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幾乎所有的食譜都將糖列為烹飪的必備食材,糖甚至常常成為專業廚師進行料理創作時的點睛之筆。在西方人鍾情於糖之前,其實蔗糖早已在不少歐洲國家被廣泛應用。
在西方社會,法國人最早在烹飪中使用糖,這不僅是由於17世紀法國醫生就開始推崇的緣故,更因為添加了糖的食物吃起來會更美味。例如,一度被視為平民食物的燕麥,在加糖食用後,一躍就成為了當時法國的時尚商品。
在17世紀的歐洲,隨着糖的逐漸普及,窮人也漸漸獲得了吃糖的權利,但真正將糖在餐飲中發揚光大的還是會吃的法國人。法國人不僅發明了甜點,還隨着時間的推移將“甜點”不斷完善,直到現在發展成為不僅是法餐,還是標準西餐的最後一道壓軸菜。
沒有人能真正解釋為什麼甜品會成為法國菜獨特甚至極致的特徵。在甜品出現之前,甜味菜肴和鹹味菜肴的區分並不特別明顯,但在甜品出現之後,這兩個口味的菜肴便分道揚鑣,日漸成為西餐里的兩個重頭戲。
18世紀,法國文化對於歐洲各國的影響達到了鼎盛,一時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主流,因而法餐在歐洲也有着深遠的影響。無論法式甜點在哪裡落地生根,人們都會在裡面添加大量的糖——冰激凌、布丁、蛋糕、奶油餡餅,甚至是葡萄酒——這類食物的主要原料都是糖。
與法國菜偏好相近的還有英國菜,都選擇了把甜點作為了正餐的最後一道工序,但相對來說製作工序更簡單一些。根據1741年出版的《錢伯斯百科全書》記錄,英國甜點主要包括“水果、糕點和糖果”等。
精緻的烹飪文化一直都是法國人的拿手好戲,而且是根植於特權階級社會之中的,使得中產階級也開始不遺餘力地跟風模仿,到18世紀初,布丁已經成為小康家庭最喜歡的甜點,它的口味、形狀和大小各異,但無一例外都需要加糖。
等到後來布丁從法國流行到英國,“布丁”這個詞就像“糖果”一樣,成為了英國人甜點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