點,那是本地櫻桃熟了。往上看,天空舒曠,時不時有黑點迅速掠過 —— 校園坐落龍泉山下,此時正是各種猛禽由南向北遷徙的高峰期,它們慣會沿着龍泉山北飛。


江祖彬,註冊中國烹飪大師,

中國烹飪名師,

主要承擔《烹飪工藝》

《菜肴製作技術》等課程教學。


依着春山的讀書之地,正是四川旅遊學院。我們來這裡,是為了探尋它的根源、當下以及未來,同時回答一個問題:這所大學為什麼做得一手好菜?


簡單的答案是:四川旅遊學院的前身是始建於 1985 年 5 月的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也就是川菜大師和老成都市民口中的「烹專兒」。這裡盛產大廚、名廚,當年川菜乃至中餐在國際上打拚出名頭之時,「烹專」恰是其柱石之一。


複雜的答案則要慢慢回答,於是我們跟着四川旅遊學院烹飪學院的學生上了一天課。


在進行菜品演示之前,

江祖彬先要講解烹調方法。

這堂課的重點是炒、爆、熘、燒、燴、

煮、蒸、炸、煎、煸、烤中的炒。


烹飪學院的教室出奇地乾淨,一塵不染,這是 c2-8 教室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個印象帶來的震撼甚至超過佔據教室三分之一空間的水槽、爐灶和操作台。比起其他專業的大學生會在臨近上課前才匆匆衝進教室,烹飪學院的學生到得更早、更齊,穿一水兒的白色廚師服,挺括、乾淨,套在裡面的軀體多是纖瘦的。這是一群不到 20 歲的孩子。水槽邊,值周小組的三兩個人正在手腳麻利地擇菜、洗菜,得把老師課上要用的食材收拾出來,一旁還晾着解凍好的雞腿肉和豬肉,這是提前登記、申領的教具,不過一定是無法歸還了。


8 點半,正式上課。這一堂的任課教師是江祖彬,註冊中國烹飪大師、川菜製作名師。授課時,江老師聲音洪亮異常,對這個幾十平米的教室來說甚至有點太大了,但其他元素都和普通大學課堂一樣 —— 通過詳細的 ppt(幻燈片課件),江祖彬分絲析縷地給學生講解着今天的知識點:炒。他的普通話,按照四川人的標準來說,字正腔圓,但每當需要調侃或「上價值」的時候,江老師會自然而然地切回四川話。


菜品演示環節,

學生圍攏至灶台周圍,近距離觀摩。


「農夫山泉,有點玄(玄,四川話,意為不太可能)。」—— 這是駁斥一個認為口頭請過假就不需要補交假條的學生。


「比我還慢喃。」—— 這是調侃反應緩慢的 ppt。


「人要忠,火要空。」—— 這是回顧自己當年學廚用火,那時候是在汽油桶里燃燒焦煤。


學生自發地男女分開,圍坐圓桌旁,面前攤着教材《烹飪工藝(第二版)》。一切近似任意一所大學課堂。


江祖彬(左二)演示如何給雞腿去骨,

覃鑫(左一)在旁協助。 


20 分鐘後,一切發生變化。


實踐的部分開始了。江老師講 ppt 時洪亮的聲音隨着一爐旺火呼呼騰起,忽然就恰到好處。這聲音能穿透刀與菜板的篤篤叩響,水槽里的嘩啦流水聲,以及灶火和油煙機的轟鳴。此刻江祖彬要藉由川菜里經典的宮保雞丁和水煮肉片,把紙面上的知識點,即時展現出來。


學生們紛紛站起身圍攏過來。江祖彬首先給雞腿去骨,一個雞腿在他手下翻轉幾次,迅速服帖地攤平在菜板上,剔出的骨頭隔空一扔,進入已經加入薑片、蔥段的鍋里。「唱戲的腔,廚師的湯。」江祖彬用四川話講。吊這鍋湯,是為待會兒要做的水煮肉片。覃鑫同學被挑出來,在另一口爐眼上起火。


水煮肉片不能用現成的辣椒面,

在烹飪學院,必須要從干辣椒慢火炕香,

再細細剁碎而來。


「把『新一代』炕香。」江老師給出簡單的指令。


「新一代」,辣椒的品種名,辣度較低,但香味濃、顏色正,被大量使用於川菜。「炕」,四川話,烹飪手段,指不加油,直接在燒熱的鍋具內小火烘烤出焦香。江祖彬說來無心,卻像是烹飪學院教育理念的靈魂轉譯 —— 把新一代炕香。


擠在江祖彬身邊這群 20 歲不到的學生,可不就是中國烹飪的新一代嗎?「炕」是炒鍋和火焰的合作,是端鍋的左手配合持鏟的右手,是老師將幾十年的知識和經驗落在一盤菜里。隨着鐵鍋中湧出辣椒的濃香,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就此建立了對炕香的感官記憶。


學生紛紛取出自己隨身攜帶的筷子或勺,

品嘗江老師炒出來的宮保雞丁。


香氣更猛烈了。那頭,江祖彬手下已經炒出一盤宮保雞丁,嘴裡一直在大聲輸出技術要點,從雞腿到雞丁,從碼料到下鍋,從火候到調味,都不是絕密,任意一本川菜菜譜大抵寫得清楚。但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親口所嘗,則大有不同。現代人少有能看到一道菜在廚師手中從原料到成品的全過程,更別說還一直伴隨着零延遲的評論音軌,「認識你的食物(know your food )」是很多饕客的追求,在烹飪學校,它卻是日復一日。


江老師給出下一道指令:把炕好的辣椒細細剁碎。水煮肉片不應該用現成的辣椒面,烹飪學院負責正本清源,雖然市場往往更現實,但至少在 c2-8,熱油澆淋的辣椒面,要從干辣椒慢火炕香再細細剁碎而來。


芭蕉林下的磨刀石陣。


目光越過師生,能看到走廊對面牆上貼着一溜兒名廚介紹,這和教室里的熱火朝天相得益彰。


目光再望得遠一點,開放式走廊外填滿了茁壯的芭蕉葉,兩層樓那麼高。與眾不同的是,在這一叢芭蕉樹樹根周圍,立着一圈半人高的碑狀石板,頂部平滑而微凹。不知內情的我們以為這是一處粗劣的園林造景,然而真相是這是學生們日日磨刀的磨刀石。每一天、每一年,都有學生在這裡細細打磨那把有自己編號和名字的菜刀,30 年前的英國作家扶霞這麼做過,30 年後,00 後的學弟學妹還在這麼做。


在中餐烹調實驗室,

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分工合作,

實踐剛剛課上學習過的菜品。


更活色生香的一幕接下來上演:學生得上手實踐了,一個班要炒出 20 多盤宮保雞丁和 20 多盆水煮肉片,江老師負責挨個品嘗、點評並給出分數(百分制)


全班挪步到隔壁的中餐烹調實驗室,學生紛紛去一個大筐里翻找自己的菜刀,在扶霞的《魚翅與花椒》中,30 年前的烹專學生,要隨身攜帶那把巨大的中式菜刀。現如今變成了統一管理,課前領取,課後交還,時代終究是不一樣了。


接下來分工協作:一半同學先當墩子,將雞腿按方法去骨、斬丁,豬肉切片,改刀大蔥、萵筍,薑片也改成規規整整的矩形;另一半同學則每人端一口鍋,守着火,要炕出一大碗「新一代」。


「油鍋不離人」早已被反覆強調,

仍有粗心的學生忘記,引發一場意外。

江祖彬立即給出指示:「蓋上鍋蓋!」

隔絕空氣後,鐵鍋里的火焰熄滅了。


20 分鐘前,江老師一邊講解知識點,一邊行雲流水地把一盤宮保雞丁和一盆水煮肉片端了出來。現在輪到弟子們,多少有些忙亂:去骨的同學在和雞肉、雞骨拉扯,江老師不得不再次上手點撥;忽的,鼻子又聞到一股氣味,他喊起來「炕過了,焦了焦了」,身後便叮咣一聲,有人將鍋端離了火。


又有那蒜苗、芹菜、萵筍、大蔥領少了的,馬上咚咚咚跑下一樓:一個大房間里,幾個四川孃孃手腳輕快地分揀着一大桌蔬菜,這是學生要整理、清洗、烹飪,以及有相當概率要「糟蹋」的對象。


江祖彬為每一盤學生製作的宮保雞丁打分。


等學生陸續出菜了,烹調實驗室的氣氛又為之一變。統一是普通白瓷盤裝着的宮保雞丁,乍看品相統一,細看又各有不同。端着盤子走向老師的學生,有人忐忑、有人自信、有人訕訕的。趕上幾個人端着各自的菜一同前來:打頭兒的那一位或緊張或嬉皮笑臉,還沒輪到的則在身後探頭探腦。這幅光景直叫人覺得青春正好。


江祖彬對每一盤宮保雞丁「望聞問切」,而後三言兩語點出問題,可以具體到是哪個環節出了何種岔子,每個學生聽完都露出類似醍醐灌頂的表情。隨後,江老師俯身開始在花名冊上找學生的名字,給這份宮保雞丁判一個分數,記錄在案。拿了成績的同學再走回操作台前,從工作服臂袋裡抽出筷子,自己嘗嘗,再嘗嘗旁人的那盤,彷彿要辨明為啥自己要比旁的同學少 3 分。我們自然沒有放過建立賞鑒宮保雞丁體系的難得機會,一盤一塊地嘗下來,從最低分 64 分到最高分 88 分的宮保雞丁皆落肚,便越發覺江老師那第一盤的功力。


覃鑫,四川瀘州人,

現四川旅遊學院烹飪學院本科,

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二年級生


午後,天氣陡然熱了起來,幾乎是夏天了。下午沒有排課的覃鑫帶着我們在學校里轉悠。上午烈火烹油的喧鬧場景再度讓位給平靜悠然的大學生活。體育場、圖書館、宿舍樓,以及着便裝急急忙忙去趕下午第一節課的學生在眼前漸次經過。


在覃鑫和他的導師曾渝棣口中,烹飪學院又展開了不一樣的維度。


如今的烹飪學院,主要招收四川生源,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從高職升上來的,已經具備相當基礎。覃鑫是瀘州人,便是從瀘州市職業技術學校考入本校本科,並且還有繼續讀研的打算。他所在的專業烹飪與營養教育,作為烹飪學院的重點專業之一,旨在培養烹飪與營養及相關領域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從佔比約 50% 的專業教育和 18.5% 的集中實踐學分比重分配,可見學院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視。這是一條又工匠又學術的路徑,經由四川旅遊學院烹飪學院走來,顯得順理成章。


通過川菜人工智能,

兩個人即可完成 200 人的配餐。


老人口中的「烹專兒」,也許真要停留在歷史裡了。如今烹飪學院已經引進了大量學術人才,和原本的工匠人才一起「炕」川菜乃至中餐的新一代。曾渝棣負責的川菜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能通過大數據把整個餐飲鏈條「管起來」。未來的廚師,可以是經理人或企業家,可以是碩士、博士,他們所能及的必然是一個更新的天地。


有這麼一幕,讓我們印象深刻:覃鑫帶我們參觀了學校食堂,二樓的「智慧餐廳」正是由川菜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出品。在這裡,夠 200 人食用的菜品,僅需一兩個像覃鑫這樣的學生在背後控制炒菜機器人即可完成。人工智能、預製菜是不是中餐更好的未來,也許還有討論的空間。但大時代決定,這條路是一定要走的一條分叉小徑。


一天的時間很短,但這一天足夠我們確認,這裡有傳統、嚴謹,也有好味道。至於它可以許下的未來,我們表示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