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覺得,現在的豬肉怎麼越來越難吃了?感覺以前的豬肉十分美味,如今怎麼就少了點魂兒?是豬肉真的變了,還是我們的口味變了?
豬變了
過去十幾年,養豬這件事早就不是小農院子里散養幾頭的模樣,而是變成了流水線上的大產業。
如今,我國生豬養殖更講究效率和規模,政策上推“新質生產力”,技術上搞精準飼養,連豬吃的飼料都精確到克。
這些變化聽着挺高大上,但對豬肉口感的影響還真不小。
比如,為了迎合現代人對健康的需求,豬的品種被改良得越來越瘦。當脂肪少了,肉質自然就幹了點,少了那股油潤的香氣。
你想想,紅燒肉要是沒點肥肉化在嘴裡,還能叫紅燒肉嗎?
再加上生長周期縮短,豬從出生到出欄的時間越來越快,肉質的細膩度和風味難免打折扣。
要知道,以前自己散養的豬,吃的基本是玉米等雜糧,基本不食用飼料,而且散養活蹦亂跳的,起碼要一年才可以宰,肉裡帶着自然的香味,肉質也很好。
而現在工廠化養殖的豬,吃的是標準化飼料,不僅生活空間小得可憐,有的豬養幾個月就被抬上屠宰台了,肉質能不變嗎?
還有加工和運輸這道關。以前買的豬肉,都是現殺現賣,肉新鮮得能掐出水。
現在呢,大部分豬肉得經過冷凍、長途運輸才能到你家廚房。
冷凍技術雖然保住了安全,但水分和口感多少會流失。尤其是一些超市的豬肉,切開一看,顏色倒是鮮艷,可炒出來總覺得柴乎乎的,少了點嚼勁。
人也變了
不過,豬肉難吃這件事,真不能全怪豬。咱們這些吃豬肉的人,也變了不少。
首先是口味的變化,現在大家越來越注重健康,低脂低油成了主流。
以前過年燉個豬蹄,吃得滿嘴流油,那叫一個滿足;現在呢,很多人一看肥肉就皺眉,覺得膩得慌。
這種觀念轉變,直接影響了我們對豬肉的期待。瘦肉多了,脂肪少了,口感自然就跟記憶里的豬肉不一樣了。你說這是豬肉變難吃了,還是咱們自己先把標準改了?
再者,生活節奏快了,吃東西的心態也變了。以前做頓紅燒肉,得慢慢燉上兩小時,香味飄滿屋子,吃的時候滿心期待,自然覺得肉更香。
現在呢,很多人下班回家,隨手炒個肉片,十分鐘搞定,能有多講究?
當烹飪時間短了,調料敷衍了,豬肉本身的味道沒發揮出來,自然就覺得“沒以前好吃”。
還有一點挺有意思,那就是咱們的記憶可能在“美化”過去。
到底是小時候吃的豬肉,真有那麼好吃嗎?還是因為那時候日子貧苦,吃頓肉是件大事,幸福感的加成讓味道也變美好了?我覺得是後者。
以前生活水平不高,並不能每餐都能吃到肉,甚至有些人得到逢年過節才吃到豬肉,就會覺得豬肉是很珍貴的食物,而現在物質豐富了,吃肉成了日常,反而沒那麼珍惜,口感上的小瑕疵就被放大。
這麼一想,是不是有點“人變了”的味道呢?
所以,豬肉越來越難吃,到底是豬變了還是人變了?我覺得都有份兒。
豬這邊,養殖方式變了,肉質確實跟過去不一樣。效率高了,成本低了,但那股慢工出細活的味道少了。
人這邊,口味變了,心態變了,連對食物的期待都變了。以前豬肉是桌上稀罕物,現在不過是日常配菜,能不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