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雲南網友在社交平台發帖稱,其在曹氏鴨脖連鎖門店用餐時,發現麻辣燙碗沿刻着“碗底有驚喜”,結果一看碗底赫然印着“你像豬一樣能吃”的文字。 “一點都不好笑,只覺得不被尊重。”她直言,感到被冒犯。5月27日,湖南曹氏鴨脖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回應上游新聞(報料郵箱:[email protected])記者稱,麻辣燙的碗是由門店自行負責採購的,公司未作統一規範。
發帖人薯薯(化名)向上游新聞記者敘述了當天的事發經過。她介紹,自己和男友在昆明市五華區某曹氏鴨脖連鎖店就餐時,發現麻辣燙的碗沿上印有“碗底有驚喜”五個字。“一開始興緻沖沖,吃完後特地把湯倒掉想看看碗底的‘驚喜’究竟是什麼,卻看到我和男友的兩個碗底均為同一個標語‘你像豬一樣能吃’。”薯薯坦言,這和她預期的“驚喜”差別很大:“本來以為至少會誇讚我們不浪費糧食,光盤了。‘像豬’這句話真的讓人很不適。再也不會去吃曹氏了。”
有網民表示,感覺自己不被尊重。 網絡圖
“從送閨蜜面10碗”再到“領汽水一百瓶”,記者發現,不少評論區的食客曬出了在曹氏鴨脖就餐的碗底截圖,標語大多以發放福利為主。與薯薯感受相似的消費者則質疑曹氏的營銷方式很越界,“像豬”明顯是對顧客的不尊重。“把貶損性話語包裝成了幽默互動,但結果卻是消費者的觀感並不好。”也有網友認為,此句文案“無傷大雅”,商家並無貶損惡意。
27日,該店鋪老闆曾女士向上游新聞記者回應,印有“你像豬一樣能吃”文字的碗的確在店鋪中使用,是她去年11月份自行定做的。“我刷到短視頻平台有類似的標語,覺得有趣還是特意去買的。”曾女士反覆強調,初衷絕非惡意侮辱消費者。“我們同批次還訂購了其他標語的碗,比如‘吃完了棒棒噠’‘免單’‘返現兩元’‘飲料一瓶’等,如果顧客不能接受‘你像豬一樣能吃’的標語,可以在稱菜時告知店內員工,不使用這個碗盛菜,提前避開。”
涉事門店碗底還有其他標語。 網絡圖
曾女士說,該碗使用半年來第一次有顧客提出異議,她確實未想到會造成顧客的不愉快,對此她深感抱歉。“這句話僅是調侃,就是抱着開玩笑的心態。”
同日,湖南曹氏鴨脖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相關工作人員就此事回應上游新聞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連鎖店的餐具公司並未做過統一的規範要求,均由店鋪自行經營管理。針對麻辣燙碗底標語引起的網絡熱議,該工作人員強調,總部從未統一發布過這樣的活動。“此類營銷活動都是門店自行策劃的。”
記者注意到,曹氏鴨脖並非首次因營銷引發輿論爭議。此前,曹氏鴨脖曾以“變態辣”吸引不少嗜辣的年輕人獵奇消費。此後,曹氏鴨脖官方賬號曝光配方,坦誠列出自家餐品使用了工業辣椒精,配方中還有增味粉、透骨香等“科技與狠活”,並公開“總部提供半成品,只需簡單加工即可快速出餐”的半預製菜模式。
餐飲品牌的爭議營銷會透支品牌價值嗎?餐飲行業資深人士、前知名麻辣燙品牌新媒體運營經理張盼倩指出,商家為了打開品牌市場,快速提升門店的知名度,採取事件營銷,實現對自身品牌的推廣是很常見的舉動。但張盼倩認為,品牌以“冒犯式幽默”拉近和年輕消費者的距離時,一定要把握好尺度,警惕為流量而犧牲用戶體驗。“畢竟餐飲做的是長期口碑。”
消費者之所以反感“你像豬一樣能吃”等類似標語,張盼倩分析,是因為碗沿上提前告知“碗底有驚喜”中的“驚喜”二字,讓顧客對結果抱有一定程度上正面期待。“正面期待與好奇,結果卻以惡作劇方式結束,在我看來,顧客的反感更多是因為自己付出了時間成本,比如刻意倒掉碗底的剩湯但結果卻不盡人意造成的。”
上游新聞記者 周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