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了,我被這場節目看餓了

吃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

湖南人的一日三餐怎麼吃?

早起嗦一碗粉,正餐花式湘菜,宵夜各色小吃……6月23日,湖南衛視《湖南好有味》——中國糧•湖南飯特別節目播出。跟隨着鏡頭,走近長沙的尋常巷陌,老饕們臉上洋溢着合不攏嘴的笑容,用一位食客的話說,在美味中體驗到的是“幸福感”。

不僅如此,特別節目還把這些美食搬到了台上。

米粉、十大碗、奶茶、小龍蝦、燒烤,在大廚們的手下,活色生香、讓人看得垂涎欲滴。

6位院士圍坐一桌,舞台霎時變成湘菜館子。他們品嘗着這些美食,而美味的背後,是他們帶來的中國故事,和從“吃飯這件大事”中側描的美好生活圖景。

節目伊始,主持人便着重介紹了湖湘本土的“院士天團”,有人專註科學養豬、有人研究各式辣椒、有人致力於讓中國人吃上更多優質魚、有人防控雜草守護大國糧倉、有人研究小柑橘成就大產業、有人讓秸稈能變黃金……他們舉箸夾起美食,也憶起自己的科研故事。

柏連陽院士介紹,全世界每年因雜草帶來的損失,相當於10億人的口糧,田裡少一點雜草,就能多打一點糧食;鄒學校院士培育不同辣度的辣椒品種,以適應不同飲食習慣的人,還通過技術控制辣椒生長的高度和密度,方便機械化採收……

一蔬一飯的故事,濃縮我國農業領域“藏糧於技”的探索,特別節目讓觀眾了解到院士們為端穩端牢中國飯碗做出的努力,也向他們傳遞敬意。

不僅有“院士天團”,特別節目還邀請勞動標兵、農學工作者、農戶、餐飲店主等與“一日三餐”息息相關的講述人,共同講述湖南農業科技、鄉村振興新貌,帶來熱氣騰騰的生活圖景。

“一日三餐”的故事不止這些。

比如特別節目呈現了一段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的“中稻插秧”影像——田埂上,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人正望向稻田裡插秧的年輕人,她是袁隆平院士的夫人鄧則,她回憶着年輕時的插秧經歷,“我們在農校時,3月8日就播種,好冷,腳下到田裡,起來都凍沒知覺了”……如今,科技工作者以這樣的方式紀念並接力,續寫“禾下乘涼夢”。

充滿朝氣的舞台上,農戶聊起“幾個億的小目標”——幾位因院士們的研究成果“得福”的農戶,走上舞台“報喜”,“今年辣椒的收成有希望突破4億元” “我們‘長沙綠茶’公共品牌在全國已經擁有10萬畝的茶園,今年預計產值4.5個億”“我們在湖南省有11.8萬畝油茶基地,今年的目標是突破15億”……

還有餐飲攤中埋藏的“小而美”的驚喜。僅僅是湖南隨處可見的粉店,就寶藏般藏着許多故事:有的粉店24小時不打烊,一天能賣出1000斤粉;有的粉店堅持3塊錢一碗不漲價,環衛工人免費吃……

講述之外,特別節目還設計幾個“點睛”的文藝節目,用青春語態對接節目主題。舞蹈《一味煙雨茶》以茶田為舞台翩翩起舞,《我就是你的粉》將米粉等美食串成歌詞,《瀏陽河2008》充滿魚米之鄉的地域色彩。

《稻花香里說豐年》國慶特別節目落筆湖湘稻作文化,《雲上的小店》點題鄉村振興一系列節目不斷形塑平台的風格基調……用青春表達潤物無聲地影響、引領年輕群體,湖南衛視特別節目“烹飪”的這碗“湖南飯”不僅“有味”,更有意義。


-END-

主編:依梧

編輯:宵夜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