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醬產業是歷史經典產業,也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紹興醬文化傳承發展研討會暨紹興文理學院高等人文研究院第13次學術沙龍,5月26日在“松盛園·醬油小鎮”舉行。30多位來自相關高等院校、學術機構和非遺保護協會的專家教授、文化學者齊聚一堂,聚焦產城人文融合、文化賦能歷史經典產業和非遺經濟,縱論源遠流長紹興醬文化及其傳承發展時代新命題。
紹興文理學院黨委書記、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崔鳳軍,紹興市文史研究館館長馮建榮,紹興市委原常委、文化學者柴祥群,以及亞洲食學論壇主席、中國食文化研究會終身名譽會長趙榮光,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團公司原總工程師、國家調味品評委徐開生,南京釀造集團原總工程師、中國調味品協會專家組成員謝韓,紹興黃酒釀造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潘興祥,季三缸集團暨浙江松盛園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季國苗等出席研討會。
研討會由紹興市非遺保護協會會長、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何俊傑主持。
會上舉行了兼職教授聘任和校企合作簽約儀式,崔鳳軍書記為柴祥群、趙定國兩位高等人文研究院新聘兼職教授頒發聘書;季國苗董事長分別與紹興文理學院魯迅人文學院院長李聖華、智能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陳文平,就文化賦能品牌、數智技術加持傳統產業簽約校企合作協議。
季國苗董事長以《圍繞健康做產品 書寫三缸新篇章》為題,向與會專家學者介紹了公司全面實施“工、農、文、商、旅”融合發展戰略,深耕“醬缸、酒缸、染缸”歷史經典產業,致力打造健康產品基地、文化康養基地、研學教培基地、鄉村共富基地,構建大健康、大文化產業體系、助力非遺經濟的做法和體會。
趙榮光教授作《慢發酵·長滋味·永續食——中華醬文化的哲學思考》主旨演講。他說:醬,在中國飲食中不僅是調味品,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中華醬文化承載着數千年的飲食智慧,其核心在於“慢發酵”的工藝、“長滋味”的美學,以及“永續食”的倫理,這不僅是技術總結,更是一種哲學態度。在全球化與工業化的今天,醬文化的哲學思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回歸本真、擁抱慢生活的可能路徑。
馮建榮館長從紹興是中國醬品的故土、江南美食的原鄉、浙江菜系的源頭入題,提出紹興形成與“無紹不成衙”相媲美的“無紹不成醬”的緣由。他希望進一步廣泛徵集藏品、系統展陳成果、注重遊客互動,加強醬文化博物館的建設;着眼“醬與健康中國”建設,加強醬功能的研究;圍繞“醬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提煉醬文化本質特徵,加強醬文化的體驗;突出醬與越地關係等重點,加強醬歷史的梳理。
多位專家學者圍繞“紹興醬文化發展”主題,暢所欲言,建言獻策,探討交流。
崔鳳軍書記表示,醬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生活符號,體現了中國人的生活哲學。紹興醬文化是紹興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飲食文化是民族性的重要展現,是堅持民族主體性的最後一道“堡壘”。他表示,紹興醬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應把握好歷史文化脈絡,做好醬缸文化的傳播與弘揚工作;要守正創新,把握好健康中國帶來的機遇,研製符合人們需求的健康食品,充分關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使形成良好的社會感染現象;要積極利用網絡新媒體等相關平台進行傳播,擴大紹興醬文化的影響力;要借新時代文化強國建設的東風,推動紹興醬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在保持古法製作技藝與方式的同時也要積極改良與創新,打響“醬香城市”品牌。
研討會開始前,與會專家學者參觀了中國醬文化博物館、紹興非遺活化中心以及松盛醬園日晒夜露、古法釀造生態缸曬場。這場學術沙龍也是紹興市非遺保護協會借力高校、學術,推動紹興非遺經濟發展的又一創新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