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挖野菜,你先想到的是不是阿姨們三五成群,左手小鏟刀、右手塑料袋,在野地里掏來掏去?
然而,穿着休閑、手持小巧園藝鏟的年輕人們,成為在草叢間尋覓野菜蹤跡的“新用戶”。“打野成了年輕人新社交”登上小紅書熱搜,繼露營、徒步等活動之後,年輕人又找到了新的“靈魂保養方式”。
不是露營去不起,而是挖野菜更有性價比
“拿上一把小剪刀、一個菜筐、幾個塑料袋,向野菜地進軍吧。”如果說,露營需要自備煤油燈、帳篷、躺椅等各種設備,挖野菜簡直就是說走就走、追求性價比的年輕人的福音。
翠綠的水芹菜、肥嫩的薺菜、蓬勃的野蔥,甚至樹榦上的平菇、公路邊的馬生菜,隨着手起“鏟刀落”,大自然的饋贈穩穩到手,一分錢不花,還能帶回家縱享“舌尖上的春天”。
“對人造活動祛魅了”是網友“蘿蔔”投入這場春日挖野菜活動的初衷。
“不用費腦子,溜達半天就能收穫一堆野菜,既玩了又能做好吃的”也成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挖野菜的原因之一。
從人山人海中被解救出來,在一片綠意中釋放天性,找回童年時期呼朋喚友自由活動的樂趣。能不能滿載而歸?不重要;人比菜多?也不重要。因為,這些還掛着泥土的春菜,總能化身為各種極具春色的家常菜:鮮靈的青菜湯、熱騰騰的薺菜包、脆爽的涼拌青筍等,精神和味蕾的雙重慰藉,一次挖野菜即可實現。
野菜不野:傳承千年的養生智慧
除了連接人與自然,幫助人們享受勞作帶來的成就感,野菜還可作為春季養生必備法寶,發揮一定的藥用價值。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春季,是食用茵陳的好時候,使用得當,能實現清利濕熱、利膽退黃的功效。餐桌上常見的薺菜,則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緩解春季肝火旺盛、目赤腫痛等癥狀。中醫的智慧,在野菜的妙用中可覓得一二。
“母親經常挖這種蛤蟆草,以備感冒咳嗽時泡水喝。”“每次牙齦腫上火,姥姥都會給我泡一杯苦菜茶。”各類野菜的功效,在長輩們的生活智慧中傳承下來。啜一口野菜茶,山水之樂在腦海中響起,脈脈溫情在回憶中流動。
“沒有一顆野菜能夠逃出春天”,回歸生活本身的她們已不再向外尋求放鬆方式,而是選擇俯仰於天地間,在輕鬆勞作中為自己充電。與此同時,關於母親廚房的記憶、祖輩的中醫智慧,也隨着這一顆顆落入筐中的野菜傳承了下來。
(海報新聞編輯 張卿彬 綜合 小紅書、封面新聞等)